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长勺之败和乘丘之败后,齐桓公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把整个国家都交给了管仲,自己几乎什么事儿也不管,打猎、饮酒、寻欢作乐,这国君当得,跟神仙一般。
君臣之间,信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没有国君掣肘,国家终于按照管仲的思路,步入正轨,一蛰伏就是三年。
宋国,自从被齐国拖进战争泥潭后,在战争与动乱中熬过三年。
齐国虽然无声无息,但是对诸侯动态了如指掌。公元前682年,宋公子御悦即位,恰好周僖王也刚刚即位,管仲立刻认识到,最佳的机会,来了。
当时,周王室已经衰弱不堪,诸侯各自为政,根本不去朝见。
周僖王即位之初,各国都忙着扩张地盘,早把王室忘到九霄云外。没人来祝贺,没人来送礼,没人来朝拜,没有一点儿当天子的威风和快感,他的内心缺少兴奋。
齐桓公是否派人去朝拜?《左传》、《史记》没有记录。想称霸,最好得到天子的支持,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相信管仲不会错过这种与王室联络感情的机会。
《春秋谷梁传》明确记载:周僖王并没有任命齐桓公为霸主,但是,已经把事情授权给他,只不过还有疑虑。至少,齐国已经与王室联姻,对于新任周天子,必须朝拜,顺便以‘尊王’的名义,会盟诸侯。
齐国使者的到来,让周僖王喜出望外,特别是‘尊王’的主张,让他更加兴奋。
自从东迁以来,王室一代不如一代,郑庄公甚至敢跟周天子刀兵相见,‘繻葛之战’,更是导致王权一落千丈。现在,齐国提出‘尊王’,必须全力配合。
于是,周僖王授权齐桓公,允许他召开诸侯会盟,代表周王全权处理各种事情。
御悦虽然即位宋公,但属于乱中取胜,一没有得到周天子的诏命,二没有得到诸侯认可,终究不合礼制。但话说回来,这类事情,各国都有,别人管不着,比如齐桓公姜小白,他也是乱中取胜,才夺取了齐国权柄。
如今,有周天子授权,情况就不一样了。齐桓公以周王的名义,先邀请宋国参加会盟,提出要为他正名分。
这是好事,宋桓公没有多想,双手赞同。
同时,齐桓公还以周王的名义,邀请中原各路诸侯,前来齐国北杏参加会盟。当然,待遇优厚,只要能来,包吃包住包游玩,大家共同商议尊崇王室。
齐桓公满腔热情,积极张罗,现实却给他泼了一桶南极的冰水混合物。最终应邀而至的,只有四个国家,分别是:宋、陈、蔡、邾。
各位注意,这里的邾国,虽然弱小,对齐桓公大力支持,自始至终,多次会盟都参加。整个春秋时期,邾国都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由于没有爵位,甚至被当做‘东夷’对待,后来还是齐桓公张口,在王室给申请了子爵,正式成为诸侯一员。
相对而言,到会的国家,少得可怜。据说,齐桓公挺郁闷,来的太少了,准备重发英雄帖,改天再聚;管仲则认为,‘三人成众’,如今来了四个国家,加上齐国,足够了。
万事开头难,此时的齐桓公,号召力确实有限。毕竟第一次会盟,能来四个,已经很不错,如果一个都没来,那可就真的失败了。
公元前681年春,齐、宋、陈、蔡、邾五国国君,会于齐国北杏(今山东东阿),这就是著名的‘北杏之盟’。
后世称齐桓公‘九合诸侯’,‘北杏之盟’排列第一。
至于盟约的内容,没有流传下来。一般都是有灾害互相帮助,有战争彼此救援,有婚丧嫁娶等大事,互相通知。这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王。
另外,让诸侯与宋桓公见一见,承认他的君位,也为齐国争取一个强力支持者。
这次会盟,还有一大特色。齐桓公听从管仲的建议,为取信诸侯,自己不带军队,请别的诸侯也不要带军队,明确指出,大家是为了和平而聚到一起,故而美其名曰:衣裳之会。
为了这次会盟,齐桓公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上面讨好周天子,下面联合众诸侯,虽然来得诸侯不多,却也如愿组织了这次盟会。
对于盟主之位,他当仁不让。
当时,秦国远在西戎,不与中原并列;晋国还是小国,而且内乱不息;楚国虽然正走向强大,向来被视作蛮夷,还不与中原沟通;其余鲁、郑、卫、曹等几个稍大的中原国家,连代表也没派,甚至小小的遂国也抗命不至。
为什么鲁国没去?周朝建国之初,按照爵位等级,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后面还有零爵位的附庸。其中公爵不是很多,鲁国,因为周公旦的功劳,世袭公爵;宋国,是商朝后裔,出身高贵,直接被封为公爵;而齐国,虽然姜子牙功高盖世,却只是侯爵。
鲁庄公是一国之君,爵位高出齐桓公一个等级,怎能甘心听齐国调遣。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马虎不得。
再者,双方亦友亦敌,没少开战,鲁国对齐国缺乏绝对信任。虽然实力不如齐国,鲁庄公也曾两次打败齐军,岂能甘愿让齐国主盟,自己当配角?
另外,郑国内部不稳,与卫、曹等国,都持观望态度,对于会盟的前景,并不看好。
唯独宋国,内乱平息,宋桓公刚刚即位,有求于齐桓公给他正名分。否则作为‘公爵’,比齐桓公爵位高,岂能甘愿当绿叶?就好比让下级指挥上级,让河南省高官,听从山东淄博市市长指挥,谁肯信服?
在宋桓公内心,齐桓公并非周王册封的‘方伯’,只是‘侯爵’。按礼,应该把主持会盟的重任,托付给爵位更高的,就是现场的自己。
但是,齐桓公在盟会上丝毫没有谦让的意思,借着周天子的大旗,自任盟主,旁若无人发号施令的做法,深深地刺痛了宋桓公。
他嘴上不说,内心非常不满。
北杏会盟后,宋桓公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回去不久,就背弃盟约,给齐桓公添了不少麻烦。
不过,齐桓公并没有急于讨伐宋国,而是先把目光,瞄向身边的鲁国。鲁庄公没有参加盟会,不给齐桓公面子,就是不给周天子面子,必须讨个说法。
而且齐、鲁是近邻,如果不能让鲁国顺服,后患无穷。
齐桓公有心伐鲁立威,但是,齐鲁交战,难以预测,已经输了两次,再输就太丢人了。在管仲的谋划下,避免了两国战士的直接交锋,他们转而把目光,瞄向鲁国的附庸——遂国。
齐、鲁,将围绕遂国,再一次交锋。
许多史籍都称齐桓公‘九合诸侯,衣裳之会三,兵车之会六’,其实会盟次数远远不止于此,大约二十多次。‘九’只是表明次数多,这里列出其中更重要、更著名的九次,加以印证。
北杏会盟是齐桓公第一次召集诸侯,没有用兵车,以显示诚意。虽然来的国家不多,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是,霸业之门,已经开启了一丝缝隙。
创业之初,向来艰难,正如歌词所唱: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但是,这次会盟,也产生了一个很恶劣的后果: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在此之前,或者说整个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只有周天子,才握有军权,有资格指挥各路诸侯,有权力组织会盟、讨伐叛逆。
从此之后,‘王道’衰落,‘霸道’兴起,‘五霸’接连走上历史舞台,打着周天子的旗号东征西讨,演绎着春秋的精彩历史。表面尊崇王室,实际则是成就自己的霸业,内心则根本不把王室放在眼里。甚至一些野心家,要灭了王室。
周王,成为象征,勉力维持。
这就是一个打打杀杀的江湖,昔日的江湖规矩已经过时,齐桓公站了出来,打着‘尊王’的幌子,自己担任‘武林盟主’,制定新的江湖规则。
‘北杏之盟’后,齐桓公的霸业,开始走向正轨,一直维持了三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