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四章 李汉阳和他的汉阳造(1 / 1)那时关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天闲来无事,谢方、张平、孟珙、张岳便拉着李虎去看望凌振,自从上次震天雷让金人吃够了苦头,孟宗政便专门把凌振留了下了下来,命令其在军队火器作坊专门制作冲天雷。

见到凌振,由于好久不见,众人很是高兴,通过与凌振的交流,谢方才知道,这期间凌振对震天雷做了一些改进,如之前谢方所说,凌振果然做出来更小号的手雷,便于随身携带,但还是需要用火折子进行手动点燃。

关于火折子,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炼丹师,觉得夜晚外出时非常麻烦。这时他就看到了桌子上的硝石,随后他让妻子到外面截下一段小竹筒,擦拭干净之后,他就在竹筒边缘挖了一个小洞,让竹筒保持空气流通,同时他还在竹筒里面放上了一些芦苇、纸屑和易燃的粉末,最后,他在盖子边缘还放了一块小硝石,为的是保留火种,只要把盖子打开,风一吹,火自然就燃了。

受这个故事启发,谢方觉得可以利用这个原理制作震天雷的自动点火装置,于是便跟凌振讨论起来。

讨论的间隙,这时就见有个四十多岁的汉子拿着一个东西来找凌振,经凌振介绍这人叫做李汉阳,也是这火器作坊的匠人,而看清楚他手里的东西,谢方更是大吃一惊,这不是就是火铳嘛!

说起火枪的发展历史,火门枪、火绳枪、燧发枪代表着火枪发展的不同阶段。

火门枪是火枪发展的初级阶段,枪手射击时,一手端枪,另一手用烧红的铁条引燃药室,在大风和雨天,引燃火药困难重重,贻误了宝贵的战机。由于操作复杂,造成火门枪的射速慢,精度差,槽点满满,这才有了后面火绳枪的出现。

火绳枪是通过浸透了硝酸钾或其他盐类溶液的火绳,以每小时80毫米-120 毫米燃速,为火枪持续提供火源,熟练的射手每分钟能射击2至3枪,不过遇到突发情况,枪手需要引燃火绳,无法迅速投入战斗,同时,黑夜中引燃的火绳也暴露了枪手的位置。

相较前者,燧发枪的优势明显。它的发火装置依靠机械撞击生火,无需外来火源的帮助,不受天气因素干扰。枪手能够快速投入战斗,专心射击,提高了精度,射速也优于前者,是火枪发展史中的一项革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李汉阳制造的火铳便属于初代的火门枪,根据谢方的了解,后世公认火铳为元代所制造,元文宗至顺三年所制、安放在架上发射的盏口铳,元惠宗至正十一年研制的手铳,分别是当时所制大型火铳和手铳的代表性制品,火铳以火药发射石弹、铅弹和铁弹。

没想到这次在枣阳看到李汉阳的火铳后,谢方才知道自己所知道的历史也许只是真实历史的一个片段而已,李汉阳的火铳为铁制,属铁火铳,并且在外上形已能明显区分出铳膛、药室和尾銎三个部分,仅装可以装填火药,而且还装有球形铁弹丸或石球。

也许因为产品只是初代产品,从孟珙到很多将士,都觉得这东西发射速度慢、装填费劲,还不如弓弩方便,便没有重视,因此李汉阳和他的火铳才隐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激起一丝的浪花。

“果然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啊!这次遇见我,不能让它再埋没了!”

当然李汉阳的火铳问题还是很多的,为此,谢方提出了三点的改进意见:

一是增加准星和照门,从而便于士兵瞄准、射击;

二是增大药室的面积,使其呈现灯笼罩式隆起,内外径大于铳膛的内外径,因而使药室具有较大的容积和横截面,这种构造的特点,能使火药在较大横截面的药室内迅速燃烧,增大了横向燃烧面,提高了燃烧的瞬时性,瞬间生成具有较大压强的大量高温气体,并被挤压入截面较小的铳膛中,使压强再次增大,从而提高发射力和弹丸飞行速度及杀伤力。

三是目前的内壁较粗糙,需要使其变得更加光滑,从而使发射后残存于铳膛内的药渣清除较易,费时较少,因而提高射速。

听了谢方的话,李汉阳大为吃惊,他真的没想道首先承认自己东西价值的,竟然是个孩子,并且这个孩子竟然好像比自己还要懂些,所提的三条建议不仅合理,并且是建设性的。

孟珙开始也很吃惊,不过通过这两个多月的接触,谢方总是能够带给大家有些惊喜,比如说马掌,这东西经父亲上报给赵方后,没想到赵方竟然也很重视,短时间便在京湖推广起来,效果很是不错,这次见到谢方这么样的重视火铳,孟珙也一改自己的轻视态度,准备增加人手,支持李汉阳的继续研究。

于是这天下午,众人又仔细讨论了很久,谢方最后说道:“孟珙大哥,俺觉得这火铳成熟以后,可以集中装备使用,这部分军队可以称之为神机营,这样才能发挥火铳的最大威力。”

“另外,火铳的射击方法,也不能和弓箭一样了,俺觉得可以采用三段式的射击方法,把士兵分为三排,第一排的士兵在每一次射击之后,马上把空枪递给中间一排的士兵,并从中间一排的士兵手中接过装好弹药的火铳。”

“中间一排的士兵从第三排士兵手中接过已经装好弹药的神机铳,快速递给第一排士兵,同时,将从前排士兵的手中接过的空枪递给第三排士兵。第三排士兵主要任务是装弹药。这样一来,就保证了可以对敌人连续不断地射击,使敌人没有丝毫喘息的机会。”

谢方说的三段式射击方法,发明人是后世明朝初年的名将沐英。此法领先世界二百年,也由此可见正因为元代火铳的成熟,才有了明初的成功应用,而谢方做的,只是将时间稍微提前而已。

“俺觉得这火铳的出现李大哥功不可没,不如索性叫做汉阳造吧,嘿嘿。”最后谢方建议道。

此时,李汉阳有些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而其他众人都表示同意,于是这“汉阳造”的名字便定了下来。

“虽然此汉阳造非彼汉阳造,但俺相信,它必定能像后世清末民国时期的汉阳造一样,为抵抗侵略的战争贡献自己的力量。”谢方心中说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