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还仅仅只是一个彼尔德伯格俱乐部,还有另一个更加恐怖的存在三边委员会。三边委员会是北美、西欧和RB三个地区十四个国家的民间组织,实际上是西方国际金融财团及其控制下的跨国公司的政策协调机构。三边委员会包括北美、西欧和RB等西方发达国家,一般的会议会议内容都涉及金融、贸易、能源等一系列问题。
三边委员会对三边地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经济体系、金融、贸易、能源、南北关系和东西方关系等问题进行磋商和讨论,以协调它们在这些方面的政策,对各自的政府施加影响,最终达到共济会新世界秩序目的。
美国在厄尔·卡特任总统期间,总统、副总统、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国防部长、财政部长等要职都由三边委员会成员所占据,总共达二十六位之多,实际上三边委员会在美国对外事务的决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西欧、RB等各国政府也有程度不同的影响。
威尔逊·里根的政策顾问和在里根政府中任要职的三边委员会成员也有七名。三边委员会成立于1973年,是由北美、西欧和RB三地区14个国家的学者以及政经要人联合组成的国际性民间政策研究组织。
三个地区的代表每9个月轮流作东道主开会。
美国的洛克菲勒财团、摩根财团,欧洲的德意志银行财团、法国巴黎银行财团、英荷壳牌石油财团,RB的东芝电气、住友化学、新日铁、日产汽车、RB精工、RB电气、日立制作、松下电气以及丰田公司的董事长或经理,都是该组织的成员。美国前总统卡特以及曾经在政府担任要职的官员,如布热津斯基、万斯等人,也是三边委员会的委员。
许多著名的思想库的负责人,也成为这个委员会的活跃分子,如美国赫德森研究所所长卡恩。这位国际知名的学者曾多次访问RB,1977年12月他在RB发表的演说,对RB的经济发展作了评价与预测,影响非同小可。
三边委员会成立之初的基本方针是,以北美、西欧、RB为基础,南联第三世界,北与苏联相周旋,建立一个以美、欧、日为核心的世界秩序。其宗旨是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研究,支持联合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促进公众对这些问题的了解,并培养这些地区公共工作的习惯和惯例。
三边委员会的成员以来自企业界为最多,其次是来自政界的显要,还有大银行家、著名学者以及新闻界、工会、律师等代表人物。
布热津斯基1928年出生于波兰华沙,曾任前美国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哥伦比亚大学战略学教授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顾问、乔治城大学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顾问、霍普金斯大学美国外交政策教授等职。他长期担任三边委员会的主席,并撰写了相当丰富的著作:《运筹帷幄:指导美苏争夺的地缘战略构想》、《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灭亡》、《失去控制: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等。
三边委员会1975年发表了著名的研究报告《民主的危机---就民主国家的统治能力写给三边委员会的报告》。报告由三边委员会中关于民主国家统治能力问题工作组的三位报告起草人联合负责。关于RB的一章由东京索非亚大学社会学教授绵贯让治起草,关于西欧的一章由巴黎社会学组织中心负责人、全国科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主任米歇尔·克罗齐起草,关于美国的一章由哈佛大学著名政治学教授、哈佛国际问题中心主任塞缨尔·亨廷顿起草。
三边委员会为这一研究提供了赞助,并在1975年 5月 30-31日在RB京都召开了三边委员会的专门会议,来自三边的十余位专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此外工作组还先后举行了4次联席会议,商讨报告内容,其中特别与三边委员会主席布热津斯基交流了看法。
《民主的危机》并不是一份悲观的文件。当时西方世界中一些主要的政治家、专栏作者和学者乃至普通民众都处于一种关于民主危机的恐慌当中,西方政治系统的生命力受到了强烈的怀疑与挑战。在这种条件下,三边委员会委托由三位顶尖学者带领的课题组开展了调查研究。研究的结论坚信,从根本的意义上来讲,民主的体制是可行的。
只要民主国家的民众真正理解民主体制的本质,特别是如果他们感受到自由与责任之间微妙的相互关系,民主是可以继续发展下去的。为此,让公民们重新考察一下民主系统的基本前提及其运转是非常必要的,这能使民主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强大和更加民主化。这一报告的发表,在西方国家产生很大轰动,暂时调和了资本主义世界政治制度暴露的尖锐矛盾,为西方的一些崇拜者们重新赢得了信心,对20世纪后期冷战的结束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除了对三边内部问题进行研究以外,三边委员会的触角也伸到了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对中国的研究,三边委员会在西方是享有盛誉的。在三边委员会1978年6月华盛顿会议上,加强同中国的关系成为主要议程之一。
许多前三边委员会成员,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国务卿万斯以及国防部长布朗等人,都到会发言,突出地谈到中国的作用。在12月达成中美关系正常化协议后,西方舆论界认为:这一着棋是“三边委员会想出来的“。
翌年4月,三边委员会在东京举行会议,进一步讨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确定了积极发展同中国关系的基本点。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等国际事件的发生,三边委员会内奉行强硬政策、主张联华抗苏的意见占了上风,因而将原定1981年在莫斯科召开的三边地区与苏联合作的会议取消,改在北京举行。
1981年3月,三边委员会北美地区主席D·洛克菲勒、欧洲地区主席G·贝图安和RB地区主席渡边武,请见里根总统并进行了磋商。5月下旬,洛克菲勒带领30多名成员抵达北京,举行了为期三天的合作会议,中国民间知名人士出席了会议。会后,中国国家领导人接见了洛克菲勒等人,表示希望加强与三边的合作。洛克菲勒返回美国后,立即与里根举行了长谈,这为美国80年代对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边委员会成立以来,通过对三边地区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和磋商,向各自政府和国际组织提出许多政策性建议,大多数被采纳。例如 1975年开始至今仍在进行的定期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国际金融制度中的弹性汇率、关于美元回流的“第三窗口“计划、西方对华政策的转向等等,有的是直接采纳了三边委员会的建议,有的是受到三边战略思想的重要指导。
而三边委员会成立于1973年,由美国最有权势的国际银行家、大通曼哈顿银行前董事长、现任该行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的戴维·洛克菲勒发起创办。它在纽约、巴黎、东京设有三个总部。
成立之初,由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担任主任,下设三个地区主席、副主席。1976年底,布热津斯基担任公职,成为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退出三边委员会。
该会为了分散领导机构的权力,随即调整了领导机构和人员,取消主任职位,北美地区主席为戴维·洛克菲勒,欧洲地区主席为欧洲运动主席、欧洲共同体委员会名誉总干事乔治斯·贝图安,RB地区主席为前亚洲开发银行总裁、RB东京银行顾问渡边武。
它的常设决策机构是三十五人组成的执行委员会。可以说这里面的人都是威名赫赫的人物,随便拿出一个都不是现在的李强能够惹得起的,所以说这些真正的大佬都很低调。最可怕的是他们早已经结成同盟一般的存在。
想象一下这些人全部都是一个同盟组织之内,那将是多么可怕的存在。这也是为什么李强现在如此低调的原因,无知者无畏,但李强可是了解过这些巨大内幕的人。所以还是抱有着巨大的敬畏之心的。
敬畏之心归敬畏之心,他们强大归强大,但他们之中也并非铁板一块,只要李强拥有足够强大的实力。再加上他们之中内部的山头派系林立,到时候鹿死谁手还不一定。
李强现在在走的这条路就是一条向死而生的路,走通了走过去就是金光万丈,一但失败那肯定是可怕的结局。李强也知道这条路难走,但是既然老天给了自己这次重生的机会。自己当然不能就这么轻易放弃,定要叫这日月变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