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最大的阻力永远来自于既得利益阶层,而既得利益阶层不想改革的原因便在于不确定性,就像打麻将天听的时候,没人愿意洗牌重来一样。
这种对抗拒性强度的大与革新派势力的大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革新派势力越大,知晓前路不可为的守旧派就会越软弱。
但不管怎么软弱,放大到整个守旧派而言,他们肯定不会愿意走上一条死路。而就改官制而言,若是一股脑儿的把三公九卿都发配成吉祥物,这些公卿必然是不会愿意的。
而这种做法,也不能再称之为改革,而是暴力革命,一个阶层推翻另一个阶层的暴动。
但这个时代还不适合革命,世家大族正是蒸蒸日上之时,新兴的利益阶层还没有形成规模,根本不具备革命的基本条件。
唯有温和的改革,靠着刘备的威望与势力,靠着荀攸、陈纪、郑玄等人的支持,达成利益的交换,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三公九卿,是朝堂上地位最高者,也是天下世家大族在朝廷的代表三府掾吏,是构成朝廷基本运行体制的成员,也代表了士林的中坚阶层。
如果改革的结果是把他们发配了,刘备势力顷刻之间便会被掀翻。就算是刘备麾下的人才,与这些朝廷官吏之间也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
故而给予三公九卿一定的利益,让他们认为改革的结果可以接受,再施以压力,事便有了八九成的成功率。
见杨彪沉吟,李澈继续道:“由奉常为礼部左侍郎,典客为礼部右侍郎郎中令为兵部左侍郎,卫尉为兵部右侍郎少府为工部左侍郎,太仆为工部右侍郎治粟内史为民部左侍郎。陈司空为尚书令,荀令君为尚书左仆射。其余一应职司再行安排,此为下官之浅见,陛下以为如何?”
杨彪瞳孔猛地一缩,而下面的百官则又是一片哗然之声,这下却难以达成共识了,有人欣喜若狂,有人面露不悦。
欣喜若狂者,自然是想做事的公卿,虽居九卿之位,却无甚实权,如今兼为六部侍郎,看似地位低了不少,但却是阉割版的录尚书事,可以参与到国家大政机要中去,并有了真正的实权。
面露不悦者,则是想要混日子的公卿,他们本就是得过且过,求得也只是三公九卿那美名,并没有实际主政的欲望。如今九卿变为荣官,实职成了小小的侍郎,自然不怎么乐意。
一番拟定还未落实的人事任命,便让原本同仇敌忾的公卿之间隐隐出现了裂痕,再难合力反对,李澈微笑的面容让杨彪产生了深深的忌惮。
一直沉默不言的陈纪忽的开口问道:“宗正又如何?”
“设宗人府,宗正仍掌宗室之事,为皇家内臣。”
陈纪微微颔首,这倒也说得过去,宗正本就是皇室大管家一样的人物,由宗亲担任,与其他九卿颇有不同。
随后一片默然,自然有人忍耐不住,有心反对却又不敢直接驳斥,刻意道:“不知荀令君犯了什么过错,卫将军的浅见中竟然将其降格为尚书仆射?”
“这自然”
“陈司空年高德馨,士林之望,本官才疏学浅、德行浅薄,岂敢与陈司空相争?尚书台改尚书省,权责极重,正当由陈司空这般人物坐镇,才能不负陛下、不负天下。此事卫将军事先已垂询本官,本官毫无异议。”
还不待李澈说完,沉默的荀彧直接一番话把那人怼了回去,看的李澈瞠目结舌。
这事确实事先告知过荀彧,但以两人恶劣的关系,李澈本以为荀彧会坐看他“舌战群儒”,没想到这位温润君子直接下场开火,他这样一番高风亮节的讲话,倒是让一些对地位不满的公卿颇为讪讪。
陈纪微笑道:“文若过谦了,此事老夫曾百般推拒,毕竟岁月不饶人,以老夫的年岁,也做不了多久的官,倒不如给文若让路。论起才学,文若已胜过老夫十倍有余,做尚书省的尚书令也是绰绰有余。
但文若坚辞不让,老夫也只能腆着脸不再反对。但还是希望陛下能够三思,文若为尚书令,胜过微臣多矣。”
新的尚书令称之为假相也毫不为过,荀彧名声虽大,才学虽高,但若说为新尚书令,总还差点意思。陈纪作为当世士林中位在前五的人物,站好这最后一班岗没人能说出不是来,待他致仕,自然是由荀彧接任。
而这边透露的意思,正是刘备势力内部已经达成了一致意见,包括在京城的荀彧和陈纪都有了准备。相比于此时隐隐对立的百官,刘备一方无疑已经占据了极大的优势。
杨彪有些疲惫,他感觉大势已去,但又隐隐有些轻松,中书令的位置,算不得亏待他,刘备此时终究还是要笼络这些旧臣的。
而旧臣们最好也还是识些时务为好,若是再一直纠缠不放,难免招致打击。
杨彪拱手道:“臣以为,魏王与卫将军所论之三省两院六部制确实有精妙之处,请陛下细思。但兹事体大,还需谨慎为之。”
太尉倒戈了,偏向新制度的公卿们欣喜若狂,不满的公卿们则如丧考妣,却又无力回天。
看了一场争论,刘协后背都渗出了冷汗,刚回京城,刘备就搞出偌大的麻烦。但他隐隐也觉得有些刺激,此前雒阳朝廷都快成了空架子,朝堂上每日讨论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这人形图章当得都腻歪了。
如今却亲眼见证了这样一件大变之事,自己还是名义上的决策者,刘协感觉自己的心跳的飞快,脸色都有些涨红。
就算是父兄在位时,也没有过这样的变局吧?
激动之后,刘协也知道自己该如何表态,在魏王、卫将军、太尉达成一致后,其他人的意见已经不怎么重要了,这时候就要发挥自己人形图章的作用,颔首道:“既然太尉也无异议,朕以为魏王所论确为良政。便由魏王、太尉、卫将军、陈司空、尚书令好好议一议,拿出个确切的章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