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传道授业
本科毕业了,江伟在西京航天大学继续着他的学业,自从他开始了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后,王教授对他的直接教学明显多了起来,因为他的硕士生涯的导师就是王教授。
在王教授的教育下,江伟孜孜不倦的学习着航天专业的知识,他有了更多的直接向王教授学习的机会,而王教授也热忱的、不厌其烦的解答着江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他对江伟满是疼爱,却又比对其他学生更是严厉。
比如,江伟问道:“现在液体火箭通常采用硝酸和偏二甲肼作为燃料,这在液体火箭研发之初、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更稳妥、更可靠的方案,但是现在各种大比冲、更高效、更环保的燃料出现了,似可进行一些新型燃料发动机的研制开发工作?”
王教授答道:“可以,以现在的技术条件,尽管难道很大,但是这项工作可以进行了,现在看起来比较有前景的新型燃料发动机包括液氧煤油发动机和液氢液氧发动机,液氧煤油发动机已经有单位在开发,液氢液氧发动机已经有了,但是它们的问题都是推力太小,大推力的发动机的研发工作势在必行,而一旦加大它们的推力,研制难度成倍增长。”
江伟问道:“箭体振动试验中,通常的二阶微分方程只可以解决箭体振动损坏的问题,不能解决箭体不损坏的单纯能量损失问题,查遍资料,没有发现这方面的资料,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火箭入轨精度能够大幅度提高,轨道误差会从千米级提高到两百米的级别。”
王教授答道:“这个教材里没有,国外的教材和一些核心期刊里也没有这方面的资料,如果能提高火箭的入轨精度,这样会大幅度提高卫星的在轨寿命,毕竟卫星调节轨道需要消耗自身携带的燃料。”
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王教授都会给江伟作出概述性的答复,然后详细指导江伟同学进行这方面的资料查询和学习,而江伟同学又是个学习主动性特别强的学生,他自然会举一反三、由浅及深、由点到面的学习更多,学习由某一个问题延伸出去的方方面面、枝枝蔓蔓。
导弹火箭不分家,江伟同学是一个热血的男生,他自然也会关注很多导弹方面的发展,他对美国的反导系统尤其感兴趣,高速飞行的导弹竟然会被别的反导导弹击落,那反导导弹该有多么高速的飞行速度、该有多么敏捷的机动性,但是他对比研究了公开发表的资料,他发现,美国的反导导弹竟然是如此的小巧,同样大小的发射架上,美国的可以挂上六枚导弹,而航天集团的只可以挂上四枚,他就此询问王教授:“是不是可以在某一程度上说,美国的反导导弹比航天集团的反导导弹在制造工艺上要先进一些,在同样出力的情况下,他们能做得更小巧,在同样大小的情况下,他们能够飞得更快?”
王教授答道:“这不仅仅涉及到导弹设计和制造的问题,还涉及到基础工业的问题,这种差距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弥补的,但是他们的反导导弹想轻易击落我们的进攻导弹也不是那么容易,而他们的进攻导弹想要突破我们的反导网也不是那么容易,均势尚未打破。不过这两年,美国在反导试验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能够拦截的导弹的速度越来越快,这是一个值得注意和警惕的现象,绝不能让美国人手中既有锋利的进攻的攻无不克的矛、又有厚实的防守的守无不固的盾,如果那样,这个世界上永无宁日,所谓‘身怀利器,杀心顿起’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江伟点点头,若有所思,不再说什么。
江伟的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选择了液氢液氧发动机的设计,这种发动机的研制难度很大,唯一的大推力的这款发动机技术掌握在美国NASA手里,绝不外泄,美国的一些民营火箭公司从美国NASA手里获取了很多火箭方面的技术,但是大推力液氢液氧发动机这个核心机密,NASA保守得极为严密。
在江伟读大学的第六个年头,他硕士生涯还没有毕业,他开启了他的博士生涯,博士生涯与硕士生涯很有不同,硕士生涯还是有老师授课的,博士生涯却很少了,所谓博士,在古代,是博学多闻、通达古今之士,在现代的大学里这个学位,代表的却是一种最高的学位,拥有这个学位的人,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具备原创成果的能力,在博士生涯阶段,江伟对离子发动机进行研究,这是一种刚刚有了概念苗头的发动机,它将携带的燃料等离子体化,然后通过强大的电场将这些离子加速喷出以获得推力,它的推力很小,但是它能够推动的时间却很长,它向后喷出的离子的速度远远高于通常的燃料的喷气速度,是后者的几十倍,这就是著名的电推进技术,以后星际航行的备选发动机方案之一,这种发动机的研制难度可想而知。
江伟第一次感觉到了西京航天大学科学试验条件的简陋,他做这两种研究,就像他做固体火箭一样,他是想做出样机的,但是航天学院简陋的条件让他感觉到很多试验无法进行,他只能先从理论上提出结构和分析,而其中需要进行试验进行验证的地方,只能先这么放着,等以后到了工作单位有了更好的条件后再去进行验证了,但是所有他能考虑到的问题,他都从理论上很好的进行了分析。
比如,在低温条件下涡轮泵高速旋转轴的动态力学性能,他就无法进行试验,一是他没有低温试验台,二是这样一根旋转轴加工出来也造价不菲,在学院的条件是不可能有这笔经费的,他也只能作罢。但是关于这个问题的全部原理设计和理论分析、制造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他都写得清清楚楚,作为他硕士论文的一部分,他也只能这样了。
王教授指导着他的硕士论文,同时也指导着他的博士论文,有一回王教授问他:“是不是感觉我们航天学院的试验手段很有限,很多想法无法验证?我看你写的论文里面很多关键问题你都意识到了,但是苦于无法用试验手段验证或者用试验手段改进,你这里面有很多关键问题的解决都是老师当年遇到过的,还有一部分是老师没有遇到过的,因为你加大了液氢液氧发动机的推力,老师当年参与研究的推力没你设计的这个大,你还是很有想法的,就好像你当年参与了液氢液氧发动机的研制一样,这很不错,硕士论文写成这样就已经很好了。”
关于江伟的博士论文,王教授指导说道:“电推进是目前航天界新兴起的一种推进技术,在潜在的星际航行中很有用处,你如果能对这个问题有所研究,你所取得的成果一定能处于国际领先位置,只是它的难度太大了,并且我们这边你也看到了,试验条件很有限,你就先进行一些理论方面的研究吧,有些问题学校还是无法解决,只能等以后到工作单位去了再说了,但是,不要因为做不出样机就松懈,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就糊弄事,要像你做硕士论文那样,把可能出现的各个问题都考虑到,并且列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江伟就是这样在王教授的严格要求进行他的硕士生涯和博士生涯,他想起了他的本科设计,那的的确确是做出了固体火箭并进行了飞行试验,他于是不免有些遗憾他的硕士生涯和博士生涯无法做出论文中设计的样品,有的时候他甚至想出全套图纸,但是他最终作罢了,那难度大多了,并且很多地方都是不确定的,原理部分尚有问题,进行具体设计的意义就不大了,不过他谨遵王教授的教诲,不因为试验手段不够、做不出样机而糊弄事情,他还是严谨的从理论上分析设计,尽可能严谨而严密,他也不着急,他想,这些东西,到了工作单位,就都用得着了,所有的努力都是有用的,也不用急在一时,也不用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