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就是一条盖棺定论我国封建王朝,由明清走向衰亡,最后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凄惨境地堂堂华夏饱受外侮
大明到底具体是如何衰落,以致于建奴入寇,窃据正统的?
这一疑问过去一直存在,只不过如今也许不宜大张旗鼓地宣扬了。
起因
顾宪成是无锡人,时人称为泾阳先生或东林先生。
他在1580年万历八年中进士后历任京官。
当时中央朝廷的主要官署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和作为监察机构的都察院。
六部的正副长官为尚书、侍郎,部下各司由郎中主持,属官有员外郎、主事等。
都察院的正副长官为都御史、副都御史和佥都御史。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顾宪成任吏部文选司郎中,掌管官吏班秩迁升、改调等事务。
顾宪成直言敢谏,他和一些正直的官员经常对朝廷的错误决策有所非议。
顾宪成因争立皇太子事引起神宗反感。
1594年万历二十二年,朝廷会同推荐选任内阁大学士习称阁臣,顾宪成提名的人,都是神宗所厌恶的,从而更触怒了神宗,竟被削去官籍,革职回家。
顾宪成回到了家乡,决定从事讲学活动,同时宣扬他的政治主张。
恰好在无锡有一所宋朝学者杨时曾经讲过学的东林书院,他就同弟弟顾允成倡议维修。
顾宪成在士大夫中声望很高,得到许多地方人士以至常州知府、无锡知县的资助和支持,在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修复了这所书院。
同年十月,顾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了东林会约,规定每年举行大会一、二次,每月小会一次。
兴起
东林学派的兴起,标榜气节,崇尚实学,对于扭转士风起了积极的作用。
他们在讲学中经常触及社会现实问题,议论如何改变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状况。
高攀龙曾经指出:“此时民不聊生,大乱即将来临。”
顾宪成也感到,危机四伏的政治形势已如同“抱柴于烈火之上”他因而认为,在朝廷做官的不考虑朝政,在地方做官的不留心民生,隐退乡里的不关心世道,都是不足取的。
他们把读书、讲学同关心国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东林书院既讲学又议政,吸引着许多有志之士,包括一些因批评朝政而被贬斥的官吏。
他们不顾道路远近,纷来沓至,人数之多,竟使东林书院的学舍都容不下。
一部分在朝任职的正直官员,也同东林讲学者遥相应合。
东林书院实际上成了一个舆论中心,这里的人们逐渐由一个学术团体形成为一个政治派别,从而被他们的反对者称为“东林党”。
那时所谓的“党”,不同于近代的政党,既没有固定的章程,也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而是指政治见解大致相同、在政治活动中经常结合在一起的一批人。
东林党人在明朝末年的政治活动,经历了神宗万历、熹宗天启和思宗崇祯三朝,长达半个世纪。
由于没有固定的章程和严密的组织,他们的政治态度和主张,往往是通过个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概括起来,大致是:
强烈要求改变宦官专权乱政的局面,主张“政事归于六部,公论付之言官”,使天下“欣欣望治”竭力反对皇帝派遣矿监、税使到各地进行疯狂掠夺、横征暴敛,主张既重视农业,也重视工商业,要求惠商恤民、减轻赋税、垦荒屯田、兴修水利反对屡见不鲜的科举舞弊行为,主张取士不分等级贵贱,按照个人才智,予以破格录用加强在辽东的军事力量,积极防御满洲贵族的进攻。
党争
主词条:东林党争
当顾宪成等人在东林书院讲学议政,逐渐聚合成一个政治集团“东林党”的时候,另一批官僚,也逐渐形成按籍贯划分的几个“党”,它们是:
山东人的齐党,湖北人的楚党,安徽宣城人的宣党,江苏昆山人的昆党,而以浙江人的浙党声势较大。
浙党首领沈一贯、方从哲先后出任过内阁首辅。
他们在当权期间,依附皇室、勋戚,交结宦官,不断排斥官员齐、楚、浙、宣、昆等党的重要人物都官居要职。
他们为牢固地保持自己的权位,以攻击东林党为首务,东林党人则一再抓住对方的弊端加以参劾,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明末党争。
东林党与对立各派之争,围绕着是否拥立朱常洛神宗长子为皇太子这条主线,在“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案中激烈争斗,其间,双方都利用京察制度作为打击对方的手段。
争国本
明末党争始于所谓“争国本”。
“国本”,指皇帝的继承人。
国本之争,是围绕于朱常洛为皇帝继承人的问题而展开的。
明神宗的皇后多年不育,皇长子朱常洛后来的光宗是妃子王氏生的。
1586年万历十四年,朱常洛五岁时,神宗的宠妃郑氏生下皇三子朱常洵。
按照封建礼制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应当立朱常洛为太子。
但是神宗宠爱郑氏,不仅封她为贵妃常洛的生母王氏未封贵妃,还想立朱常洵为太子。
内阁大学士王锡爵、沈一贯、方从哲等虽然也主张依制立长,但他们怕触犯皇帝,有时态度暧昧。
许多朝臣包括后来属于东林党的一派人,一则认为应该依制立储,二则深恐郑氏家族窃权,纷纷上书,坚决要求尽早立皇长子常洛为太子。
立长是名正言顺,神宗不好公然违反“祖制”,所以立太子的事拖了几年也定不下来。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正月,神宗下诏将长子朱常洛和另外两个儿子朱常洵、朱常浩同时封王,而不明确皇位继承人,以便朱常洵仍有被立为太子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