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破釜沉舟的故事(1 / 1)明月之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

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不过还得等一百多年,这里主要说说破釜沉舟的故事。

提起破釜沉舟,大家第一印象,就是项羽。秦朝末年,项羽率领弱势的五万楚军,砸碎铁锅,凿沉战船,只准备三天干粮,誓与秦军决一死战;最终战士奋勇,大破秦军二十万,从此一战成名,确立了西楚霸王的地位。

不过,破釜沉舟并不是项羽的专利,真正的创始人,是孟明视。

‘殽之战’后,百里奚、蹇叔已是近百岁高龄,基本上退出政治舞台,让位给年轻的一代。史册中,也没有再见到他们的名字。

秦穆公承担了战败的全部责任,依然信任孟明视,给他足够的权力和空间,继续让他带兵。

当然,老规矩,掌握军权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还是报仇雪恨。秦军士兵的尸体,还在崤山曝晒,没有掩埋;彭衙之战,晋国的无名小卒狼瞫,再次让孟明视蒙羞。

昔日孟明视逃归,渡黄河的时候,曾经说过,三年以后,要来拜谢晋人的不杀之恩。没想到旧仇没报,又添新恨。晋国人羞辱‘三帅’,大喊:“拜谢秦人恩赐......拜谢秦人恩赐......”

故而,这次战役,被晋国人称为秦国的‘拜赐之师’。

这是孟明视的耻辱,是秦穆公的耻辱,是整个秦国的耻辱。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很多事情可以忘,但是,耻辱不能忘。忘记了耻辱,没有了羞耻心,就放弃了做人的根本,就只能挨打受辱,只有在沉默中毁灭。

复仇是没有止境的,只要有仇恨,就会有战争,就会有杀戮。

彭衙的失败,让孟明视自刎的心都有,他几乎要疯了、癫了、狂了。三年努力,被一个无名小卒破坏,复仇的愿望,瞬间化为泡影。

但是,自己不能死,死了可以一了百了,却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崤山之中,还飘荡着数万将士的亡魂,必须把他们带回秦国,给父老乡亲一个交代。

接连的失败,频繁的羞辱,沉痛的打击,并没有摧垮孟明视复仇的决心。

最关键是秦穆公。这次失败,给他的打击也很大,但是,作为一国之君,没有因此而问罪孟明视;那只是一次意外,反而更加支持他、信任他,给他足够的权力空间。

这要有多大魄力,能坚定支持一个连续的败军之将。

机会,来之不易,必须勇敢的、坚强的忍耐下去。孟明视发奋图强,修明政事,散尽家财,善待士卒,给百姓以更大的政策优惠。估计他也向老爸百里奚和老伯蹇叔请教过,得到他们的悉心指点。

晋国的赵衰听说后,内心担忧,告诫各位大臣:“如果秦国再次进攻,一定要避开他们。心中想着复仇,努力修明德行,这是无法抵挡的。孟明视想到德行而努力不懈,难道能够抵挡吗?”

晋国实力强大,内部人才济济,但赵衰依然对孟明视修‘德’之举,感到恐惧。他并非害怕秦国军队,而是担心修‘德’所产生的威力,必然是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无坚不摧。

孟明视继续他复仇大计的时候,晋国,行动了。

公元前625年冬天,元帅先且居,与宋国的公子成、陈国的辕选、郑国的公子归生,率军攻打秦国。

不能只等挨打,必须主动出击。

没办法,晋国是武林盟主,可以纠集一邦小兄弟,来个‘狼群战术’,群起而攻之。诸侯联军攻取汪地(今陕西省澄城县),一直到达彭衙,以此报复上次彭衙的战役,然后回国。

孔夫子写《春秋》,并没有记载先且居等人的名字,以贬低他们。因为他认为,秦穆公知错能改,重用孟明视,崇尚德行,值得尊重。

这次,秦国没有列阵迎敌,也没有浴血奋战。秦国士兵都很愤怒,甚至认为主帅已经被打怕了,变得胆小如鼠,无所作为;但孟明视不为所动,依然在忍耐,每天刻苦训练士兵,等待着最后的出手机会。

公元前624年夏季,经过一年多的忍辱负重,孟明视再次组织军队,发兵伐晋。秦穆公的内心,怒火在熊熊燃烧,他亲自带队,发誓不打败晋军,自己也无颜再回秦国。

渡过黄河后,孟明视突然下令:烧掉所有的船只。当然,船上那些锅碗瓢盆,带不走的粮食,也一并沉入水底。

这是一次怀抱必死之心的远征,是一次洗刷耻辱的战斗,充满激情,也充满悲壮。胜,祭奠秦军亡魂,足以名垂青史;败,无颜再回故乡,全体埋骨荒野。

孟明视知道,虽然经过残酷训练,战士们也怀抱复仇之心,士气高涨,但是,还缺乏必死的决心,缺乏战之必胜的信念。接连的失败,让秦军士气受挫,必须誓死前进,如果失败,没必要再回秦国了。

这是最悲哀的军队,也是最愤怒的军队,更是最可怕的军队。

他们仇恨的怒火,弥漫整个天空,心中呼啸着‘复仇!复仇!’秦军喊杀震天,势如破竹,很快占领了王官(今山西临猗县南)和郊地(不详)。

黑云压城,眼看秦军气势正旺,沿途晋国军队依托城墙防守,没有人敢出城抵御。

破釜沉舟,一战威震诸侯。

于是,秦穆公率军从茅津(今山西平陆县西南太阳渡村)渡过黄河,再次进入崤山。

三年多过去了,昔日的战场,尸骨累累,隐没于荒草之间,无人问津。秦穆公与‘三帅’,看着残酷的战场,悲从中来。秦军收集战士们的尸骨,筑一个大坟,虔诚祭祀,痛哭三天,真是‘哭声直上干云霄’。

然后,昂首回国。

孟明视,终于为崤山冤死的战士们复仇,洗刷了昔日的耻辱。

‘韩原之战’,秦国打败晋国;‘崤之战’,晋国灭掉秦军主力;如今‘王官之战’,秦国再次获胜。从秦晋之好,到冤冤相报,双方的敌对状态,已经达到了白热化。

可以说,孟明视能有复仇的机会,是秦穆公的英明。作为一代贤君,秦穆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几乎称霸诸侯。《史记》也确实把他定为,‘春秋五霸’之一,不过,他到达崤山就回去了,并没有挺进中原。

‘王官之战’,晋国被秦国大军吓得龟缩城中,不敢迎敌,此事很快传遍诸侯。虽然只是权宜之计,身为武林盟主,实在丢人。

第二年秋天,晋襄公不甘心,再次出兵,包围邧地、新城,以报复王官的战役。

不过,秦穆公似乎也不想和晋国过多纠缠。他明白,有晋国在,秦国想东进是不可能的。他把目标瞄向了西方,百里奚已经给他谋划好了,那里有更广阔的空间,是秦国最理想的发展方向。

孟明视破釜沉舟,一战雪耻,成为后世励志的榜样。那份执着,那份坚韧,值得尊敬。春秋的历史之中,注定有他一席之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