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虞显然没有李澈这般自信,他又不知道鲜卑的下一个能人要过几年才会崭露头角。
并且轲比能是一个能够卧薪尝胆的人。统一战争被曹魏阻挠,还能腆着脸去表忠心麻痹曹魏,可以说是一个能忍到天荒地老的人物。
而除他以外,这一时间段内鲜卑各部也无能够一统的人才,对大汉的北疆威胁力度极小。
是以他还是拜托李澈劝劝刘备,让公孙瓒暂且再忍耐一段时间,待他打探清楚鲜卑情况后再做处置。
而刘备先前所言灭族乌桓之说实在太过骇人,也让刘虞有些不安,想让李澈帮忙打消刘备这个念头。
李澈对乌桓的了解也仅限于历史知识,仿若隔雾看花,显然不如刘虞对乌桓的了解深刻。
但他也明白,刘备所说的以灭族威胁乌桓恐怕不太现实。因为历史上曹操进剿了乌桓叛军后,也只是打散其部族,徙于内地,并没有进行种族灭绝。
曹孟德从来都不是什么心慈手软之辈,其屠杀中原百姓都驾轻就熟,难道面对北疆异族还会心软留情?
非不愿,实不能。乌桓大小有几十万人,在北疆扎根已久,其牵连的亲族不可计数,根本不可能将其灭族,因为乌桓已经不能算是纯粹的异族了。
历史上的乌桓,在建安二十二年还随同鲜卑又一次反叛,被曹彰与田豫击败,之后才变得一蹶不振,慢慢被鲜卑与汉人同化。
对待乌桓最好的办法,便是将其打散同化,而非是刘备一时意气的灭族。依李澈之见,恐怕是这厮一时气愤于刘虞贬低公孙瓒,才出此谬语。
是以刘虞苦口婆心的说了这么多,然后提出让李澈劝劝刘备,李澈也就顺势应了下来,刘备这时候恐怕也正在后悔自己一时冲动吧。
……
国相官寺内,刘备正有条不紊的处理公务,也丝毫不影响他和李澈说话。听完李澈的意见后,他很干脆的点头道:
“备可以去信一封,委婉的规劝下伯圭兄。先前所言确实是备失语了。”
李澈抛起一枚蜜饯吞下,笑着道:“就知道玄德公又是一时激愤,倒是把大司马骇的不轻。”
刘备微微沉默,俄而叹气道:“大司马是看重你我,方才会说这么多,若是换成旁人出此妄语,恐怕早就被拿下了。”
“澈自然清楚这一点,能登上如此高位,大司马又岂是心慈手软之辈?哦,对了,大司马让澈转告玄德公,他准备明日动身回京。”
刘备放下手中的笔,颔首道:“已有所预料,先前所言便是希望大司马尽快回京安定局面,备心中总有不详的预感。”
李澈淡淡的道:“大司马回京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彻底将局面搞成一团乱象。”
“明远,你就这么肯定董卓会动手?”
“玄德公,你也和此人见过面了,他会是坐以待毙的人物吗?”
刘备面色顿时凝重起来,屈指敲击案几,皱眉道:“备从未见过如他一般狂戾之人。我等游侠已是无视许多世俗礼法,堪称飞扬跋扈,可与其相比,倒像是儒生一般守规矩了。
虽只一面之缘,但备能看出此人心中断无丝毫敬畏之心,此等人最是可怖。”
李澈暗叹了口气,这就是董卓啊,东汉的破局人,若说他比袁绍他们聪明多少,倒也未必。
但其无视世俗规矩,行事不依常理章法,这才让袁绍、曹操等人无从招架。他就仿若是梁冀再世一般跋扈,弑君、专权、废立,无不敢做之事。
须知梁冀背后还有梁氏这个一门两位大将军,三位皇后,九位列侯的豪门把持朝政几十年,才敢行此逆事。
而董卓以外臣之身,初入京城便肆意妄为,其跋扈程度较之梁冀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董卓绝不会坐以待毙,而京城那局面,只要一点火星,顿时就是烈火冲天之势,玄德公还是早做打算为好。”
“砰!”
刘备恨恨的一拳砸在案几上,叹息道:“董卓之狼子野心人尽皆知,本初兄的遭遇殷鉴不远,车骑将军何以还要与虎谋皮?”
“人从历史中学到最多的教训,便是人不会吸取任何教训。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聪明人,而站到最后的是谁,谁又知道呢?”
“但绝不会是他董卓!”刘备把笔一扔,淡淡的说道。
李澈闻言失笑道:“自然不会是董卓,京城的局面我们如今不好插手,但迟早会有机会的啊。”
刘备一怔,旋即深深的看了李澈一眼,叹道:“陛下的安危很重要。”
“我们劝过了,也做不了更多了……”
刘备顿时沉默了,刘辩的性格太过急躁,行事过于求急,百般劝说也无法纠正过来。再加上有一个自作聪明的何太后,皇宫变乱恐怕是定局,而作为外臣,又如何好插手呢?
“人力当真无法扭转天下大势?”
“为何执着于扭转?何不顺势而为?”
“势不如人意又如何?”
“那就因势利导,看各自的本事了。”
刘备站起身来,转身看向挂着的赵国地图。在李澈看来,这地图着实简陋,但在这个时代已经是很重要的宝贝了。
刘备伸手在地图上轻轻抚摸,半晌后幽幽道:“终究还是要先将赵国恢复了。”
“张燕请罪,则赵国黑山短时间内无法为祸,明年春耕之时可劝农归田,恢复生产。另外,赵国的位置不错,左近有邺城等河朔大城,可以注意发展商贸。
大司马在幽州开盐铁、市贸,幽州已然焕然一新,只是不知刘景升去了幽州后还能不能继续推行下去。”说到正事,李澈也正襟危坐的分析道。
“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张燕的身上,要随时做好战争的准备!”
李澈摩挲着下巴说道:“抄了赵氏家产,如今可勉力维持一支两千人左右的军队,但比起黑山贼来说还是差了太远。终究还是赵国太穷了,仅凭赵国之力,那只能寄希望于张燕的慈悲了。”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线★★★★★
昭烈与李明远论董卓,叹卓狼子野心,雒阳公卿却不鉴袁氏之失,诚为可叹。
明远笑曰:“人皆自矜,不见己短。袁氏虽失,何、杨不以为鉴,吾等叹之。吾等若不以何、杨为鉴,后人亦复叹吾等矣。”
昭烈曰:“善。”
——《世说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