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囊是楚庄王的儿子,原名贞,也称公子贞。
作为楚国的令尹,他不像斗谷於菟和孙叔敖那么功勋卓著,但绝对是一位正直廉洁努力为百姓着想,替国君分忧的好令尹。
说实在的,子囊当令尹十年,治国没有听到坏的政绩,也没有听到太好的功勋,算是中规中矩。为了楚国的霸业,他多次带兵攻郑伐陈,在公元前566年,终于逼得陈国回到楚国怀抱,也算一大收获。
但是,打仗,他就跟鲁国的圣人臧纥一样,真的不是内行。
吴国伐楚失败,请救兵也不成功,终于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一切要靠自己。
公元前559年,楚康王熊昭继位。正当父亲大丧期间,吴国发兵来袭,让楚国不得安宁,楚康王为此耿耿于怀。秋季,他命令子囊从棠地出兵,讨伐吴国。
说实在的,楚康王就是想趁热打铁,再给吴国沉重一击。
出兵打仗,总会有胜负,子囊准备的也很充足。但是,战场之上,各有各的战术,不是你想打,人家就陪你打。吴国刚刚吃了大亏,也没有外援,他们还有点自知之明,实在不敢与楚国硬碰硬。
当年,申公巫臣没少指点他们战术。所以,吴国人深沟高垒,坚壁清野,任你如何挑战,就是不接招。
楚军在吴国地盘转悠一圈,也没见到一兵一卒,有力无处使,郁闷。如果这样打消耗战,楚军耗不起,毕竟人家是坐地户,粮草充足,吃喝拉撒睡都是现成的。
子囊一看,也没招了,既然没有对手,撤吧,时间久了,说不准有什么意外。他不知道,无数双眼睛,早已在暗中盯着楚军的一举一动。
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轻敌。
开战之前,想必子囊也派出大量侦查人员,搜集情报。所有的状况都表明一点:吴国害怕,不敢再与楚军作战。
这让子囊紧张的心,难免有所松弛。
但是,打仗不是打游戏。打游戏可以失败无数次,可以死无数次,也可以复活无数次,大不了从头再来打仗则不然,战士的命只有一条,死了,就是死了,所以必须珍惜,尽力保存有生力量。
战场之上,瞬息万变。
大军撤退的时候,也是最危险的时候。作为楚军首脑,子囊明白,战场上性命攸关,一个小的失误都将致命。为了防止散乱无序,他亲自殿后压阵。
但是,下面人却不这么想。已经出兵多日,吴国一点动静都没有,他们必然害怕,像大老鼠一样躲藏起来了。战士们身心疲惫,归心似箭,于是,一些人放松了警惕。
却不知,吴国人并非害怕,他们时刻准备复仇,时刻在等待一击致命的机会。
他们不露痕迹,一直在暗中盯着楚军的动向。不着急,有的是时间,有的是耐心,有的是粮食,吃住不愁,为了胜利,必须忍,必须等待最好的机会,等到楚军麻痹大意的那一刻。
正当楚军大举撤退的时候,吴国人从皋舟今江苏省南京市西的险道上突然冲出,刀光剑影之间,把楚国大军拦腰截断。
一条巨蟒,无论多凶猛,如果被从中央砍断,立刻就成为死蟒。楚军被分断后,首尾不能相顾,惊恐万状,乱作一团,最后,楚国的公子宜穀还被俘虏。
距离庸浦之战不到一年,这一仗,楚国惨败。一报还一报,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不过也太快了。
没有晋国支持,一样能打败楚国,而且还是大胜。吴国人用事实告诉晋国人,没有你们,我们照样行。这种弱者的自信,让人敬佩,到春秋末期,达到高潮,几乎灭掉楚国,楚国人痛苦不已。
这次败仗,对楚国的打击很大,对令尹子囊的打击更大。自己的命是保住了,国君也没有惩罚他,但他的内心却痛苦不已。
什么都别说了,由于自己治军不严、疏忽大意,导致这次惨败,任何理由,都是苍白的。
楚国的传统,失败就要担责,甚至自杀以谢罪。屈暇、子玉、子反,就是最好的榜样。
在楚国的历任令尹之中,子囊绝对是个负责任的、为国着想的好令尹。可惜,这一战的惨败,让他自责不已虽然楚王原谅他,楚国百姓也原谅他,但是,他无法原谅自己。
不久,就郁郁而终。临死前,他对弟弟司马子庚说:“一定要在郢地筑城。”
临死前还想着国家,他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实,他很有见地,鄢陵之战前,他不主张开战,但那时人微言轻,没被采纳后来反对与秦国联合伐晋,避免与晋国直接交锋。但是,他最大的功劳,是坚持给了楚共王一个公平的谥号,显示了对国君的忠心另外,他临死还主张在郢地筑城,则是对楚国一片忠心。
子囊死了,带着无尽遗憾。
自从吴国卷入晋、楚争霸以来,已经逼死楚国两任令尹子重和子囊。放眼中原诸侯,除了晋国,还没有哪个国家如此辉煌。
遗憾的是,后来他的孙子囊瓦执政,却因为贪婪,给楚国带去无尽灾难,几乎导致楚国灭亡。那都是后话。
很快,司马子庚接替了子囊的位置,他奉行修生养民政策,南北暂时安宁。
至于吴国,这位永远的邻居,却永远不会安分,带给楚国的灾难,还远远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