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尚宇早早就起床,没办法,十年来都住在山里,鸟雀总是比日头起的早,所以尚宇到点就醒,顺便可以吐纳每天清晨第一缕先天紫气。
不过这城里可没有高山望远,只能在院子里练习一下静功,说实在的,这静功确实有好处,所谓相由心生,这十年来,他的容貌都柔和了不少,再也没有大荒中那种不愉之气!
“师叔,今天考试,你不去了么?怎么还在练功啊!?”巫行云疑惑道。
“着急什么?现在去的人都在门口等着呢,咱们只要不落后就成,怕什么?”说实在的,尚宇可没把童生试当盘菜,那都是给小孩子准备的课业!
“哦,我把烙饼都准备好了,师叔还有什么要求么?”巫行云学会用发酵面烙饼以后就不再做硬饼,尤其喜欢麦芽饼,那细腻的甜味相当不错,尚宇偶尔吃一次,反而百吃不厌,虽说出芽的麦子是穷苦人家不得不吃的粮食,但是越是这种东西吃起来越稀罕,尚宇自然不能错过!
“再给我准备一碟腌水芹菜,我有点想那个苦味了,嗯再来一份松菇烫吧,其他就不要了!”尚宇想了想,不缺食材的情况下很容易搞到这些饭菜,但是云丫头显然没有打开储物戒,“你去找小丫头要点食材吧,芽子麦和松菇我这没有,喏,给你一些燕窝莲子,你们也降降火吧!”
春天天气干燥,确实容易上火,虽然他们不是一般人,可是皮肤干燥或者长痘痘可不行,尤其三女都是国色天香,得富养。
半个时辰后,尚宇收功,抬头忘了一眼天空,漫天红霞非常绚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尚宇提着考篮悠哉悠哉的走向县衙,今天可是考试的大日子。
走到门口,这里已经没有排队的人了,几个衙役用长矛阻住了尚宇的道路,“考生例行检查!”
尚宇将篮子给了杂役,没办法,这是必须走的过场。
那杂役也不知道是哪家的门子,检查的那叫一个认真,不仅让尚宇脱鞋脱袜子,还有裤子内衣都要脱掉,就连考篮里的馍馍也拿着一个一个的看。
“我说这位大哥,你刚才检查我的鞋袜,又来检查我的吃食,这不太好吧?手都不洗?”尚宇被膈应到了,虽然自己脚挺干净的,可是谁知道这哥们有没有检查其他人的鞋袜内裤什么的?
“怎么了?看不惯么?看你也不是好东西,这饼肯定有问题,本捕头奉命检查,今日没收你的面饼,你可不服?”差爷不论走到哪里,大家都毕恭毕敬,可很少有人炸刺,所以他看尚宇不爽,那么尚宇自然就倒霉了。
“行,你拿去吧,我自然没有什么不服,不过上好的面饼就让你们这么糟蹋了,我有些看不下去罢了!”尚宇也不敢硬撑,来考试的人必须服从,不然错过了这一场就得延长两年了。
可是万万没想到,尚宇选择息事宁人,可是捕头却不愿意了,“呸!还上好面饼?你以为本捕头是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书生?这明明是芽麦,下贱人吃的玩意,再看你这身打扮,定然是个打肿脸充胖子的腌臜之人,王礼,你把他东西拿到一边,给我好好检查,细细检查!”
尚宇也来了火气,“呦呵,主考官主薄都不敢跟我这么说话,你是哪根葱?小小乡试也能让我大开眼界,把你门负责人给我叫来!”
那捕头一听就怒了,“你敢跟官差耍横?爷爷今日就让你知道马王爷有几只眼!”
尚宇这些年虽然有些含养,可是骨子里却是个暴脾气,翻手一个嘴巴子抽在捕头脸上,直接把他抽趴下了,随后扔下一块官印,“睁大你的狗眼瞧清楚了,今天要不是为了考试,说不得剥了你的皮,敢跟我充爷爷,我看你是活够了!”
尚宇连官印都不捡了,直接进了考场,本来天气不好就不说了,竟然遇到这么个操蛋玩意!
进了考场,在门房处出来一老头,“丁亥位,不要走错了!”
尚宇这才发现乡试的人不少,他起码排到五十多名了,不过大家都在大堂里坐着,彼此又有木板隔着,就算想抄袭也不成啊!
将笔墨准备好后,尚宇就趴着假寐,没办法,这里大多数都是十来岁的小孩子,像他这个年龄的属实不多,虽然大家没怎么好奇的看着他,但是尚宇自尊心作祟,感觉很没面子。
直到过了一个多小时才开始敲锣发卷,也是官府为了避免考生紧张,所以让大家提前适应氛围。
这里说的童生试,并不是真的考童生的,只是初次会选罢了,科举制可是明朝以后才有的,现在的科举基本全靠推荐和运气。
制科考试是唐朝宋朝都有的一种特殊的考试制度。
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而制科考试是不定期的。
制科考试的程序比科举考试要繁琐。参加制科考试的人员由朝廷中的大臣进行推荐,然后参加一次预试。最后,由皇帝亲自出考题。
制科考试的选拔非常严格。据说宋朝总共三百多年的历史,科举考试选了4万多进士,而制科考试只进行过22次,成功通过的人只有41人。
宋代科举的大致范围是四书五经,但又不尽相同.“四书、五经”是到了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后才有的概念.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