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95年9月,楚庄王亲帅大军,包围宋国。
一般来说,围困一个国家的都城,不能太久,否则师老兵疲,容易懈怠,懈怠则容易溃败。但这场战争持续时间很长,达到九个月,在春秋时期的各大战役之中,独树一帜。
楚庄王真的很恼火,太大意,太对不起申舟了。
关键是,宋国好大的胆子。这是对楚国的蔑视,对他楚庄王的蔑视,对他霸主地位的否定,能忍气吞声吗?
宋国危在旦夕,第二年春天,宋文公派遣使者乐婴齐,到晋国告急求救。
不能失去宋国,如果不救援,诸侯将不再信任晋国,从此霸业衰落。
晋景公准备发兵,却被贤臣伯宗劝阻了。
伯宗,郤氏旁支,原本也是姬姓。他说:“不可。古语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鞭长莫及),上天正在庇护楚国,不能和它争斗。晋国虽然强大,难道能与天抗衡吗?河湖容纳污秽,美玉隐匿瑕疵,国君也可以忍辱负重,还是等一等吧。”
成语‘鞭长莫及’、‘藏污纳垢’,最早就出自这里。
不救援宋国,晋景公觉得这是耻辱,而且损失盟友,不好。伯宗提醒他:“小恶不损大德,这是上天的常规,还是忍一忍吧!”所以,晋景公没有发兵。
当时的鲁国,孟献子(孟孙蔑)看出楚国强大,劝鲁宣公趁早结好楚国,有备无患;免得将来被讨伐,再去结交,就来不及了。
鲁宣公很高兴,于是派遣公孙归父(东门遂的儿子)访问楚国,结果就在宋国的城下拜见了楚庄王。虽然不能左右战争,对后来楚、宋的和平还是有点作用,也算做点好事。
晋景公没有出兵,但还不想失去宋国,毕竟宋国是晋国的铁杆盟友,不能抛弃。
于是,派遣使者去通知宋国,晋国大军已经准备出发,马上就到,坚持住。
派谁去呢?选来选去,选择了解扬。解扬,字子虎,也算个熟人,《史记郑世家》称他为壮士。
公元前619年春,他曾经作为使者,归还卫国土地。
公元前608年,晋、楚北林之战,他不幸被俘,晋国扔下他撤军,后来不知如何回国。
现在,晋景公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
作为使者,解扬这次挺不走运,还没到地方呢,就被郑国人活捉了,再次成为阶下囚;郑国早已被楚国打服,直接把他押往楚军大营,讨好楚庄王。
楚庄王一看,面熟啊,后来一问,原来是老朋友解扬,来给宋国报信的。
仗打到这个地步,整整过了一个冬天,楚庄王也有点厌倦了。出门在外,都不容易,何况将士们还要打仗。他让解扬把话反过来,告诉宋国没有救援,以彻底断绝他们抵抗的决心,并且亲口许诺金钱权力,当然还有生命。
连威逼带利诱,解扬就是不答应。
楚庄王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经过三番五次不断做工作,解扬的态度终于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成交。
终于见到成效,楚庄王大喜,解开绳索,让解扬登上高高的楼车,向宋军喊话。
如果解扬真的改口变节,那么他将成为后世的反面典型教材,丢人千古。即使保住性命,从此也没脸做人,无法立足晋国,而且结局可能很悲惨。
不过,解扬永远是解扬。根本没按楚庄王的意思办,他将计就计,站在楼车上,对着宋国人大声呼喊:“我是晋国使者,晋军马上就来,一定要挺住啊!”
宋国的城楼上,一阵欢呼,同时也替解扬捏了把汗。
这下可把楚庄王气坏了,费了半天口舌,原来是耍我呢!作为一国之君,贿赂外国使者,本身就不光彩,最后还被耍弄,传出去简直是笑话。
急忙命人把解扬揪下来,准备杀死,并且辩解道:“你既然答应我,却出尔反尔,就是不讲信用;不是我不给你机会,是你自己找死的!速速受刑吧。”
解扬早将生死置之度外,朗声说道:“我听说国君制定命令,这是义;臣子执行命令,这是信。义无二信,信无二命。我接受国君的命令出使,宁可一死也不会背叛;之所以答应您,就是为了完成国君的使命;我们国君有我这样守信的臣下,即使死了,也是我的福气。君王您大庭广众之下贿赂我,就是不懂得命令,原来这就是楚国的信用啊!”
几句话说得楚庄王哑口无言,这算什么事?传出去整个楚国成了背信弃义的国家,这个人可丢大了。作为春秋一代霸主,宁可被耍,也不能成为背信弃义的国君,对于他来说,信誉,更重要。
楚庄王毕竟胸襟宽广,立刻下令——放人。
就这样,解扬被捆绑着进去,最后昂首挺胸地出来,不仅为晋国争光,还博得一个好名声,真是智勇双全。
司马迁称他为壮士,回国后被提拔为正卿。这有点高,不过这么大的功劳,提升一格半格没问题。
作为使者,要面临许多风险,当俘虏不可怕,也不丢人。关键是走出国门的那一刻,自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国家。命可以丢,信念不能丢,志气不能丢,国格不能丢。
解扬只是个小人物,但是我依然把一句话送给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虽然他没有文天祥那么出名,但是‘解扬守信’这个典故,成为后世讲究信用的典范,也成为代代流传的千古美谈。
不要被眼前的名利所诱,那只是一个陷阱,只是飘过的一缕烟云,很快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信用,可以征服楚庄王,可以征服历史,也可以征服天下人心。作为一位不为人知的使者,春秋的历史之中,有解扬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