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入夏了啊。”曹操跟着附和了一声。
董明看了他一眼,问道:“刚才你还没回答我的问题呢。”
“不用问,问就是救。”曹操很是笃定的回道。
“挺好的。”董明意味不明的说了三个字,然后岔开话题:“今年看样子又要迎来旱灾了。”
曹操皱着眉头,回道:“也许入夏之后会下一场雨也说不定呢。”
董明摇了摇头,道:“没用的,现在百姓种的庄稼估计都已经受影响了,入夏之后再下雨也没用。今年注定减产,到时候......”
“唉~”董明叹了一口气。
“赈灾......哦不对,以工代赈。”曹操倒是挺有信心:“有了先生的法子,咱们可以将灾祸的危害降到最低。”
“以工代赈啊,哪儿来的工?”董明表示以工代赈又不是万能药。真当这一招是治病良药,救苦良方了。
“这......”曹操想了想道:“黄河!”
“你这不算是以工代赈,你这是打算让灾民去送死吧?”董明翻了一个白眼。
黄河,这条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逐渐变得暴躁易怒起来。光武建立东汉,修治黄河就属于国策。因为这是决定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的一件大事。平帝时期,黄河决口,河道南移,河水大量灌入汴渠,泛滥数十县。
汴渠又叫汴河,从板渚出黄河,至JS盱眙入淮河,还会经过董明的老家。他还有一个更加有名的名字,通济渠。简而言之,这是一条沟通黄河淮河的骨干运河。黄河倒灌,导致汴渠沿岸数十县受灾。
东汉初年,光武帝满脑子都想着怎么解决世家尾大不掉的事情。再加上世家大族兼并土地,隐藏人口,税收一直收不上来。因此没有精力更没有钱治理黄河。
官方的无力治理,使得黄河水患一直都不能得到解决。更有意思的是,河北地区官僚们为了防止自己的农田遭受水灾,竟然不允许重修汴渠。
也因此,兖州、豫州的百姓,一直生活在黄河的阴影里。一直到永平十二年,王景与王吴两人率几十万军民修治黄河、汴河。
最终他们成功使得黄河与汴河分流,消除了黄河的水患。使得黄泛地区的农地得以使用。但,永平十二年,距今已经一百多年了。虽然不至于说,黄河又开始泛滥成灾。但是,自古以来,不管是否有灾,那修治黄河都属于政治正确。
曹操的办法,其实不算是个办法。因为修黄河,说的容易,做起来就太难了。这不是自家门口的小河,说修就修,实在不行你耗点儿功夫给填上都行。黄河,国人治理了两千多年,还是那个死样子。
“唉......”曹操叹了一口气,忽然道:“倒不如为一地方官,还能做些实事。总好过于在这里蹉跎岁月。”
“哎?”董明看了一眼曹操,没想到他还有这种想法。
“以前某家认为只要皇上能够励精图治,那么大汉朝就一定有救。因此,我才在这洛阳城中等待,每日上书奏事,劝诫陛下。本以为能够有些作用。今日方知道,陛下眼里压根就没有在下。”曹操忽然变得消沉起来。
“话说,咱俩就是议郎,秩比六百石而已。放到外面还不如一个县令官大,你清醒一点,这种小官,陛下怎么会放在眼里啊!”
曹操不说话。
“罢了,公达咱们回去吧。”董明耸耸肩,招呼了一声荀攸。两人跟曹操告别一声,便离开了北宫。
路上,董明好奇的问道:“刚才公达怎么不说话呢?”
荀攸摇摇头,道:“没什么好说的。孟德他......”
“他怎么了?”
“我觉得他不错。”荀攸眼光中闪烁着不明的意味。
“哎?”董明有些懵,心里想着是不是影响历史进程了:“不应该是荀彧先独得曹老板宠爱吗?怎么荀攸要第三者插足了吗?”
......
光和六年,夏四月,大旱。
徐州,琅琊郡,莒县。
徐盛只觉得口干舌燥的直想喝水。这天气,一天比一天热,一天比一天干燥。听家里负责管理农田的管事儿说,今年怕又是个灾年。地里的庄稼眼看着都活不下去了。
整个莒县挖了不少的水井,去年旱灾的时候,莒县的县令也组织灾民修建了一些水利设施。本以为没有什么作用,不成想却帮了大忙。至少今年不用担心渴死人了。至于吃的?平粮仓里还有些粮食,撑一撑就行。
“去把管家喊来。”披麻戴孝的徐盛,冲着随侍在一旁的下人吩咐道。
下人是个小伙子,正舔着嘴唇走神。听到徐盛的吩咐之后,忙不迭的应下来,着急忙慌的跑了出去。
不一会儿,管家过来。
徐家的管家,早年间是徐老太爷的亲兵。后来徐老太爷致仕,这位也跟着退伍。
“文向,何事?”
“叔叔,某家听说今年又是旱灾?”徐盛道:“看这天光也的确是如此了。既然这样的话,那叔叔准备一下,旱灾到了之后,咱们徐家捐一条路出来。就从莒县到阳都县这么长吧?”
管家闻言皱了皱眉头,道:“这样的话,咱们家会伤筋动骨的。莒县至阳都县的距离可不短,咱们家不一定能修起。”
“无妨,咱们只需要提供衣食就行。”徐盛摆摆手解释道:“这叫以工代赈,咱们提供衣食,县里面会组织人手的。”
“既然如此的话,那么可以。”管家点点头。
就在这个时候,徐盛的小厮,那个区叫管家之后不见了的家伙,忽然引着一个年轻人,匆匆赶来。
“少爷少爷!”小厮离着老远就喊起来:“您在洛阳的老师给您送信啦。”
“老师?”徐盛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任何时候都云淡风轻的年轻人来:“在哪里!”
他噌的一下站起来。
“这位就是徐盛徐文向吧?”小厮身旁还有一个人,此人看起来人高马大,五大三粗的。一身的横肉,配上黢黑的皮肤和钢刺似的胡子。
好一条粗黑莽汉。
徐盛心里惊讶,听到这人询问,连忙回道:“正是在下,不知道阁下是?”
“是你就好!”粗黑莽汉将肩膀上的包裹解下来,递给徐盛道:“这是董先生让我带给你的东西,你且收好。”
“多谢壮士了。”徐盛接过来,谢过。
“不需客气,某家徐暖!在董先生门下奔走。”这莽汉正是徐暖,奉了董明的命令,来给徐盛送最近写的一些书。
徐盛一听,抚掌大笑道:“不成想竟是本家。”
这纯属拉关系了,一个莒县徐家,一个长社徐家。虽然都姓徐,可是不在一洲,又不是什么名门大族,自然不可能有什么关系。真有,也只能说一句,五百年前是一家。
徐盛对于徐暖的到来很是开心,当下就安排宴席。同时又喊了几个本家后生陪着徐暖饮酒作乐。至于他自己?
他在守孝,饮酒作乐雨他无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