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0章 听说过行卷吗(1 / 1)歪嘴椒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行卷,听说过吗?

谢直点头,很无奈,行卷这种事,他还真听说过。

在他看来,这件事堪称大唐科举中的沉渣,恶心得厉害。

先说大唐科举考试的判卷——这是行卷的根源,不得不说。

大唐科举判卷,以主考官为主,好与不好,取与不取,一言可决!

那么问题就来了,他手上的卷子是什么内容啊?

不是诗就是赋!

这种纯粹文创的东西,哪里有一定的标准?

如果非要划定一个标准的话,那么只有一个——主考官的喜好。

另外还要再强调一个重要的因素——

大唐的科举试卷,不糊名!

也就是说,主考官拿到卷子以后,就能直接知道这是谁的卷子。

具体模拟一次主考官判卷:

主考官拿起卷子,先看诗赋,喜欢,取中,行了,你就是进士了。

不喜欢诗赋,又看了看你的名字,哦,有点印象,这好像是个大才子啊,听史部尚书夸耀过一次,就是今天这份诗赋差了点意思,嗳,算了,给他个面子吧,取中,行嘞,被吏部尚书夸耀过的大才子,中了进士。

那如果不喜欢,再一看名字,一点印象都没有,算了,明年再说吧。

恶心不恶心!?

不服?

不服也得服!

这样一来,所有考生都在考虑,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诗赋入了主考官的法眼,眼看就要考试了,现在提高自己的诗赋水平也来不及了啊,那得了,咱想辙让主考官早点知道咱的名声吧。

至此,行卷一事,应运而生!

事实上,每到科举前夕,大唐才子齐聚长安,几乎每一户高官门前都被才子挤满,他们挥舞着自家得意的诗文集子,都希望被高官显贵看重,继而让自己在科举之中一帆风顺,美其名曰干谒(ye),其形状之粗鄙,再无半点读书人的风采。

这便是行卷。

在谢直看来,完全就是明目张胆地走后门!

诸多大唐才子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实在有些不知所谓!

但是让人无奈的是,整个大唐风气便是如此,你不干谒,别人就干谒,然后你就考不中进士,别人就行,简直恶心到家了。

这种事到了这种程度,如果不和光同尘,断然是没有好结果的。

一想到这个,谢直就腻歪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

谢老爷子却没注意到谢直越来越难看的脸色,直接说道:

“既然你知道什么是行卷,那么,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行卷也是需要资源的……”

行卷也是需要资源的。

谢老爷子看着谢直一脸迷糊,不由得一声嗤笑。

“这都想不明白?

你以为干谒的时候把诗文集子投到高官门前就算完了?

高官不看的话,你那诗文集子投进他的府邸又有什么作用?”

谢直听到这里恍然大悟,不错,行卷的最终目的是让高官显贵向主考官推荐自己,他连你的诗文集子都没看,还能妄想什么?

别琢磨什么“我投了,他为什么不看?”的屁话,人家是高官显贵,你指着他每天回家之后就躲在书房等着看你的诗文集子,可能吗?噢,人家白天忙着治理国家,完了晚上给自己找了个文学杂志编辑的兼职?你给人家发工资吗?

那怎么才能让高官显贵看看你的诗文集子呢?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谢直在考虑,大唐建国以来的才子们都在考虑,最后得出了结论——上门干谒,不如当面交流!

如何才能当面交流?这里面就要用到“资源”了。

有一种路数,人家家里就有人当朝为官,事情就简单了,直接上门,叔叔也好大爷也好,这是我的诗文集子,您看看行不行,要是行的话,帮我吹捧吹捧,或者直接跟主考官打声招呼,自家亲戚嘛,就算身为高官也难以脱离血脉的牵绊,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弄虚作假,高官显贵也就把事儿给办了。

另外一种路数,自身有个好师承也好,有个好亲戚也好,求着人家给写几封信,到了长安高管显贵的府上,以送信为名,这不就进去了,人家再怎么着,也得见见你,然后脸皮厚着点,把诗文集子拿出来,现场让人家给你点评,这不就当面把事儿给办了嘛。

当然,这两种路数,适用性太低,普通人肯定难以走得通。

适用于普通人那一挂的路数,基本上是这样:

小家族的子弟,或者寒门学子,到了长安之后,该干谒还得干谒,除此之外,还得找人打听最近高官的动向。

好了,打听到了,平康坊有一个花魁新近编了一支新曲,准备在明天拿出来表演,为了提升知名度,请了礼部尚书、兵部侍郎、监察御史等一系列高官。

寒门学子一听,这是个机会啊,就开始满世界找这场音乐会的门票(请柬),听说隔壁王大的叔叔在教坊司,找他要请柬去。

要到了请柬,去了音乐会,也见到了这些高官,嘿,这还等什么,听了花魁的新曲之后,赶紧把自己准备好的诗作拿出来,要不好好将这首曲子称赞一番,要不就是别出心裁对这首曲子大加诋毁,反正不管怎么办吧,争取成功地引起高官的注意,要是能和高官说上两句话就更好了。

但是,这个时候,千万注意,别着急把诗文集子拿出来,还不到时候。

参加完音乐会,圈定一下对自己有好感的高官,就监察御史吧,确定了主攻方向,接着找人打听他们的动向。

巧了,明天是监察御史他老娘六十大寿,这还等什么,赶紧拜寿去!

置办寿礼,寻找请柬,进门拜寿,拿出早就准备好的贺寿诗,争取一鸣惊人,最不济也要给御史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样,别着急干谒,还没到时候。

为啥?

你想,人家老娘过寿,需要招待的人有多少,完事以后不得好好休息一下,哪里有时间看你的诗文集子?

所以,还得等。

不过这一次就不用等太多的时间了,三天吧,三天后亲自登门干谒,御史要是对你印象好,说不定还能把你叫进书房聊两句,即便不能,也会对你有个印象,现在再看到你的诗文集子,好歹也会翻上一翻。

这样一来,效果不就出来了?

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勉强算是一次合格的行卷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