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挂断,唐居易也陷入了沉默。
良久之后,唐居易才开口问道:
“你就是梁老爷子收养的那个友人之子?名为雨笙的孩子?”
野蛮人声音沉闷,但是却并未正面回答唐居易的话:
“你就这么确定是我?”
唐居易叹了口气:
“从我得到的信息来看,几乎都在指向这一种可能。你自称见过当年宅子里发生的惨案,而那户人家又有两个孩子,加上梁老爷子亲手杀了自己的妻儿,那么你作为唯一的幸存者,身份自然清晰。”
可是,唐居易却是话锋一转:
“但是,这三样线索中有两条都出自你的口。是你告诉我你曾在老宅惨案的现场,也是你叙述了那惨案的内容,如果说你在其中任何一处地方作假,都可以混淆你的身份,而我也无从验证。”
野蛮人的声音中带上了一些惊讶:
“你居然能想到这点”
听着对方的语气,唐居易隐约察觉到了一些不对头的地方:
“怎么,我猜对了?”
野蛮人诡异地笑了起来,但还是否认了唐居易的猜测:
“不我的确是雨笙,也就是梁老爷子的养子但是你之前说过的那些话里头,有一件事说错了。”
唐居易一愣:
“说错了一件事?什么事?”
雨笙没有回答唐居易的问题,同时笑声愈发古怪:
“这我可不能告诉你但是,你的妻子应该在不久之后就会发现了。再过三个小时,你就能从她的口中知晓真相。”
按照唐居易的指示,谭颖回到一楼的大门处尝试推门逃离,但得到的提示依旧是大门无法打开,说明她仍旧没有办法离开这一间老宅,只能是按照任务目标前往三楼,推进下一步的剧情。
如果是进入了三楼,那么就直接触发了新的一个阶段,也就是会被两个恶灵同时追杀的阶段。
此前点燃蜡烛躲藏的时候,还只是梁天友一个恶灵在宅子内徘徊,而此时又多了一个袁霞的恶灵,危险程度又是提高了一个档次。
这间宅子的构造不算复杂,甚至可以称得上简单直接,如果接下来同时有两个恶灵出现在宅子内,那么谭颖只靠躲藏的话必然是没有任何生还的机会。
在刚才通话结束之后,谭颖明显感觉到这宅子内的阴森浓郁了许多,而且还在进一步扩张。之前的任务提示中有说过,安全时间只持续到下一次通话之前,也就是说谭颖此时已经重新置身于危险之中。
哪怕谭颖一直不去三楼,她也会因为宅子内怨气的复苏而遭遇袭击。因此,她现在最理智的选择,其实是抓紧时间前往三楼,找到梁天友不为人知的隐秘,推动剧情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找到求生的途径。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谭颖也想清楚了其中的枝节,因此在调整好了心态之后便壮着胆子踏上了前往三楼的台阶。
当梁天友和袁霞的恶灵复苏之后,大门处的怨念将消散,可以通过逃出大门来躲避恶灵的追杀
梁天友与袁霞的恶灵将拥有生前的视力与听力,同样具有正常的行动能力。恶灵无法穿越墙体,但是在被它们接触到之后,将会无法逃脱,直接死亡
最先出现的两条提示,不仅说明了在接下来的任务阶段将以什么方式进行逃生,同时还说明了该以什么方式来应对恶灵的追杀。
“具有生前的视力和听力,也就是说它们的感知都会是正常人的水平,所以应该可以通过躲藏的方式来避开它们的追杀,或者是制造噪声和光亮来吸引它们的注意力”
谭颖的心脏砰砰直跳,但还是在尽力让自己的思路冷静下来。
“具备正常的行动能力,但是不能穿越墙体,并且接触到就会死亡,所以在被发现之后应该迅速逃跑,不能被堵在房间内,否则两个恶灵盘踞在门外,相当于必死无疑。”
走上了三楼,谭颖的任务目标也是再一次更新:
当前任务目标已变更:进入梁天友的密室
三楼只有一个房间,房门是乌青色泽的门板,和二楼的风格截然不同,而且门板上有着许多奇怪的破损痕迹,有些地方还凹凸不平,似乎经历过多次的破坏。
房门上挂着一把锁,锁孔的样式很奇怪,是细小圆柱形,谭颖试着直接开锁,但是得到了需要钥匙的提示。
在之前的搜索过程中,谭颖并没有在二楼的房间内发现任何可以和钥匙扯上关系的东西,因此第一时间就联想到了自己在一楼所获得的特殊物品那根藏在蜡烛里的铜管。
从口袋里取出细铜管,果然是发现其大小和眼前的锁孔吻合,看来的确是钥匙无疑。
开锁的过程并不复杂,只需要将铜管推送进入锁孔,将最深处的金属机关按下便可,所以谭颖很轻松地就取下了锁头,并且推开了这密室的大门。
在大门推开的那一刹那,谭颖便感受到了极为强烈的怨念。
是的,怨念,那种能引导出人所有负面情绪的特殊波动,只是稍微接触就会影响到理智,此时正如浪潮一般从房门内汹涌而出。
谭颖只觉得浑身一凉,难以言喻的恐惧便从心中升起,直接跪倒在了地上,身体如筛糠一般颤抖起来,根本无法继续行动。
这个房间非常昏暗,没有窗户,也没有设计通风口,里面的空气异常沉闷,还伴随着古怪的腥味,让人闻了便头晕目眩。
密室内堆放着许多书籍,但是都已经被红褐色的污渍浸染,看不清内容。房间中央的位置摆放着一张很大的圆桌,上面杂乱不齐地堆放着许多人体的部件,甚至还有已经腐败干瘪的器官。
密室的墙面上有着诸多挂钩,上面都是一些沾着血渍的金属工具,除了大型的钝器之外,还有一些小型的手术刀与钩针,不知是作何用处。
当然,这些都不是怨念的主要来源,真正让谭颖感受到恐慌的,是那一本摆放在圆桌边缘的日记本。
那日记本并不算厚,外皮是棕色的皮革,纸张已经泛黄,但是比起书房那些一碰就粉碎的字画来说,已经保存地相当完好。
虽然它只是静静地摆放在桌上,可是它散发出来的怨念远远超越了桌上其他的那些人体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