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4郭允厚(1 / 1)一脸邋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走了徐光启,又想起毕自严,这都多少时日了,居然还没到,不由得恼怒不已。

明末士大夫也是牛逼,一言不合就喷皇帝不说,动不动还要撂挑子。

没奈何,只好看看现任户部尚书能力如何了。

“王之俊,召户部尚书来。”想了想又道:“等会,先召魏忠贤来。”

东厂就在东华门外向北不远,不大一会,魏忠贤就赶来了。看样子是一路小跑,看着有点气喘吁吁。

“行了,起来吧,坐。”旁边小太监忙搬过来一个锦凳。

“让你来,没别的事,就是问问你对户部尚书的看法。”

“户部尚书郭允厚,字万舆,山东曹州人,为官名声很好,还算清廉。积功升兵部左侍郎,又升户部尚书。”魏忠贤记忆力出众,对其履历如数家珍:“他任户部尚书后,为国家财计殚精竭虑,可以说是能臣。”

“哦?”有点怀疑,毕竟史上没什么名声。

“陛下,臣有句话不知道该不该说。”

“讲。”

“其实,能做到京官的人,或者长处不一样,可里面就没有一个草包,无能的人早就在地方上就被刷下去了。

有的人看似蠢,其实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有的人故意搅混水,其实都是有着自己的小算盘。

能不能让他们老实干活,就得看陛下的手腕了。”

厉害!

朱由检真想为他点个赞:“你真这么想?”

“陛下,臣没有什么本事,唯有忠心二字,臣怎么想就怎么说。”

“这么说,郭允厚称职了?”

“肯定称职,而且不会与您唱反调。”魏忠贤肯定的说。

“朕知道了。”这么看来,或许不用指望毕自严了,这人是因为魏忠贤辞职的,估计魏忠贤不倒台他是不会回来的。

“三大殿的事如何了?”

“已经追回七十万了,还有些首尾,估计最后也不会超过百万,有些难收拾的臣也记下了。”

“很好,朕很满意。”赞了一句,办事挺得力,起码能弄回来银子:“京营的事呢?”

“正在办,有些已经查明白记下了。”

“继续办,不要声张,占役虚冒侵吞都一一记下,吃了我的,早晚要吐出来。”朱由检恶狠狠的道。

“还有,你且再等待些时日,朕估计也快了。

你做事去吧。

王之俊,召郭允厚来。”

户部并不远,出了长安左门往南就是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依次排列,四部东侧还有一排,依次是兵部.工部.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长安右门出去则是五军都督府.太常寺.通政司.锦衣卫。

没等多久,郭允厚就到了。

“坐。”行礼过后,朱由检直接说:“朕叫郭尚书来,是想知道户部如今钱粮收支的事情。”

“陛下,今年还没收取完,估计会与去年略有减少。”

“哦?什么原因?”

“各地逋赋增多。”郭允厚简单的道。

“为什么会这样?”

郭允厚心说,为什么?还不是新皇即位,都等着您减免呢。

也因为您态度不明,大伙都在观望,等着看魏公公的下场呢,或许换了上官就会宽松些呢。

但是话是不能这样说的:“陛下,臣只是户部尚书,虽然三番五次催索,可也只能催索。

臣建议陛下派出督饷御史清查各地。”

“除此之外,郭尚书觉得今年会有多少缺额,钱粮入浮于出还有什么原因?”

郭允厚略作思考:“陛下,户部收不抵支自辽事败坏就已开始,至今愈来愈严重,每年缺额数百万不等。其中原因陛下也知道,边饷支出是根本。”

“朕已经让王督师清理辽饷,不知道郭尚书还有什么见解?”

“臣建议您一方面督饷,一方面清查边军空额。”

朱由检不满意了,着两句话也太笼统,也太万金油,换了谁都能这样说。可你是户部尚书,你也这样说就太敷衍了,与魏忠贤的评价差的也太多了:“郭尚书,朕初即位,不知道诸位大臣的能力。可皇兄既然在危难时刻重用你,就说明郭尚书是有能力的,你现在这么说,也太敷衍朕了。”

“陛下,臣不敢。”郭允厚忙站起来请罪。

“坐。今日召对,朕想听真话,既是了解国事,也是了解郭尚书。”朱由检接着说“朕用人,不管什么阉党什么东林党,唯才是举,尸位素餐之辈,朕是不用的。

郭尚书如果有什么想法,尽管说,今日之话,出的你口入得朕耳,不会有第三人知道。”

这话说的直白,倘若再听不明白可真是白痴了,郭允厚思考再三,依然举棋不定。

最终还是做官的欲望占了上风:“陛下让臣说,臣就大胆的说了。

世人皆谓财计之坏,坏在辽事,臣不以为然。

臣以为,财计之坏,实坏于军制崩坏也。”

朱由检眼睛一亮:“何解?”

郭允厚整理思绪继续说道:“祖宗旧制,以卫军守边关,卫军以十分计,大率七分或八分屯田,两或三分守关。

如此,则边军粮饷近半自足,其余由五省提供,佐以盐引召买等,京银只做赏赐之用。

今卫所败坏军卒逃亡,不得已或招募新兵或以客兵补充边军,而军饷益费。

然种种弊端不除,军仍逃亡,兵再加,军饷遂至不可收拾的地步。

军既逃亡,而屯田不见缴纳籽粒,田亦不知去向,而五省供应并无减少。

若军制不坏,即使军户逃亡,朝廷仍可收其屯田招租,或者减少五省供应,何至于如此窘迫?

若是继续下去,即使没有辽事,军逃兵加供应不减,朝廷依然会陷入现在的境地。”

“继续说,详细点。”

“陛下,九边并非只有辽镇一处,钱粮也并非全部在太仓支出,仅以今年户部太仓发各镇钱粮定额来说。

督师统辖蓟镇辽镇两边镇,再加上东江镇,三处军饷600万。

宣府镇,299000有奇。

大同镇,450000有奇。

山西镇,206300有奇。

榆林镇,433700有奇。

固原镇,145800有奇。

宁夏镇,133700有奇。

甘肃镇,197500有奇。

合计太仓银九边定额已近800万矣,尚且没算赏赐等,若算上则不下900万。

除此之外,五省供应钱粮旧额400余万,历年增加,今已近600万矣。

九边钱粮合计多达1400万,然而国家财计窘迫,五省民生凋敝,实在是无力支付,历年所欠边银已有六七百万之多。

即使没有辽事,九边军饷依然多达八九百万,对朝廷来说依然是不可承受之重。

臣说督饷清军,虽然听起来敷衍,可也是实话,只有严格考成法督饷,清查边军减少京运银,才能省出钱粮解决辽事。

可清查九边空额,谈何容易!

从督抚至各军官,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臣实在不知该如何解决。

臣只知道,首先必须解决辽事,这毋庸置疑,可仅仅解决辽事并不能解决财计问题。”

朱由检默然不语,郭允厚见状索性说个痛快:“臣执掌户部以前也曾在地方任职,北方五省实已到了危险的境地,如果不能解决辽事,长此以往,乱不远矣。

臣一直督促户部官吏用尽办法优先供应辽事所需,但臣是文官,也只能做到这些。”

朱由检心道,不是乱不久矣,是已经乱了啊!

看来这郭允厚可用,做户部尚书算是称职,毕自严不来就不来吧,来了也不用了。

都说辽镇拖垮了大明,现在看来,辽镇是主力,各边敲边鼓,大伙功劳都不小。

光盯着关宁军了,没想到胃口都这么好,没一个好东西。

清军,必须清军!九边都要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