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来到彭城
在县兵的护送下,杨光、王珂、孙斌三人押着五辆马车,在天黑前出了县城北门。这时,何曼已经带着队伍来到北门外接应。
出了这么大的案子,杨光不想在舒县待了,便跟张炳告辞,随即离开了北城门!
“老大,今后要是有时间,还要经常回来看看啊!”张炳冲着杨光的背影大声地喊着!
张炳恋恋不舍地站在原地,一直等着杨光等人看不见身影了才往回走!他在内心里牢牢地记住杨光的一句话:一旦有事,去颍阴县南城去找我。
虽然颍阴县很远,但有了这个联络地点,加又解除了身体内的“毒药”,张炳现在是一身轻!有了这个无所不能的老大,今后谁怕谁啊?
当晚,杨光率部行走了三十里,这才扎下营盘。他估计官府要发现陶辊等人被杀的现场,起码要等到尸体臭了才会发觉。到那时,自己很可能已经到了颍川!
十日后,杨光的“商队”到达了彭城外。扎下营盘后,大家休息。
杨光对这个历史名城很感兴趣,再加一路很乏味,也很想去彭城内大吃二喝一番。因而,他留下戊屯屯将黄武镇守营盘,带着何曼、王珂、万安、孙斌朝彭城走去。
杨光来到大汉朝之后,去过最大的城市便是舒县!舒县虽然也是庐江郡治所,但地处偏避,跟地处中原的彭城完全不在一个层次。
走进彭城,杨光才真正了解了大汉朝的繁华,当然雒阳、长安更加繁华,他能想象得到。
彭城大街商铺是鳞次栉比。粮店、杂货店、铁器店,还有饭店、酒楼、青楼。看得杨光有些眼晕。
街的人也跟舒县不同,身穿文士服的人明显多了;身穿华服的人也多了。杨光知道这里有钱人比舒县多得多。
杨光觉得自己在彭城可以慢慢进入状态了。在入住饭店之后,他带着王珂、孙斌街去买了几套道士服。要装神弄鬼,还必须要一把剑!并且,由于身份尊贵,这剑还不能太差了。很可惜,这次带来的下属中,没有一人是佩剑的。他决定花点价钱买一把宝剑。
三人来到彭城最大的一家兵器店。
一个小厮店员立刻迎了来,问道:“几位客官,可是要买宝剑?”
杨光内心里感慨啊!这小厮的目光就不一般!能看得出这几人是买宝剑的。他点点头,没有说话。
孙斌立刻喊道:“快去将你们店里最好的宝剑拿出来。我们道长要买!”
那小厮犹豫了一下,张开嘴不知道该不该说。
孙斌立刻不耐烦了,说:“怎么了?看不起我们道长?快去吧,将你们店里最好的宝剑拿来!”他一边说,一边朝那小厮连连摆摆手!
那小厮这才小心翼翼地说:“本店最好的宝剑价值一百个金饼!”
“啊?你们怎么不去抢钱啊?还一百个金饼!”孙斌以为这个小厮是故意说的,才这么大声地呵斥!
这时,一个管事模样的人走了过来,他连忙接过话题说:“几位客官,可是要买最好的宝剑?”
孙斌的脸立刻青黑下来了。他狠狠地瞪着那管事说:“说了两遍了。你们是仗着店大欺客吗?”
那管事连忙笑着说:“客官误会了!本店确有一把绝对极品的宝剑!价钱确实是一百个金饼!并且,只有一把!如果客官还是想买,我就去拿过来给客官掌赏!”
孙斌皱着眉毛不耐烦地摆摆手,说:“快去拿吧!别让我们道长等急了!”
那管事立刻朝那小厮摆摆手,说:“快去拿来!”
管事随即请杨光三人在小客厅内就坐。
不一会,那小厮捧出一把宝剑。
杨光扫了一眼便明白了,这是自己当初在舒卖出的十把宝剑之一!还是一把十分普通的宝剑!当时是以十几个金饼卖出去的。他接了过来仔细一看,剑鞘多了两个字的铭文“太”。他心里明白了,这是有人冒充“太老君”铸造的宝剑。就像后世蹭名牌一般,一下子便将宝剑的价值提高了几个层级。如果真的是太老君铸造的宝剑,这一百个金饼根本就不多。
就在杨光在“掌赏”这把宝剑时,一个大嗓门在外面喊着:“有喘气的人吗?少爷我要买一把绝品宝剑!”
这时,那小厮连忙跑出去接待。说:“请问:少爷要买什么价位的宝剑?”
那大嗓门喊道:“你别问我价钱,本少爷只要最好的宝剑!”
那管事一听,便朝杨光看来。
杨光搞明白了这宝剑营销的策略,就没有必要去买这把宝剑。他将宝剑递给管事,朝管事摆了摆手!
在杨光三人走出来时,那大嗓门少爷已经拿着“太”宝剑爱不释手了。随即说:“我身只带了三十个金饼,剩下的跟我去府拿吧!”
那管事立刻笑着说:“好的!少爷请稍等。我这就安排!”
杨光回到客栈后,立刻写了几封信。然后将孙斌叫来,说:“你立刻带领手下一人三骑,快马赶去颍川。将这几封信分别交给大锤、老锤叔和张老爹。然后让大锤挑选二十名黄家子弟,身佩宝剑、盘龙戟押运第一批宝剑过来。你随后在杨家乌堡里休息几天,等着率部押运第二批宝剑过来!”
孙斌将杨光的任务重复了一遍。
杨光听到没有差错,便说:“回到营地后立刻出发!我这边等急要用!”
孙斌抱拳致礼后告辞,然后迅速出城,带着四个部下,朝着颍川飞奔而去。他留下一个亲随,以便杨光有事要回颍川时,有人带路。
杨光当天在客栈里休息,他在仔细将自己的思路再理一理。看看还有没有什么疏漏?看一看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达到目的?
杨光最后还是觉得先将大方向定下来,然后走一步看一步。遇到问题再不断地修正。
次日,杨光带着何曼、王珂、万安三人继续在大街逛着。他要继续寻找商机,要仔细考察这个社会;以便在今后能针对性地采取策略。
杨光四人来到一家粮铺,他听到有人在问粮价。
那小厮回答说:“六个钱一升!”
杨光内心里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