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大义灭亲(二)(1 / 1)明月之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造反,或许很难,但是,更难的,是如何坐稳江山。后来的许多造反者,在艰难夺取政权后,突然不知何去何从,很快就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比如项羽、黄巢、李自成。

现在,州吁就面临同样的问题。

心腹石厚为他出主意:郑国两次攻打我们,现在我们为前任国君复仇,即可讨好诸侯,又可转移国内视线,安定民心。

卫国内部群情激愤,政权不稳,所以,要在外面搞点大动静出来,让百姓的怒火,有个宣泄口。而且替卫桓公复仇,名声好听,吸引大家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说白了,就是把国内矛盾,引向国外。这一招很常用,跟‘攘外必先安内’恰恰相反,但异曲同工。

单独靠卫国是不行的,必须联合诸侯,寻找盟友。他首先想到的,是宋殇公。

当初,宋宣公认为弟弟贤能,所以临死前把君位传给弟弟子和(子姓),也就是宋穆公,而放弃了自己的儿子与夷;宋穆公临死前,感念大哥的恩情,一再告诫群臣,把君位还给哥哥的儿子与夷,也就是宋殇公。

同时,为防止自己的儿子冯发动内乱,把他送到郑国。

郑庄公接纳了公子冯,看他还挺顺眼,有心送他回国挣位,只因政务繁忙,又不愿轻易开战,所以没有付诸实施。

其实,自从与卫国开战以来,郑庄公非常希望与宋国成为盟友,所以想把公子冯送回宋国继位。他根本没料到,这个公子冯,将给郑国带去多大的灾难。

由于公子冯在郑国,州吁派人忽悠宋殇公说:“如果君王带兵伐郑,除去君王的祸害(公子冯),我们愿意出兵出粮,和陈、蔡两国一起作为您的属下。”

当时,宋殇公跟鲁隐公正在清地聚会。

宋国和郑国本无仇恨,但是公子冯的存在,宋殇公如芒在背。一者担心他回国挣位,再者担心郑国支持公子冯;最担心的,则是国内的臣子,暗中与公子冯勾结。

所以,经卫国一忽悠,宋殇公不考虑后果,立刻爽快答应。

公元前719年夏,宋、卫、陈、蔡,这四国形成一个小团体,联合伐郑,包围郑国东门。宋殇公自以为很光荣,担任带头大哥,却不知,自己被人利用,跟郑国的仇恨可结大了。

但是,州吁的目的,并非来打打杀杀。他干了大逆不道的弑君之事,心怀鬼胎,这次伐郑,主要把国内矛盾引向国外;再者,则是担心诸侯讨伐,借此机会,与诸侯结交,让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

四国联军各怀心事,并没有拼死作战,大家耀武扬威,劫掠一番,五天后,迅速撤兵。

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州吁把另外三位诸侯当猴耍,自己达到目的后,独自拍屁股走人。

至于后果的严重性,他才不管呢。从此之后,宋、卫、陈、蔡、鲁、齐、虢、邾、南燕等国,纷纷加入战局;后来,甚至周桓王也被牵扯进去,中原诸侯乱作一团。

平静了50年的东周,开始泛起波澜。

面对如此压力,郑庄公利用自己王室‘卿士’的有利地位,见招拆招,沉着应对。春秋初期,几乎成了他独自表演的舞台,终于创造了‘小霸’的局面。

这次伐郑,时间短,速度快,从史书记载看,诸侯收获不大。本身,州吁的目的就是转移国人视线,至于为宋国除害,那是胡扯,不仅把宋国牵入连年战争,甚至把宋殇公的命也搭上。

新郑被包围五天,虽然损失不大,也是郑国的耻辱。

秋,诸侯再次联合伐郑,打败了郑国的步兵,还收割了那里的稻子,然后撤退。

报应可真快啊!去年金秋,郑庄公派兵偷走了王室的稻子,今年,四国大军就来到他的家门口,以同样方法割了郑国的稻子。

这不像战争,很像打家劫舍的强盗作风。

两次伐郑,州吁完全达到目的,但是能把国人的视线引开吗?宋殇公也很积极,还特意邀请鲁国加入,当时的鲁隐公曾经问大臣众仲:“州吁能成功吗?”

这位众仲,是公子益师(字众父)的儿子。三年前,益师去世,鲁隐公竟然没有亲自参加葬礼。但是,鲁隐公对他的儿子非常器重,常常问一些关键的事情。

众仲回答:“我只听说用德行安定百姓,没有听说用祸乱的。用祸乱,就如同要理出乱丝的头绪,只能更乱。州吁这个人,依仗武力,暴虐残忍。外无群众,内无亲附,众叛亲离,岂能成功?军事,就像火一样,不去制止,将会焚烧自己。州吁杀了他的国君,又暴虐地使用百姓,不致力于建立美德,反而想通过祸乱来取得成功,一定不能免于祸患。”

成语‘安忍无亲’、‘众叛亲离’、‘玩火自焚’,最早就出自这里。安忍无亲,就是安心做残忍的事情,对亲人也无所谓;众叛亲离,就是不得人心,连亲人都背叛离开;玩火自焚就不解释了。

这段治国评论,一语中的,永不过时。在春秋的历史之中,有他一席之地。

有时候想一想,国家强大并不难,以德义治理百姓,以武力保卫国家,‘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国家没有不强大的。关键是,任何国家,任何朝代,都有一些反向思维行动者。他们不干好事,贪墨腐化,就像地里的杂草,在疯狂蔓延,破坏着正常的秩序。

虽然鲁隐公没同意加入战团,但公子翚(羽父)还是带兵前去,加入宋、卫阵营。

鲁国,也被拖入这趟浑水。

然而,这两次对外抢劫的胜利,更加重了国人对州吁的不满。征兵征粮,不少年轻人葬身战场,黎民百姓负担更重。推翻州吁的暗流,在朝野涌动,这让他整日担惊受怕,急需平息国人的怒火。

再说贤臣石碏,眼看儿子帮着州吁弑君,把卫国拖入战争深渊,又挑起诸侯争端,愤怒至极。这个不孝子,不仅祸害国家,还把各路诸侯牵扯进去,卫国,今后将举步维艰!

正当他独自生闷气的时候,儿子石厚突然回家了,真是稀客。但他不是来看望老父亲的,也没有嘘寒问暖,而是向父亲请教:如何安定卫国?

石碏已经退休十多年,对于今天的结局,他早已预料。据说,州吁登上君位之后,曾厚礼邀请他出山,但石碏以年老多病为由,拒不服从。

如今,面对国人的怒火,州吁束手无策,特意派石厚回来,希望看在先君和百姓的份上,给个安定卫国的方法。

石碏早已想好对策,看着从小照顾大的儿子,内心痛苦不已。他装作很关心的样子,说道:“要想国内安定,必须朝见周王。如果得到王室认可,国人的议论自然会平息。”

这确实是个好主意,有周天子的圣旨,名正言顺。但是,如何能得到周天子的认可呢?

其实这也不难,石碏说:“现在陈桓公受到天子的宠信,陈、卫两国正互相和睦。如果拜见陈桓公,让他代为请求,就一定可以成功。”

‘姜还是老的辣’,石厚对老父亲太佩服了。也没思考前因后果,回去跟州吁商议后,俩人一起去了陈国。毕竟,陈与卫,联合伐郑,关系不错,请陈桓公帮忙在周王面前说几句好话,也不是什么难事。

这俩人,或许被国内的混乱搞糊涂了,或许急于摆脱眼前的困境。也不动脑筋想一想,被杀死的卫桓公和陈国什么关系?卫桓公的母亲,是陈国公主,他们弑杀的是现任陈桓公的外孙。

其实,州吁根本没必要看陈国脸色。周桓王对郑庄公恨之入骨,看着宋卫陈蔡联合伐郑,心中高兴还来不及呢。

石碏可不糊涂,听说俩人真的去了陈国,心中大喜。

马上写信,命人迅速送到陈国,友好的话不必啰嗦,信的大致内容:卫国狭小,我老头子已经八十岁了,无所作为。这两个人是弑君之贼,请您趁机除掉他们。

陈桓公接到石碏的书信,才明白州吁杀了自己外孙,弑君自立,大逆不道。他马上派人把州吁和石厚抓了起来,但并没有杀。

州吁毕竟是现任卫君,陈国杀了他,万一将来卫国反悔,把责任推给陈国,那就成了冤大头,跟谁说理?至于石厚,虽然石碏发话,但‘虎毒不食子’,毕竟是他的亲儿子,让他自己处理吧!

所以,陈国人请卫国自己来处理这两个人。

9月,石碏派大臣右宰丑去陈国,在濮水斩杀州吁。对于濮水,杜预认为在陈国境内,但陈国人不会让他们在本国境内斩杀州吁,那容易结仇;更多认为在今天濮阳的南面,卫国境内。

本来,他要亲自去斩杀不忠不孝的儿子石厚。只因上了年纪,八十多岁,路途遥远,身体实在行动不便,最后,他的管家獳羊肩自告奋勇,去陈国斩杀石厚。

这就是成语‘大义灭亲’的由来。《东周列国志》描写的更加详细精彩,有一定虚构成分,但读起来更有滋味。

州吁三月弑君,九月被杀,满打满算不过半年时光,还没有正式改元继位,就身首异处。春秋第一场弑君惨案,总算得到昭雪,但是,他留下的祸害,却延续十多年。

杀了州吁,石碏立卫桓公的弟弟姬晋为国君,就是卫宣公。这家伙虽人品不咋地,好色成灾,但至少卫国暂时是安定了。

‘虎毒不食子’,石碏的心,真的在滴血,但是,为了国家,为了正义,他还是亲自判了儿子死刑。‘大义灭亲’,从此流传千古,在春秋的历史中,注定有石碏一席之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