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宇文邕听出了宇文直不无借反对灭佛转移话题,为自己开脱罪责的意图,可他也不得不承认,宇文直说出了北周朝野之间的真实情况:如同在歧州时齐王宇文宪提醒过他的一样,在社会中上阶层有太多的人信奉佛教,甚至多有指使部属,奴仆加入僧籍,借此躲避向朝廷缴纳赋税、承担徭役的现象。在这种形势下,朝廷一旦实施灭佛,首先触动的就是这些人的利益,势必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和反对。
换一个角度想想,宇文直作为这些人的代表率先发动叛乱,倘若朝廷对此事件处置得当,倒不失为一个向反对灭佛者宣示决心,敲山震虎的良机,可以借此大大减少和避免灭佛诏命正式下达后再发生类似的事件。
思忖至此,宇文邕暂时打消了彻查宇文直谋反叛乱一案的念头,换了副口气对宇文直说道:“朕知道你是不赞同灭佛的,也了解几天前那场风波的真实起因,念在你尚肯对朕说真话的一点情分上,姑且饶你不死。但死罪可免,余罪难恕,朕欲向朝野明示你的罪状,并削夺所有官爵,贬为庶人,禁足于原卫王宅院,你可心服?”
“多谢陛下开恩免死,臣......草民定当悔过自新,重新做人!”宇文直原本还期许能保留下卫王的封号爵位,听到宇文邕仅仅留下了他一条性命,心中不禁大为失望,却不敢表现出丝毫的不满,当即顿首拜谢道。
“你方才一见朕,既提到了母后灵位尚在万善寺内供奉一事,朕欲要你随朕一同前往万善寺将母后灵位迁往宗祠安放,你可愿往?”宇文邕似乎看穿了宇文直的心思,哼了一声,又向他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叱奴太后临终前曾留下遗嘱:死后要将其灵位设于佛前,直至三年丧期届满。如今丧期才过百日,宇文邕便要宇文直随他一道去将母亲的灵位请出万善寺,迁往宇文氏宗祠安放,显然是想叫宇文直公开表示他不再反对朝廷灭佛的态度,对朝中信奉佛教的王公大臣起到警示作用。
“草民谨遵圣命。”宇文直干咽了口吐沫,俯首答道。
次日一早,宇文邕更换了一身黑色孝袍,携同胞兄弟宇文直一道亲自赶往长安城南的万善寺,将生母叱奴太后的灵位请出大雄宝殿,迁往宇文氏宗祠妥善安置已毕,即传命剥去宇文直的袍服冠冕,由禁军押往大德殿,当着满朝王公大臣的面儿,先是宣读了对他的惩处诏书,继而正式下达了朝廷禁断佛道两教的诏命。
依此诏命,自即日起,禁断一切北周境内的佛道寺观,凡属佛寺道观占有的田地房屋一概收归朝廷所有,销毁所有佛像、经卷,现在佛寺道观中修行之僧徒道众除经大宗伯府查验考核合格者,悉命还俗,自行到所在州县衙署登记为编民,由州县衙署依人头重新分配耕种田亩,承担赋税兵役。-
在内史大夫王谊当廷宣读罢朝廷的灭佛诏命之后,宇文邕又向参加朝会的王公大臣申明了朝廷在禁佛一事上的三大禁律:凡有对抗朝廷诏命,纵容、包庇其家眷、部属、仆从不弃佛还俗,或逃往它国者,不问情由,一律以谋反论处;凡经发现有干预有司衙署查禁佛寺道观者,同上论处;凡经发现有私藏佛像、经卷者,不论多少,一律降三级处置,屡犯不止者,不论官爵高低,一律贬为庶人。
待宇文邕申明灭佛的三大禁律,偌大的大德殿内一片鸦雀无声,不论是反对朝廷灭佛的,还是对这件事持观望态度的王公大臣们皆面面相觑,低头不语。
“朕在歧州时,就有人曾劝朕谨慎对待灭佛一事,回到长安,又有人力阻灭佛,何也?无非是担心朝廷禁断了佛道两教,会断了他们的财路。”宇文邕用严峻的目光扫视着殿内的群臣,朗声说道,“可是,倘若朕听信了这些人的劝阻,继续对佛道两教采取姑息放任的态度,每年就会有多一半的朝廷赋税流入他们的私囊,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成年男丁为逃避徭役遁入空门,加入僧籍,以至于朝廷终将陷入入不敷出,无兵可征的困境,这难道是你们愿意看到的结果吗?”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看到有几位大臣表示赞同地点点头,方继续说道:“诸卿皆知,二十几年前的邙山大败,几乎令关中不保,若非太祖采纳苏绰之言,兴儒教、遵周制、设六官、建府兵,迅速恢复了元气,并趁南朝动荡之际相继攻取了巴蜀、汉中、荆襄等地,极大地拓展了我大周的兵源、财源,至今仅凭关中区区六州之地,十年八旱的年景收成,朝廷如何能与齐陈两朝抗衡对峙?又如何供养得了数百万黎民苍生?朕决意禁绝佛道两教,独倡儒术,非止是受形势所迫的无奈之举,也是为了上承祖宗遗制,从根本上杜绝我大周的人力、财力白白消耗在佛寺道观,实现强国强军的治国大计。诸卿食民之禄,身处庙堂,自当辅弼朕躬,共襄其事。方才所申三律,无论何人,如有违犯者,朕决不姑息,定当严惩不贷。”
皇帝已把话说到了这个程度,有资格参加朝会的王公大臣们个个都是人精,谁都不肯做那不识抬举的“杠头”,为自己招灾惹祸。于是,纷纷躬身拱手,齐刷刷地说道:“臣谨遵圣谕。”
眼瞅着上百名位高权重的王公大臣终于表态支持了朝廷的灭佛诏命,宇文邕脸上绽出一丝笑容,放缓了语气又说道:“朕在歧州已召集关中诸州刺史会议,拟在关中各州县开设通道观,专门接纳高僧大德在内继续研讨佛法,辩论三教精义。今在此申明,如发现有趁朝廷灭佛之际残害、欺凌无辜僧众者,一概依律从重严惩,伤人性命者,须以命相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