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64年,晋国对外忙于争夺郑国,联吴抗楚,内部则发生了饥荒。
秦景公想起父辈的耻辱,觉得机会来临了。眼看只有楚国能与晋国抗衡,于是派遣一个叫作士雃jin的使者,来到楚国,请求发兵,共同伐晋。
这位士雃,是士会的后代。当年士会被骗回晋国后,其中一支后代留在了秦国,以刘为姓氏,后来迁居中原,成为大汉朝创始人刘邦的先祖。
接连输给晋国,楚共王正在恼火,秦国使者的到来,让他很兴奋。秦国从西方出兵,楚国从南方北上,两面夹击晋国,必然成功。
也没仔细考虑国际形势,作为盟友,爽快答应。
当时楚国的令尹是子囊,不知为何,他过后才听说这件事。急急忙忙跑去劝阻楚共王,这事行不通啊!
现在的晋国,国君贤明,臣下忠心。韩厥告老退休,智罃继承遗志士匄年轻,却能位居中军佐,凌驾荀偃上军将之上韩起韩厥第二子,上军佐年轻,栾魇、士鲂都甘愿相让魏绛新军佐功劳很大,却甘愿辅佐贤明的赵武新军将。晋国上下团结一心,不可战胜。
可以说,作为令尹,子囊对晋国形势的分析,非常准确。
但是,作为一国之君,已经答应秦国,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也不能转眼就自食其言吧。虽然各方面都不如晋国,楚共王还是坚决出兵。
当年秋季,楚共王亲自率领楚军北上,到达武城楚地,今南阳市北驻扎下来,与秦国遥相呼应,却并没有继续向前推进。他要看看形势,然后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秦国人哪知道楚国人的想法,大军奋勇侵入晋国,抢掠一番。也许后来发现楚军没动静,秦军也不敢再孤军深入,得了便宜,见好就收。
晋国由于饥荒,一时无力反击。
到了公元前563年,从偪阳大战回国后,智罃曾组织报复秦军,也没什么大战果。
公元前562年秋季,楚国几次争夺郑国被耍,楚共王一怒之下,邀请秦国出兵,发誓要灭掉郑国。结果又被郑国说客三言两语说的心软,辞了秦军,转而攻打宋国。
冬季12月,晋悼公收服郑国的时候,秦国积极出兵,由庶长鲍、庶长武率军攻入晋国,目的就是救援郑国。
开始,庶长鲍先攻入晋国领地,士鲂率军抵御,由于秦军兵少,士鲂并不在意。结果庶长武从辅氏渡河,与庶长鲍两面夹击晋军,士鲂大败。
这是秦国不多的几次胜利之一。
公元前561年冬,秦国再次出兵,帮助楚国伐宋,报复晋国获得郑国。这么遥远的距离,秦军也不觉得辛苦,下定决心,跟晋国大战到底。
当然,秦、楚还有另外一层关系,秦景公把他的妹妹,嫁给了楚共王,两家成了亲戚。秦楚联姻,这个传统,一直流传到战国时期,给楚国带来不少好处,也给楚国带去不小的灾难。
秦国的几次出兵,让晋国很难受。他们不像北狄,抢点儿物资见好就收,秦国已经是一方大国,战斗作风彪悍,纯粹的大兵团作战,有组织有纪律有战术,输了回国,下次重新组织,继续入侵。
更关键的是,秦国在晋国西北方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让晋国陷入两线作战,甚至三线作战东北方有戎狄,这是兵家大忌。
对于秦国的多次挑衅,晋国在积聚力量,等待时机,一场大的伐秦之战,在酝酿之中。
公元前560年夏,晋国的智罃、士鲂病逝,晋国的上层机构进行了一次重大重组。
晋国这几任中军帅,都非常称职。荀林父输了邲之战,但他后来灭掉赤狄,将功补过士会、郤克、栾书、韩厥、智罃,一个个都是时代人才,即使如晋厉公后来昏庸,晋国也没有失去霸业。
智罃病逝,必须选择新的中军帅。晋悼公在绵上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检阅军队,目的就是想确定主帅人选。当时,他任命士匄检阅军队,那意思很明了:士匄,你就是未来的中军帅,努力吧!
其实,按照正常排序,作为中军佐的士匄,应该接任。
不过,士匄委婉的拒绝了,客气地说道:“荀偃比我强。过去辅佐智伯智罃,因为我很了解他,并非我更贤能。请让荀偃率领中军,我来辅佐。”
中军帅,那是晋国的第一执政者,大权在握,多少人想都不敢想,只能眼巴巴看着。当年的赵盾和狐射姑,为了一个中军帅位,在晋国内部掀起血雨腥风,不少大臣受到牵连。
上一任中军帅智罃,可以说就是晋悼公的选择。对于栾书、荀偃的弑君大罪,晋悼公并没有追究,但也有所顾忌栾书隐退后,晋悼公没有提拔荀偃,而是选择了韩厥韩厥退休后,晋悼公依然没有选择荀偃,而是选择了智罃。
不仅没有提拔荀偃,甚至让士匄后来居上,担任中军佐,而荀偃降为上军将。唯一让人欣慰的是,士匄与荀偃关系不一般,俩人共进退,配合默契。
现在,智罃病逝,按照顺序,应该是士匄担任中军帅,而且此人办事圆滑老练,也算众望所归。
但是,士匄主动让贤,自己甘做绿叶,辅佐荀偃。
他的做法,让人刮目相看。不仅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政治砝码,也让晋国上下更加和睦团结,至少在表面上如此。
主帅都如此谦让,后面的也得虚心表示一下。
晋悼公让韩起担任上军将,但韩起认为,自己不如赵武贤能,情愿让给赵武。
这一句话,影响太大了。
韩氏与赵氏,原本关系不一般。韩厥虽然没有保全赵氏,但赵氏的复兴,韩厥功不可没。现在,韩起又推荐了赵武,韩、赵两家,关系更加密切。
但是论起资历,赵武还显太嫩,他只是新军将,职位相对较低。而且赵家就这一根独苗,没有什么坚挺的后台,关键并非姬姓,所以晋悼公不太情愿。
当时,栾魇统帅下军多年,一直没有被提拔。晋悼公又让栾魇担任上军将,毕竟他资格老,而且栾氏在晋国底蕴深厚,决不能忽略。
栾魇曾战场抗命,晋悼公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如今还要重用,实在出人意料。
晋悼公这么精明,各个职位的人选,当然早已心中有数。让栾魇担任上军将,有客气的成分,也不排除真实的想法。一者栾氏属于晋国公族,与公室原本都是姬姓再者,栾魇虽然性格贪婪,心直口快,却并没有什么政治野心。
前面的人都互相谦虚推让,栾魇再傻也不至于不明白当前的形势。于是对晋悼公说:“我不如韩起,既然韩起愿意让给赵武,就请国君听从他的意见。”
由于士匄谦让,后面的人都虚心谦让,即使像栾魇这样专横的人,也不敢违背。晋悼公时期,晋国上下谦虚成风,保持空前团结。
于是,荀偃担任中军帅,士匄为辅佐赵武统帅上军,韩起为辅佐栾魇继续率领下军,魏绛为辅佐。
昔日,魏绛主动把新军将让给赵武如今,韩起又主动把上军将让给赵武。韩、赵、魏三家,早早就建立起牢固的友谊,为将来灭掉智伯,瓜分晋国,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次变动,赵武从新军将连跃三级,直接升为上军将,成为晋国的第三把手。这可是很重要的一步,如今的荀偃、士匄年纪都不小了,至少年过半百,中军帅的位置,占据不了几年,未来的帅位,就是赵武的。
十二年后,赵武统帅三军,为晋楚南北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栾魇继续做他的下军将,虽然心中不甘,却也无可奈何。魏绛从新军佐,提升为下军佐,也算有所进步。从此,栾氏与魏氏,关系更近一些。
剩下新军,暂时没有适当人选。晋悼公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也不设立新军帅,而是附着在下军,听从下军指挥。
其实,他心中在考虑智罃、士鲂的后代,这两位曾经去洛邑迎接他回归,功劳不小而且按照周礼,天子六军,大国不允许超过天子的一半,保持三军,也算回归正道。
晋国内部如此谦让,固然和臣子的个人品质休养有关,但是,真正的原因,全在晋悼公身上。
他是晋国的首脑,用人不疑,任人唯贤,这才让晋国的人才,聚集在他的周围。
但是,时间长了,晋悼公也发现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八卿统帅军队,握有军权,作为国君,反而成为弱者。自己这一代,能控制这些臣子,如果后代羸弱,失去军权,国君的地位必将一落千丈。
当时,智罃长子死得早,孙子智盈刚刚六岁,智罃也去世了,完全由荀偃照顾士鲂的儿子也年幼,都不能做继承人,所以新军没有统帅。
第二年伐秦归来,晋悼公借口新军主帅不能总是空缺,毅然废除新军,恢复到六卿三军,恪守臣子之礼。
但是,这依然无法改变将来君弱臣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