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七章 慢长的一天(1 / 1)老洪先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走下台来,我迎着叶玉良走过去,他却又往门外一指,我明白这是心细的他担心此地人多嘴杂,正要往外面走,段主任又过来拉住我的手:“洪先生,您这曲子太好了,赶明儿能否教教学生们。”我耐下心客气了几句,然后说还有事赶紧离开。

走出礼堂,看到叶玉良在不远处的路灯下等着我,看看周围没有其他人,我连忙走上去低声问:“怎么了?”

“我们发现了一个线索。”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莫名的情绪,并不是有什么重大发现的兴奋,这让我感到有些奇怪。

“什么线索?”

叶玉良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径自说道:“我们每天晚上都会在我那里碰一下当日的收获,今晚我和冯运雄等了半天,都没有见到李振明出现,就知道出事了,我于是让冯运雄继续在家等,自己直接去了振明的家。”他顿了一下,似乎是在考虑措辞,却猛地一弯腰,居然就呕吐了起来。

呕了好几声,他才缓缓起身,一边掏出一块手帕擦嘴,一边说:“实在抱歉,我实在是没见过那么惨的情况。”

“李振明出事了?”我结合他说的上下文,立刻做出了判断。

叶玉良却摇摇头:“不,这几天不是之前被日本人抓起来的爱国志士被陆陆续续放出来了吗?其中也有我们抗团的人,被送到振明家的就是其中一位,他叫刘小康,之前和我们关系都很好,他是在参与刺杀周作人(注)的时候被捕的,我们本都以为他已经牺牲了,可在振明家见到他,我才真的明白生不如死是什么意思。”

他突然激动起来,伸手往礼堂里面一指:“别以为里面那些人就算苦的了,他们大多是挨饿受冻,即便受刑也不严重,可是小康,日本人为了让他吐露抗团的成员名单,用尽了各种折磨手段,我刚才见到他的时候,他都被折磨得没有人形了。”叶玉良伸手抹了把夺眶而出的泪水:“我一向知道日本人很坏,可是即便我用全部的头脑去想象,都想不出他们能在一个同类身上下那么重的毒手。”

“日本鬼子从来没有把我们当人看过。”我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现在抗战胜利了,我们更不能让他们的阴谋得逞,所以我需要你坚强起来。”

叶玉良长呼了一口气,“抱歉,我一向以为我很勇敢。”

“无需抱歉,我们都是普通人,现在请告诉我,小康是不是有什么重要的情报?”

“是的。”

“太好了,我们现在就去见他。”

“不。”叶玉良沉默了一下:“已经来不及了。小康受刑太重了,全身上下没有一块好的皮肤,他是坚持着要等见到我们好告知他的发现。他说和他被捕后,被关押的地方有近两百人,大多是普通老百姓。可是等到后来,就没剩下几个人了,最后几天的时候,日本人以为他活不下去了,在他附近说话的时候都没有注意,小康又听得懂一些日文,他因此得知其他犯人都被转移了,而且类似的情况,在很多监狱里都有发生。也就是说最近这几个月,日本人抓了很多中国人,现在放出来的,基本都是学生,抗团,等有一定社会名气的人,而很多很多普通人,至今下落不明。”

“有没有说转移到哪里?”

“他只说了这些,就,就去世了。”叶玉良忽然抬起头,上来握住我的手:“洪科长,让我加入你们的组织吧,我,我要为小康他们报仇。”

我也握紧他微微有些颤抖的手:“小叶,仇是一定要报的,只是组织里可能还有内奸,你在外面会更好地帮助我,等此事完结,我会把你介绍到更合适的地方去。”

说话间我们回到了屋子前面,小赵早已安排好了车辆,我让叶玉良也上了车,小赵充当司机,先把他送回了家,我叮嘱他尽快找到刘小康被关押的地点,明天我们再想办法调查。接着,小刘载着我朝着情报局开去,漫长的一天终于要结束了。

注,下文转自天涯论坛:作者鬼念小猫, 1939年元旦,燕大的旧学生沈启无前往周作人家中贺年,谈话间进来一人,只说一声:“你是周先生吗?”便是抬手一枪。沈启无赶紧站起来说:“我是客人”,那人也不理睬,对他也是一枪,随后从容出门,幸运的是,子弹打在周作人毛衣扣子上,周并无大碍,而沈伤重住院一月有余。刺客究竟是谁,至今不明。

此段文字出处源于洪炎秋的《国内名士印象记》其三(原载1947年11月《台湾文化》,后收入《废人废话》一书),刺杀周作人的究竟何许人?可谓文坛一段未解公案。20多年后,60年代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中,回忆了事情的经过以后,这样推测(见《知堂回忆录》中“元旦的刺客”周作人致成仲恩的信):

……这案件始终未破,来源当然无从知悉,但这也可以用常识推理而知的。日本军警方面固然是竭力推给国民党的特务,但是事实上还是他们自己搞的,这有好几方面的证据。第一,日本宪兵在这案件上对于被害者从头就取一种很有恶意的态度。一日下午我刚从医院里回来,就有两个宪兵来传我到宪兵队问话,这就是设在汉花园的北京大学第一院的。当时在地下室的一间屋里,仔细盘问了两个钟头,以为可能国民党认为党员动摇,因而下手亦未可知。以后一个月里总要来访问一两次,说是联络,后来有一次大言治安良好,种种暗杀案件悉已破获,我便笑问,那么我的这一件呢?他急应道,也快了。但自此以后,便不再来访问了。第二,刺客有两个,坐汽车来到后面的胡同,显然大规模的。但奇怪的是,到家里来找我,却不在我到海淀去的路上,那是有一定的日子和时刻的,在那路上等我可以万无一失,也不必用两个人,一个就尽够用了。民国十五年燕大初搬到海淀的时候,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说过上学校去的行程道:“假定上午八时出门,行程如下,即十五分高亮桥,五分慈献寺,十分白祥庵南村,十分叶赫那拉氏坟,五分黄庄,十五分海淀篓斗桥到。”现在却是大举的找上门来,不用简单直捷的办法,岂不是为避免目标,免得人联想到燕大去的事情么?这安排得很巧,但也因此显露出拙来了。我到燕大去当了客座教授,就可以谢绝一切别的学校的邀请,这件事情第一触怒了谁,这是十分显而易见的事情……

周作人的意思,因为他借了在燕京大学当客座教授的理由,可以拒绝日本人的聘任,因而得罪日本人。所以要杀他的是日本人。案发后的盘问带有敌意,而找上门来刺杀,是故意掩人耳目。但是人们普遍并不认同周作人的说法,因为他的说法实在是太牵强了。

此外对于这件事的叙述,早在1946年,一个中国人在美国出版了一本书:《It is Dark Underground》,作者署名“Loo Pin Fei”(后来翻译为“卢品飞”,周作人则译为“卢彬斐”,均未被证实,姑以称之),显然是个华人。作者在书中声称,当年刺杀周作人是他和另两个人所为。那两个人一个姓高,一个姓王(但周作人在致鲍耀明信中却说其同伙姓马)。作者说,他们前去刺杀时,带了一封伪造的总统给周作人的信,让他在接信时杀他:

仆人把我们带到中间的房子,有两个人在那里喝着茶。周看见我们马上从沙发上站起来。

我们把伪造的信递过去,他接了请我们坐下,然后拆信。高马上拔他的左枪。因为他穿了长袍,左轮给扯住了。高拼命地拔,枪柄露了出来,但枪杆子还是卡着。这时周的客人憋见了枪,吓得跳了起来,全身发抖。他张口要呼救,我开枪,他马上倒下去。

周站在那里目瞪口呆,还拿着茶杯,茶水溅了。高发力把枪扯出来开火。

对这一说,周作人生前已看到,他在1962年给香港友人鲍耀明的信中,断然予以否认。学术界也大多不予采信,认为不大可靠。周作人在给鲍耀明的信中这样评说卢品飞的说法:

今日得廿八日手书,比廿九的信反而迟到了一天,所以“玉碎”的典故弄不清楚了。这位“卢彬斐”先生倒实在可佩服,因为难得他能写英文,并且肯假冒是特务,弄钱的方法真是想尽了(笔者姓卢,同伴的特务姓马,合起来乃是一头驴子!)那件事情总结起来,当是日本军部所搞无疑,如今乃有人出来替他们顶替,而且说谁手段也欠高明,漏洞百出,殊属可笑。其最甚者乃说我是一个肥胖的中年人,恐怕见过我一面的人,没有会说是胖的,可见卢先生乃是未见的友人也。又说我早上从八点半往校,下午五点半才回家,这也是我初次听见,我自从做教员起只是按时间去上课,课完就走了的。说院子放着金鱼缸,这个我也一直没有看见过,此外漏洞,如来书所说,亦不具论……

这里所谓“玉碎”的典故,指卢品飞所著《黑暗的地下》中第八节《碎玉》(Broken Jade)。周作人的意思是,卢是为了“弄钱”而不惜假冒“特务”的恶名。同年12月8日周作人又写信给鲍耀明说:

……作家尺犊之文,已承X君见示,云系000君手笔,事有传讹,原属无怪,如说出事原因在做督办,可谓年代错误之甚,做督办乃民国三十年之事,而暗杀则在甘八年元旦,所提前半年之事乃指进燕大任教,所云十年则多少有点夸大。……

除此两种,还有就是范旭的说法,刺杀周作人系“抗日锄奸团”所为。(此说见《燕京大学三八年五十周年纪念刊》《风萧萧兮易水寒》,1992年《上海文史》月刊第五期陈嘉祥《周作人被刺真相》一文。)

最近朋友送了我一本书,名为《囚歌》,副题是“纪念1937到1945年关押在北炮局第一监狱外寄犯人收容所的人们”说是书不太贴切,不过是私人印刷的册子。作者是刘永康,记叙的是在抗战期间京津地区由青年学生为主,组织的抗日团体“抗日杀奸团”的事迹,“抗日杀奸团”是国民党“军统”的外围组织,主要组织者为军统所派,如负责人曾澈就是。“抗团”是利用天津英、法租界的庇护和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1937年在沦陷后的天津成立的。开始参加的人少,主要是一些高中生,规模、范围都不大。细读此书才知道当时很多刺杀事件都与词组织有关,很多都是此组织的行动,其中就包括“刺杀周作人事件”。他的记叙与范旭先生的说法颇为一致,可作辅证。

时间是1939年元旦,而刺杀周作人的便是“抗日杀奸团”负责组织的干事李如鹏,他是天津南开中学的学生,还参加过刺杀当时伪教育局局长陶尚铭的行动,按刘永康的记载“……1939年元旦他(李如鹏)和掩护他的赵尔仁在燕京大学方(土斤)范旭的掩护下从容地走进北京西城八道湾周逆(指周作人)的会客厅,但当他面对这个自己要制裁的对象就是昔日怀着崇敬的心情,读过他《药堂杂文集》的作者时,心中不禁战栗……就是由于这小小的迟疑、震动,使射出的子弹稍微有所偏离,没有射中对方的心窝,仅射中了衣服的纽扣,由于忙于抽身,只开了一枪……”

写到这,可以告一段落,原本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这种陈年公案大多会慢慢变成无头公案,淹没于历史中。然而往事往往不想随风而逝,一个偶然的机会便能使人窥见历史的部分真相。当时很多“抗日杀奸团”的成员至今仍健在,对于这段历史,不敢忘却,记叙了很多回忆性的文字,在日本的朋友也帮找来当时的日方档案,如果有后来人能讲此段史事钩沉研究,应是一件好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