“讲的都是些大道理,有什么用?”
“他以为就他懂,好像别人都不知道一样!”
“才出校门的小家伙知道什么?”
“唉,懒婆娘裹脚布——又臭又长!”
……
陈孟在台上发言,台下有人开始议论起来,声音还越来越大。
“请大家不要讲话,有什么问题等陈孟发言完毕再提问!”在陈孟讲话稍作停顿的时候,王稳沉下脸大声说道。
陈孟的脸红了一下,笑了笑,又接着讲:
“那么,除了那些贫困户,其他人是不是都富了呢?我认为还不是!
虽然现在有很多人买了车,也有不少人在城里买了房。可是他们之中绝大多数背着房贷,有的还背着车货,甚至有些人连房子的首付都是借来的。据我了解,在农村里欠债的人家并不是少数。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攀比’和‘迫不得已’。
攀比之风在现在的农村里盛行。
不管是邻里之间串门拉家常,还是亲戚朋友在一起聊天,讲的最多的就是房子、车子、孩子!有房有车的说话的底气都足些,腰板都直些!没车没房的说话都不够响亮。
张三在城里买了房,李四知道了心里就会想,都是一个村里的,我能比他差?我也要买。李四买了房,在人面前炫耀,王五心里堵得慌,就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去城里买套房。
车子和房子一样重要,更能给人涨脸面。过年了,别人家门口停着私家车,自家门前空荡荡的,是多么的寒碜!别人开着车在路上飞奔,自己骑着破电瓶车是多么的丢人!所以別人有,自己也得有,没钱借钱也要买辆车开开。有这种想法的人不是少数,他们还真借钱把车买回来了。
买房买车的人真都有钱吗?不是!不少人都是打肿脸充胖子。
说了房子、车子,我们再说说孩子。当父母的都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很正常。可偏偏有些人会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比。
别人家的小孩考上了二本、一本、重点大学,自己的孩子总不能去上职业学校吗?那是多么丟脸!一年没考上就考两年,不行的话就再复读一年,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定会行的!
我有一位高中时的同学在高中学了五年,他的母亲在校旁租房陪了五年。去年,他终于考上了一所二本大学。五年里,学费、复读费、生活费、房租费,还有他母亲这么长时间没能出去打工挣钱,一共付出了多少是可想而知的。
我到现在还记得我的那位同学去年给我发的信息,他是这样讲的:‘我是不想复读的,可在爸妈逼迫下,只得硬着头皮去学,努力、努力、再努力!现在我虽然考取了一所二本学校,可是并不觉得好高兴。爸妈要给我办升学宴,我虽然不愿意,但是还是同意了,因为我知道他们想收点钱给我缴学费。当我看着他们拿着收来的份子钱高兴的样子,却感到阵阵心酸。’
这样的家庭能说富裕吗?不能!这样的三口之家能被评为贫困户吗?也不大可能!这样的人家在我们双店村肯定也有。
说完第一个原因‘攀比’,我再说第二个原因‘迫不得已’。
如今农村小伙子找对象真的很难,张口就是车和房,没房没车的靠边站。女方要的彩礼也是五花八门,什么‘万紫千红一片绿’、‘三金一响’、‘万里挑一’,结婚时还要上车费、下车费、改口费。
可是再难,媳妇还是要娶的。有哪个当父母的能看着自己的儿子打光棍?房子、车子、彩礼、酒席…,该买的还是要买,该花的还是要花,该办的还是要办,哪怕把家中掏空!实在没钱了就去低三下四求人借。在农村,娶一房媳妇来家,十家就有四五家要背债。
去年,我当了几个月的村扶贫专干,就曾听见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叔说:‘儿子结婚了,家分了,儿子还房贷,我要还欠亲友的钱。往后几年,我还得省吃俭用、拼命挣钱。'
那位大叔还算是幸运的,好歹房贷由他儿子自己还。有的当父母的还要帮孩子还房贷,可能到死还欠人钱。
我今天说了这么多,就是希望下一届村委会能想办法带领村里人实实在在走上富裕的道路,不仅从物质上脱贫,还要从思想上‘脱贫’!
至于我能不能当上村委会主任,真的不重要,我真心希望我们双店村每家每户都真正富裕起来!”
陈孟的发言结束了,片刻寂静后,会议厅里突然响起掌声,也不知是谁带头鼓的掌。
赵卫前的脸上带着不自然的笑,举起双手,使劲地拍了几下。
掌声过后,红塘村民组组长吴红艳红着脸站了起来,问:“你说村里耕地抛荒严重,如果你当上了村委会主任,有什么办法解决?”
吴红艳是赵卫前在陈孟发言时偷偷发信息教她怎么问的。
“解决的办法不是一种。我们可以用合适的租金流转给愿意种田的人耕种。比如我租了村里三个村民组的土地,建果园、种绿化树、种虾稻…”
“你不是说我们这里不方便使用机械耕种,没人愿意租地吗?要是土地租不出去怎么办?”没等陈孟说完,油坊村民组组长站起来气冲冲地问。
陈孟笑了一下,不慌不忙地答道:“我们可以成立一个种养殖股份合作社,村民们可以用自家的土地入股,不愿意入股的可以把土地租给合作社使用。当然,这都要村民自愿,不能逼迫。如果有的人想自己耕种,就要他保证土地不抛荒。”
“现在农村里大多数是老人和孩子在家,合作社能找到人干活吗?”油坊村民组组长又问道。
“使用机械耕种不方便,并不是完全不能使用机械,我们可以把耕地通过适当的改造后用机械耕种。实在无法使用机械的,我们就用手工。虽然现在农村里大多是老年人在家,但是他们有不少人都还能劳动,也愿意在一起劳动,他们觉得人多在一起劳动也是一种享受,能排解孤独。”陈孟耐心地解释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