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开始前1415年
逃荒是一种由来已久的集体行为,大批的流民,衣衫褴褛,有的人甚至一丝不挂。但是也没有人会在意这些,在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礼义廉耻这些可能都是次要的。
在流民中间有一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的衣物也很破旧,因为劳累,步履蹒跚,因为饥饿而面露菜色。但是他们在逃荒的流民中却显得那么卓尔不群,与周围的人不同的是虽然饥饿困苦但是他们的眼神中有着一道特殊的光芒——信仰的光芒,与周围人眼神里的迷茫与麻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群人中有一个人,他的年纪并不很大,身上衣着虽然破旧,但却能看出制作非常精细,可见曾经也是一位富有的公子,只是不知何故沦落至此。不一会,天色渐晚,流民队伍慢慢停息下来,就算饥饿寒冷,但人也总是要休息的,虽然很多人此刻睡去,就再也不会醒来。
这时一个人对那公子说:“老师请你过去一下。”
落魄的贵族不禁开始回忆之前的经历,他抛弃了地位,和家人决裂,丢下了祖传的手艺,就是为了跟着这位“老师”走。老师教会了他许多事情,除了一件——让自己活下去的手段。这并不是老师有所保留,也非学生学艺不精,只是因为这位博学的老师什么的会,这件事情却偏偏一无所知。否则,他和他的学生们也不会沦落至此。
他想起以前曾向一位诸侯游说老师的学说,对方又是看茶,又是赐座,甚是恭敬,听到他说到高潮的部分时还不住点头。他自己清楚,虽然对方知道自己说的都是正确的,对方也十分清楚老师的学说是正确的,但是,对方绝对不会用这个学说包括他们这群人来治理自己的国家的,因为正确并不代表有用。
是的,他自己第一次听到老师讲学的时候是觉得很向往,但是仔细一想就明白,真正践行起来是多么困难。而老师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不会不清楚这一点,可是为什么他还要坚持呢?曾经有一次,不,应该说有好几次,只要老师做出让步,修改一下自己的观点,那些人就会给他高官厚禄。但是年近六十的老师依然倔强的像头驴,说自己知道了所谓“天命”,知道有生之年很难看到自己的学说得到实行,不再求有个结果,只求问心无愧。
学生暗暗笑道,在别人看来,自己有着大好前程,如今却着了魔,被个老头子拐骗出来,吃这些苦头。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确实着了魔,因为现在对他来说,只要能跟着老师,他传授的那些东西虽然不能吃不能用,却对自己有着无比的吸引力。他宁愿放弃吃喝,来换取这些。
收回思绪,他来到一颗梧桐树下,树下的老师盘腿而坐,面色虽然疲惫困顿,但看到自己来了依然强打起了精神。
学生恭敬地向老师行礼,说起来很可笑,虽然大家穿的破破烂烂,但行礼的规矩却一点也不马虎。学生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衫,掸了掸身上的灰尘,对着老师缓缓跪下。
老师微微点了点头,示意他起身:“近日旅途劳碌困顿,甚至无米可炊,你心中可有彷徨疑惑?”
学生暗暗惊讶,老师的学生成百上千,自己心中的这一点点疑惑老师都能发现,这让他不禁有些感动,当然,他并不知道,老师关注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不过,既然老师问了,他当然照实回答:“是,还望老师开示。”
“自你离开龙渊跟着我算起,已有十五年了罢,往日的手艺可曾丢了?”
虽然老师答非所问,但学生对这种“启发式”教学已经见怪不怪了,他答道:“不瞒老师,自目睹母亲跳进父亲的剑炉,学生本不欲再铸此凶器,但而今老师与众师兄弟流落江湖,多有强人心怀歹意,不得不傍刃防身,这才重操旧业。”
“嗯,不错,那你看看我这柄剑如何?”老师拔出随身佩剑,轻抚亮如秋水的剑身,然后递给学生。
学生接过剑看了看,然后道:“鲁国大师的杰作自是好的,此剑轻薄通透,纵是三伏之日,剑身依然可保寒意透骨。”说完将剑入鞘,还给老师。
“与你师公欧冶子所铸的剑相比如何?”
学生道:“师公铸剑,剑成时必势吞风雷,杀气纵横,老师这样的温润君子自是不宜佩戴。”当然,这话其实也委婉的说明了老师的佩剑并不及他这位师公所铸的剑。
“你所言不错,这柄剑往昔随我出入庙堂,确也无人在意。”老师眉宇间尽是落寞。但他随即神色一转:“世人皆以为不能杀人便不是好剑,殊不知以曲论直常常谬以千里。剑乃死物,好坏都看使用的人,神剑若是落到恶人的手中便也沦为凶器。苦修持心之剑终是正途,善恶尚且不分又何谈有用无用?”
学生点头称是,他知道老师剑术高超,故而以剑为喻。但他不知道后世学人多从老师的言论和其悲惨的遭遇以为他是个软弱可欺之人,断然想不到他真正的为人却隐藏在这句话里——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