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露华一边扳手指一边说:“朱莉很活泼,跟她说话不会冷场;朱莉是我们小组的组长,我觉得她是一个很好的带头人;她家离我们家近,上学放学同路,有时朱莉会给我们分她妈妈烤的牛肉干;还有,我学的功课朱莉都学过,去请教她——”
“她会从晌午一直说到天黑。”路德举起手,“OK,我明白了。朱莉比你大5岁、活泼、健谈、乐于解答你的疑问,还会分给你好吃的。所以你认为,她可以算是‘朋友’?”
“难道不能算?”
路德点点头:“这样我就理解了,为什么你会认为我和怀特先生是‘朋友’。”他竖起一根手指,“确切地说,朱莉只能算是你的……校友,因为她跟你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不过在你这个年纪,学校里的同学几乎就是你的全部交际,把‘同学’当成‘朋友’无可厚非。”
露华歪着小脑袋想了想,决定再举个例子:“我不像路德认识那么多人,可是我能当成朋友的人应该不止一个呀?比如,海伦?”
路德点头:“同龄、住得近、在同一个网球俱乐部、都爱吃海鲜、不太遵守规矩,这是你们显著的共同之处。此外,她小小年纪,能发现你的优点而不妒忌,对熟悉的人也坚持自己的原则,是个不错的朋友,未来可以往‘好朋友’发展。”
露华有点得意地接着举例:“那,混蛋老爸也发现了路德的不少优点,你们算不算是朋友?”
路德哭笑不得,想把话题从自己的交际圈上扯开,于是说道:“确切地说,你父亲是我的上司、雇主,也是我最信任和崇拜的人,在有关你的问题上,奥斯丁先生给了我最大的信任。可是,我们不是‘朋友’。”
“为啥?”
路德言简意赅:“思维不太对盘吧……最直接的原因,我们年纪相差太大。”
露华看上去有点被搞糊涂了:“可是,路德刚刚不是才说过,友谊是不分身份、年龄的吗?”
“那是建立在‘心灵契合’这个前提上,如此产生的友谊是无视年龄、身份差距的。”路德想了想,决定还是不要给露华灌输更加复杂的概念了,就用了露华身边的人来举例,“大小姐和海伦娜一起练习网球,随着交手而彼此认同,随后逐渐发现了很多两个人的相似之处,就变成了朋友。而奥斯丁先生于我,是由上下级的信任、认可发展而来的、比一般同事更加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说到朋友,你忘记了吗?其实,菲特伯伯和奥斯丁先生才是不折不扣的挚友,是‘生死之交’。”
“这是什么逻辑?”露华被绕晕了,试图理清这其中的并列关系,“你和混蛋老爸不是朋友,教父却和他是朋友,所以你和教父不是朋友?教父和老爸年纪相仿、互相信任就是朋友;你和老爸仅仅彼此信任,就不算是朋友?”
“不是朋友,也可以有限度地信任他人,这要取决于两个人的关系。”路德只好把话题继续偏向小女孩更容易的逻辑,却说得口干舌燥,遂拿起露华的杯子一口喝干了,又接着说:“比如奥斯丁先生交代给我一份工作,却不过问我要如何完成,这属于上司对部下的信任;又比如,海伦娜在与大小姐还不熟悉的时候,就推荐你加入自己的网球俱乐部,这是对你的能力的信任。可是,这些行为都不是基于友情。”
路德指指手里的书:“精神平等、思维默契、彼此欣赏互补、相互支持,还要有舍得为对方付出,却不贪图回报的情谊。想成为真正的朋友,这些缺一不可。”
“可是,海伦跟我不在一个学校,我们充其量只是‘队友’吧?”露华听着这些词组觉得脑子懵懵,只好化繁为简继续举例,“我知道,跟海伦比赛可以提升很快。可是如果不打球,一周和她说不了几句话,为什么她是我的‘朋友’,而朱莉不算?”
“大小姐,我认为我们的讨论已经偏向了精神层面的……认同感。现在说给你,也许你还无法领会,朋友看重的是心灵上的契合,而不是相处时间长短。”路德冲她露出招牌微笑,用帕瓦罗蒂的唱腔深情地朗诵着,“友谊是一种温静与沉着的爱,为理智所引导,习惯所结成,从长久的认识与共同的契合而产生,没有嫉妒,也没有恐惧。”
露华闭了闭眼睛:“这是荷麦说的吧,谢谢你。但我问的是——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朋友?或者,怎样区分朋友和邻居、同学、队友、同事之间的关系?”
路德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再接再厉举例说:“在古老的中国,秦汉年代,有一个人叫季布,他是个为人仗义、信守诺言的君子,有个成语叫‘一诺千金’,就是因他而来的,不认识他的人也会听说他的名声而信任他,每个人都想要结交季布这样的朋友。
“邻居、同学、队友、同事,这些人都可以变成‘朋友’,但友谊是什么样,取决于结交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们的气场合不合、精神层面是否默契,等等。
“一个优秀的朋友,能与你分享几乎整个世界,这样的好朋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大叔认为,海伦娜·沃森不错,大小姐应该珍惜同她的友情。”
路德最后挤挤眼,总结道:“学生手册我看过了,别在意。就算站在整个世界的对立面,只要你自己问心无愧,你就不会没有朋友。”
“路德……跟你这番对话让我觉得,我不如找个雕像去一吐为快。”完全被绕糊涂的露华拾起读本和空杯子,拂袖而去,“‘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更加锐利。’现在我可以给这句话加上个前提,那就是——找个正确的对象。”
路德笑着站起来,顺口问:“大小姐,你住在东京的时候,有没有‘朋友’?”
“有共同爱好、相互理解、认识挺长时间、总是一起玩,在4到6岁算是朋友吧?”露华准确的理解力和记忆力让路德有些惊讶,“……应该,有一个吧。”
“真的?!”路德大惊,连忙追问,“男孩女孩?名字呢?你们是怎么认识的?现在你们还有联系吗?”
露华扯了扯眼皮:“男生!其他不告诉你!”
路德哈哈大笑,同时松了一口气。他刚刚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可以让他的这位小朋友说很多话,也是能令少年老成的大小姐表露真实情绪的最佳方法:在同她探讨问题时拼命把话题扯歪。
之后几年,每每露华在功课上遇到疑难时,抱着干脆多学几句谚语的想法去请教路德,结果往往是路德妙语连珠,她的脑细胞死伤无数,原本的思路更不知埋到了哪个犄角旮旯里。
也多亏路德如此不着调,让露华养成了遇事先自己思考解决方法的习惯,但这段关于朋友和友谊的讨论,露华却一直记忆深刻,随着年纪增长,见到越来越多的人,当作标尺加以区分。
(第三章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