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唰唰!”撩撩几笔,秦仲两个字写得十分清晰。
二哥道:
“咦,不对啊!这怎么是我的笔迹,大哥,你来看,这是三弟刚刚写得,怎么和我的笔迹一模一样!”
大哥拿起二哥递过来的纸张,细细一看确实如此:
“这是怎么回事,三弟!莫非你是说,账本里面有人动了手脚,二弟签收的账单,并不完全是二弟签收的,而是有人仿冒二弟笔迹签收的账单?”
秦秀道:
“应该是这样,看来十之八九是我们内部人了,若不然很难能够接触到二哥的笔迹。”
二哥道:
“可是我的账单?”
感谢在起点正版订阅、投了月票、推荐票和打赏的朋友,你们很给力
一起继续加油,谢谢您!
“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皇为上,帝为下“。古人所说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词则是告诉人们,天地是万物之主。
中国最早所谓的“皇帝“,是对“三皇五帝“的统称。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传说中的三个古代帝王;“帝“原指宇宙万物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即天帝,后来许多国家混战,各自称帝,出现西帝、东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来到人间,成为超越“王“的人间尊号也有说是部落时期的黄帝、炎帝、蚩尤等。
秦始皇统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将“皇““帝“这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称号,从此天子称为皇帝。先秦时期,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后“或单称“皇“、“帝“,如帝尧、帝舜、夏后禹、商汤王、周文王、周武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嬴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就“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李斯等人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嬴政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决定兼采“皇“、“帝“之号,将这两个称呼结合起来称为“皇帝“,成为帝制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嬴政自称“始皇帝“,后世俗称“秦始皇“,从此天子称为皇帝。至我国明代,行文中“皇帝“一语已经很常见,如明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皇帝曰巡抚佥都御史可立厥治行劳哉,赐汝朱提文蟒。汝袁可立嘉而毛帅骄愎不协,蛊于兵,满蒲昌城袭报用敢献功。“
皇
自公元前3000年至前21世纪,是中国文明初起的时代,三皇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伏羲、女娲、神农。还有一说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传说伏羲氏又称羲皇,以通神明之德创八卦,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致嫁娶,以丽皮为礼,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又创造了五弦琴,即后来的七弦琴。而已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就约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确实应该是中华文化最早的代表。女娲是在伏羲氏以后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乐的开始,传说她练石以补天,聚芦灰以止滔水。神农氏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他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开始蜡祭和市场。看来,至他开始,中华民族开始进入农耕社会。
五帝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五帝“乃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原居于西北,建都有熊今河南新郑。炎帝,姜姓,号烈山氏或厉山氏。时南方强悍的九黎族,在其首领蚩尤率领之下,和炎帝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失败,向黄帝求救,并结为联盟。炎、黄二部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下,大败蚩尤,结果蚩尤被杀。涿鹿之战后,炎黄两部落发生战争,黄帝击败了炎帝。从此,中原各部落咸尊黄帝为共主,炎、黄等部落融合成华夏民族。故中华民族素自承为“黄帝后裔“,又因炎、黄两部落融合成华夏民族,故也称为“炎黄子孙“。
陛下
为什么把皇帝称为“陛下“呢“陛下“是封建时代臣民对皇帝的称谓。“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以示皇权的崇高。“陛下“这一称呼韩非子已有之。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后来,就用“陛下“作为对皇帝的直接称呼,表示虽然是在对皇帝说话,但礼仪上不能有失尊卑。
上皇
上皇,是太上皇帝太上皇的简称。秦朝末年,楚汉争霸,汉高祖刘邦最终取得了胜利。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被刘邦十面埋伏,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项羽突围不成,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每天都去参拜自己的老父亲。谁知有一天当他又去参拜父亲刘太公刘煓时,却见父亲穿着一件旧袄,手拿扫帚,毕恭毕敬地迎接他。刘邦大吃一惊,急忙上前搀扶父亲,而刘太公却连连后退。刘太公说“您贵为天子,谁敢不敬我虽然是您的父亲,也只是一个平头百姓,平头百姓不敬皇帝,是要被杀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