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2徐光启(1 / 1)一脸邋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剧本拿错了啊!

回到乾清宫,摔了几个盘子,依然不解气。

事情出乎他的预料,从开始他就没打算抓人清账,大伙低声下气给他个面子,他则顺水推舟表示朕很仁慈既往不咎,你好我好大家好,岂不妙哉!

可不抓不行,尼玛给了俩台阶还是挖了坑的。

这台阶要是下了,日后说起来保准是‘大臣不惜仕途与帝力争,帝无奈退让。’

或者,画风是这样的,‘阁老据理力争,陛下哑口无言,遂作罢。’

这下他算是领教了明末文官的威风了,貌似求情实则揭皇家短处,怪不得万历一辈子躲在皇宫里。

抓了固然痛快,可善后却有些纠结。

严惩?

立威,还可以弄点小钱钱,肯定不会多。

他敢保证,此刻被抓的各家都在转移隐藏财产,说不定会提前弄出一些‘家无余财’来。

可是,似乎抓几个七八品的小官也立不了什么威。

而且,似乎犯不着为了一点点小钱钱被文官抹黑。

而且,他兜里没有人,换上来的还是一路货色!

次日一早,十几份奏章递进来,都是讲情的,朱由检一概置之不理。

分量不够!

————

文华殿在宫城东南角,从永宁宫到文华殿,这距离真不近,宫里的轿子他又不习惯,只能步行了。

倒不是别的原因,而是他对轿子不感冒,逼仄的空间令人不舒服。

今日就让人在宫里弄几匹马,朱由检嘀咕着。

到了之后,徐光启早已等候,君臣见过礼后,朱由检赐座,这都是程序。

所谓赐座,与皇帝一样坐椅子是不可能的,就是给个锦凳坐下。

徐光启已经六十多了,胡子都白了一半,眼泡也耷拉了,精神还挺好,看样子再活十几年没问题。

打量几眼后,朱由检说:“朕请先生来,是想请先生出山。”

不是复出!

徐光启神态不变,心里却很失望。

他是老油条了,出山的含义很明白:“不知陛下有何事可以让臣效劳。”

“朕想办一件能留名青史的事,需要一个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人主持。”

文人好名,先把胃口高高吊起。

徐光启果然感兴趣:“臣敢问陛下,到底是何事?”

“农学院,朕欲新建一所学院,专责研究农学。国家以农为本,如果做得好,这可是造福天下万民的事,青史留名又有何难?”

“如何做?”

“朕出银子,在上林苑择地,研究麦黍稻等种子改良,在北方推广玉米,南方番薯移植北方等等,举凡农桑水利,都在范围之内。”

“陛下的意思,这事不归朝廷管?”

“不归朝廷管。”

“农田水利,无所不包?”

“说是如此,可刚开始哪能如此,朕会与先生商议一下,定一些可行的事项。”

徐光启沉吟片刻:“臣已老迈,自觉不能胜任。”

笑话,讲学嘛,在哪里不能讲?

我一个南方人,大老远跑寒冷的京师,可不是为了教书的。

都是官迷,一听不归朝廷管就不愿干了。

朱由检很恼火。

让你干,无非是借助你的名望,希望能多少改变一点风气。

干脆将条件摆出来,不干拉倒,反正这也不是什么火烧眉毛的紧急事项。

“如果先生愿意屈就,朕会任命你为祭酒,先生可自行招募所需教授先生,朕会亲自查验学问。

每年都会有任务与考评,额外研究成果也有奖励。

学院有了成果,朕会责成户部推广,也会付相应的报酬。

朕初步定祭酒一年俸禄为300两,教授150两,普通先生60两。”

徐光启有些懵,这不对啊!

臣只是谦虚一下,您不应该接着说‘非先生不能胜任’吗?

再说,君子不言利,您这可是有辱圣人门生啊!

“陛下,请容臣再想想,不过臣倒是有几个人向陛下推荐。”

“先生请讲。”

“臣的同乡也是学生孙元化者,泾阳王徵,吴桥李天经,仁和李之藻。”

见朱由检俯身细听,徐光启接着说:“孙元化字初阳,学识渊博,尤善西学,著有多本西学书籍。

其对火统红夷大炮颇有心得,实有统帅之才。

王徵字良甫,尤善西方力学等,译有《奇器图说》一书,陛下一看就知。”

哦,奇器图说挺出名的,想不到已经出版了:“先生可有携带此书?”

“陛下,臣等出书,例行要奉与宫里几本的。”

还有这一说?

“王之心,你去找找有没有。

先生,您接着说。”

“李之藻字振之,编译过多本西学著作。

李天经字长徳,葵丑进士,精通历法,现在朝为官。”

好嘛,四个人全部是西学派,不过无所谓,他不在乎这个。

只是,朕要得是农业人才啊!

“先生,您讲的这些人,都不像农学所需啊?”

“陛下,臣只是将所知的饱学之士禀告您,怎么用还需要您决定。”老头很不负责。

我只管说,别的你说了算。

算了,等看过书再说:“听闻先生信教?”

“是,臣信教是众所周知的,并无隐瞒。”

这不是重点。

反正儒生信佛信道的多了,不差多个信教:“先生能不能与洋教联系?朕有些学问上的事需要与洋教谈。”

徐光启大喜,与明朝上层联系,这正是天主教梦寐以求的事情:“陛下欲见他们?臣可以保证,臣一定给您推荐一个博学之人。”

两人又谈了一会,王之心进来递给他一本书。

朱由检接过来翻了几页,有些吃惊,这书是关于力学的,掺杂数学物理密度等等概念,还有地球海平面概念介绍。

这个王徵,倒是工学的好人选。

设立农学,有以农为本的大旗,谁敢多说,朱由检能喷死他。

这其中捎带点工学的私货,似乎也未尝不可。

想了一下,这事还得着落在徐光启身上。

“如果先生愿意屈就,朕可以特地在农学给王徵设一科工学,嗯,水利也用的上这学问。”

“孙元化三人呢,陛下不准备用吗?”

“这三人,听先生的意思,都适合工学。

李天经是现任官员,朕不能将他调过来,其余二人可与王徵一起。

不过朕有意重修历书,不知道先生有没有兴趣?”

徐光启眼睛立马亮了,太有兴趣了啊!

历书不是农学,这玩意修好会用上百年的,到时候提起历书就会提起他徐光启。

“臣愿为历书效力。”

“修肯定要修,不过怎么修,朕还没有想好,先生可以先召集人才,先做些准备工作,也顺便为农学做准备。”

老头乐了,这点小伎俩他一看就明白,这是把农学和修历法绑在一起了。

想修历?

拜托你先把农学接下来再说。

“臣遵命,农学一事,臣必定会尽心竭力。”

“好,农学和历书有先生主持,一定会大放异彩。”

历史上,崇祯就修了历法,现代农历就是在崇祯历的基础上编修的。

不过有点麻烦,历书这玩意不是随便修的,更不许民间私修。

朱由检拿不准由农学来修历法会不会引起反弹,他现在就怕这些无谓的烦心事。

历史上崇祯是因为司天监预测日食不准才修的,现在没这个因由,还得再找一个。

估计也不难,因为旧历法已经过时了,与农业节气啥的都对不上了。

“先生,臣听说现在历法已经不适用了,农民按照历法劳作往往会出错?”

“陛下说的没错,旧历已然过时,使用时往往错误百出,臣会上疏提醒此事。”

“先生虽已致仕,仍处处为朝廷考虑,令人敬佩。”

互相吹捧几句,徐光启到底没忍住,孙元化是他的得意门生,怎么也得给争取一下:“陛下,其实孙元化文有治世之能,武有统军之才,实勘大用。”

啧!

这个孙元化,委实不好用啊!朱由检很想说出来。

这人在后世很出名,对他的评价是毁誉参半。

登莱之变,他的表现实在太拙劣了!

而且,他不止一次被弹劾手脚不干净,这也不奇怪,明朝文官武将就没几个干净的。

就连眼前这老头,手脚也不干净。

只不过,没有新鲜血液的情况下,也只能瘸子里面拔将军了。

他很想告诉徐光启,朕不用孙元化,是在保护他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