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长说得对,他们现在的确有矛盾。其实淮恒侯在淮国军队当中的威信很高,即使苗展扬是军中少壮,也不会违抗他的命令。但是这一次战败,让夏温玉都死在军中。后军更是伤亡惨重,怎么可能没有丝毫怨言?再加上撤军的时候,后军又被放在后面,随时都有全军覆没的危险。现在好不容易站稳脚跟,毕竟生出分离之心。我们只要利用这一点,就能让他为我所用。”
姜铁心听罢此言,鼓掌笑道:“黄二,你的谋划不错。只是光有矛盾是不够的,必须有足够的利益。财帛动人心,如果没有足够的利益,怎么可能让别人心甘情愿的办事?”
“此处流沙河当中的黄金,已然被伯长看中,当然不能全都拿去孝敬苗展扬。可是苗展扬也有弱点,就是他现在缺兵缺粮缺钱。”
“黄二说得好,一言中的。”老榆树在一边插言,“淮国刚刚被西戎攻击,迫不得已收缩防线。国内能够筹集的新兵和粮饷自然得先供着国都周围的部队。这种边野之处自然会受到忽视,而且就算国内有富余。我看淮恒侯宁可重新编组新军,也不会在苗展扬这里投入。如果苗展扬击败土狼帮,就能稳定周围的局势,从而收取这里的田赋来当做粮饷。同时将土狼帮的首领杀掉,把俘虏收入军中重新编组,就可以扩充实力。
到时候如果我们再承诺每月给他多少黄金,他非但不会为难我们,相反还会给与保护。一来这样可以减少淮恒侯对他的猜忌,毕竟一支粮饷可以自给自足的军队是最不可靠的,因为他们已经不再受制于人。二来这样可以减少自己的精力,毕竟流沙河里的只是沙金。需要从河水当中淘洗,然后将原始的沙金冶炼成能够在市面上使用的黄金。这里面耗费很大精力,如果可以得到纯粹的黄金,谁会费力淘沙金?”
两人说的很对,姜铁心也赞同。他跟黄二说道:“”我跟老榆树在东胡跟夏温玉的后军作战的时候,是站在东胡一边的。虽然只是使臣,可是难免会让人误会。我们两个不方便出面,就由你带着蛮牛去跟苗展扬交涉。你们两人一个有勇力一个有智谋,正适合搭配起来干活。现在就出发,如果苗展扬同意,就立刻带兵回来剿灭土狼帮。”
“属下遵命。”
两人听命而去,姜铁心把那一碗有些凉了的肉粥一饮而尽,然后跟公户俊说道:“现在休息一会,等夜里跟我一起去村里查看消息。”
“铁心,你没有必要以身犯险。我这把老骨头还能用,我跟着小子去就可以。”
姜铁心哼了一声:“你也知道自己一把老骨头了,还在这里逞什么能?抓紧歇着去,要不然累死了,岂不是以后没人当伙夫了。池丽格乐是给我做小灶的,可是大锅饭还是得你做。以后我要是统领大军,火头军全归你管。快去休息,放哨的事有黄三、黄四、黄五三个人就够了。”
老榆树还要申辩,姜铁心让翰车哈把这倔脾气的老头子拉走,自己清闲下来就继续睡觉。一直到天色再次昏暗,早就醒了只是一直在假寐的姜铁心起来然后又喝了一碗肉粥,就领着公户俊往村里走。
不过进了村子以后,就是公户俊走在前面了。毕竟他在这个村里住了好几年,对各处房屋和小道都早就了熟于心。为了避免被马匪的岗哨发现,他们没有走村口的大路,而是直接从村子最外面的一户人家的院墙翻了进去。
这里的房子的样式都跟那个村外的小院差不多,北面都是盖着茅草的堂屋。这种堂屋的屋顶是南北相对倾斜的,方便夏季排掉雨水。只是多数人家都没有闲钱盖上土瓦,只不过是用茅草来封顶。
南边是猪圈或者茅厕,有闲钱的人家会在南侧盖上平顶的土房用来存放粮食或者存放农具。东边西边都是院墙,这样才方便翻墙进入。不过因为村子的土地够多,所以这些人家的院墙并不相连,所以也没有办法连续从这家翻到另外一家。
因为姜铁心想要谨慎一些,所以并没有立刻从这个院子翻出去。南侧的土房的房顶很矮,他用手攀住房檐,然后一使劲就翻了上去。他没有站起来,因为那样太过招摇。只是趴在房顶上,然后一点点的往前爬。他看着整个村子多数地方都没有灯火,只有村子中央那片地方才有火光。他小心的看了很久,觉得周围并没有马匪的暗哨。就朝后面招招手,让公户俊也上来。
不过虽然土墙并不高,也不是公户俊能够用手够到的。看到他那么费劲的瞎蹦跶,姜铁心真担心本来没有暗哨也会被他吸引来。于是示意公户俊助跑一段路,然后他伸出手抓住挑起的公户俊。
借着姜铁心的帮忙,公户俊好歹爬了上来。还没等他喘口气,姜铁心一把将他按在房顶:“小心些,不要暴露。”
公户俊连忙点头,然后跟着姜铁心爬到前面。姜铁心指着村中火光最多的地方问道:“那里是什么地方?”
“是村里的祠堂,村里的人大多数都是同姓,所以对祠堂的事情很上心。祠堂是村里最大地方,也是最好的院子。就是村里地主家的房子,也没有祠堂漂亮。”
姜铁心听罢再次朝着祠堂张望了一会,然后问道:“祠堂就算再大,估计也待不了多少人吧?”
“我是村里的外姓人,他们管我叫外来户子,是没有资格进祠堂的。不过我估计如果只是站着给祖宗上香,估计能待个三四百人。可是如果想要住在里面,就算是将就一些,顶多也就待个五六十人。如果人数再多一些,就没法住了。”
姜铁心有些后悔自己带来的是公户俊,这个小子虽然是那些孩子里面年纪最大的看上去也最机灵。可是他毕竟是外来人,对村里还是不如本地人更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