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贿赂,后患无穷(1 / 1)明月之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却说郑国,自从和许国‘挣讼’失败后,郑悼公一怒之下投靠晋国。可惜他内心有鬼,失去礼数,被士贞伯几句‘诅咒’,不久命赴黄泉,他的儿子郑成公继位。

之后,楚国令尹子重率军伐郑,想武力收回郑国,结果在绕角与晋军对峙。由于五大叛国者之一的析公的计谋,楚军不堪骚扰,不得不撤走,失去了郑国。

事实证明,有晋国支持,武力伐郑,难以成功。

正当楚国一筹莫展的时候,晋景公却要求鲁国把‘汶阳之田’还给齐国;其他诸侯在‘鞍之战’的收获,也没有幸免。

这一命令,在诸侯中产生强烈不满。大家破费许多军马粮草,损失许多战士性命,最后得到的却是这个结果。得而复失,让诸侯很生气,各自有了背叛晋国的想法。

对于晋国的所作所为,诸侯的一举一动,楚国打探的一清二楚。

诸侯对晋国不满,这是分化瓦解的最佳时机。即使不能把他们全部各个击破,但如果能策反郑国,那也是相当大的收获,因为郑国的地理位置太关键,就是争霸的中枢。

楚国并没有出动军队,而是转变思想,采用了灵活的策略——贿赂。

《左传》记载:楚人以重赂求郑。

不用战争,不用刀光剑影,不用在战场拼尽全力地打打杀杀。把敌人变成友邦,有许多好方法,贿赂就是一种,而且非常有效。

只要付出足够的贿赂,谈笑间,一切问题解决。

但要收买一个国家,不是一点金钱财物可以打动人心的,唯有土地,那才是关键。当年晋文公流亡的时候,一块土坷垃就让他心花怒放,何况一片土地。

郑成公继位后,对晋国没有什么深情厚谊。他本身定力也不足,面对楚国丰厚的贿赂,怎么能不动心?

公元前582年春,他亲自与楚国的公子成,在邓地相会,一者表明投靠楚国,再者当然是商谈如何收取贿赂。

贿赂不是随便接受的,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得到了就要服从,否则后患无穷。

如果郑成公派个使者光明正大地与楚国接触,那是两国之间的礼尚往来,属于正常邦交。但他偷偷摸摸的做法,明显内心有鬼。

即使保密措施绝对严密,但这个世界上,除非你不做,做了就无法隐瞒,‘棱镜’是无处不在的。

秋季,郑成公又乐呵呵去晋国拜访,想两面通吃,结果刚到就被扣押,拘禁在铜鞮(今山西省沁县南)。

他私会楚国,收取贿赂的做法,已经触及晋国的底线,激怒了晋景公。明面服从晋国,暗中勾结楚国,这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晋国派栾书率领大军伐郑,要武力收服郑国。

国君被扣押,内部无主,大臣各怀心事,这仗怎么打?败局已定,郑国不得不派使者伯蠲去求和。

伯蠲(juān)作为使者前去和谈,原本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却因为栾书的过分之举,让这次出使成为悲剧。

弱国派遣使者求和,古往今来早已司空见惯。打不过,就和谈,其中使者肩负着重要的任务。但是,栾书却不按常理出牌,做了一件让人非常不齿的事——把伯蠲杀了。

人家是使者,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是自古流传的规矩,懂不懂?你怎么当元帅的?几千年的光荣传统,就这么毁在栾书手中。

真不明白,他是怎么想的,两国的仇恨,还不至于迁怒于一个无辜的、手无寸铁的使者。冤哉!

不过,伯蠲也可以瞑目了。他就像太空中的一颗小流星,一闪即逝;历史为他记住了这一瞬,他成了第一个在战场上被冤杀的使者。

无奈之下,郑国向楚国求救,令尹子重立刻率军伐陈以救郑。

晋楚的军队在战场上僵持,内部却出现了转机。

晋景公在国内视察的时候,无意中见到了一位楚囚——钟仪。经过询问,发现此人忠信仁义,在士燮的劝说下,晋景公放回钟仪,希望与楚国通好。

南北第一次的‘弭兵大会’,已经为期不远了。

由于莒国参加了马陵之会和蒲之会,楚军伐陈之后,又把战火烧向莒国,几乎灭掉。

公元前582年冬季11月,由于诸侯的背叛,西方的秦国也看到了机会,联络狄人,共同伐晋。结果如何,史书没有记载,无论如何,只因晋景公一念之差,导致晋国四面受敌。

虽然晋景公想与楚国和好,但郑成公依然被拘禁在铜鞮,晋楚大军依然在对峙。郑国人有点傻眼了,国内不可一日无君啊!大臣公孙申想了个馊注意:讨伐许国。

眼前大军压境,却还有闲心攻打许国?疯了。

公孙申认为,不能向晋国示弱。他说:“包围许国,假装打算另立新君,暂时也不派使者去晋国。他们扣留国君无用,必然放回我们国君。”

改立新君?这可是个非常危险的决定。因为国君还健在,只不过被扣押而已,随时都可能回来。有朝一日追究起来,后果难料。

破罐子破摔,这么做化被动为主动,并非一无是处,只是冤屈了许国,平白无故又被人攻打。

想法是好的,可惜晋国根本不吃那一套。

晋与楚,终于没有打起来。晋景公放归‘楚囚’钟仪,向楚共王传达了和平的愿望;楚共王也并非好战分子,冬季12月,派公子辰去晋国回访,表明了愿意重温旧好,与晋国缔结和平条约。

公元前581年春天,晋国派大臣籴(dí)伐去楚国,再次表明了和平的愿望。

但是,晋国却同时命令卫国伐郑。

一边想和平,另一边还时不时挑起争端。郑国人简直要疯了,还讲不讲理啊!这是要和平吗?为什么被欺负的总是我们?

再说郑国内部,公子班听说了公孙申要改立新君的计谋,就坡下驴,3月,突然立公子繻为国君。

公孙申那只是权宜之计,是做出来给晋国看的,是为了解救郑成公,并非真的要改立新君。公子班的做法,则是真的要改朝换代,等同于造反。

再说了,要改立新君,也该选郑成公的儿子。

公子班的举动,可把公孙申坑苦了。

4月,郑国人杀了公子繻,立郑成公的儿子髡顽为君,公子班不得不逃亡到许国。四年以后,郑成公随同晋国伐秦,公子班回国想发动政变,结果失败被杀。

此时的郑国,内部有些乱。

眼看郑国真的要改立新君,如果那样,羁押的郑成公就成了一个普通人,也没什么用处。

栾书说:“郑国改立新君,扣着一个匹夫也没啥好处。不如继续攻打郑国,然后顺势把郑成公送回去,以此结盟,还可以得到郑国。”

把郑成公放回去,起码还有点利用价值。

5月,晋景公生病,晋国立太子州蒲为国君,就是后来的晋厉公,汇合诸侯伐郑。

郑国人简直要被气爆了,有完没完啊!都要和平了,还要开战。他们恐怕要把栾书祖宗十八代骂个遍,欺负人没这么干的。

眼看郑国再次危机,这时郑国的贤臣子罕出面求和,把郑襄公庙里的一口大钟送给晋国,并派子驷做人质。晋国原本就是要送郑成公回国的,于是接受了礼物,放回郑成公。

一切并没有结束,郑成公回国后,不问青后皂白,讨伐提出立新君之人,斩杀公孙申。

一片好意,反而引火烧身。

郑国的内乱终于告一段落,虽然对晋国服软,心底却对晋国更加痛恨。

只因一念之差,生出许多事端,还差点把命丢了。贿赂,不是随便就可以收取的,后果,非常严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