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火筒,而是火统!”被问到这里,李荨昆情不自禁的有点喜上眉梢。
李荨昆为了给他们板正这个错别字,还特意写了下来。
荀彧眉头一皱:“那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火筒,那是用来生活做饭的,也就是我总说的打火机,当然了,跟我想象中的打火机不太一样就是了。”
哦,原来是这样啊……
李荨昆面带笑容,卖个关子的说道:“我之前给你们看的突火枪你们记得吧?就是在许褚军装备了三万支的新式武器。”
“嘶!”
一提“突火枪”三个字,郭嘉三人皆是倒吸一口凉气。
他们现在还记得,那一把试验品研发出来时,那威力给是把他们吓了一跳。
“就是这新式武器,完全压着孙策打,让他根本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
当时李荨昆按照自己背过的历史,再加上自己的脑袋瓜子,再配上如今没人反对的地位,李荨昆就开始调动大量的物资开始搞“科研”。
一个大势力的一把手,成天研发武器装备,成天思考民生社会,要不是荀彧和郭嘉提醒,李荨昆怕是要养出一帮只会执行,不会思考的“智障”官员了。
这种突火枪,跟宋朝发明出来的没什么区别,以巨竹筒为枪身,内部装填火药与子窠。
点燃引线后,火药喷发,将“子窠”射出,射程远达150步也就是二百三、二百四那样的距离,最有效的射程是一百米,往后的距离全靠命。
看起来,貌似没有长年累月训练出的弓箭手有力,但是……
它成型快啊!而且它能破甲、破盾!弓箭能吗?也能,那又能有几个拉五石弓啊?
竹筒,李荨昆缺吗?弹药,李荨昆缺吗?子窠大约是用瓷片、碎铁、石子之类组成,说白了就是废物利用啊!
而且训练周期短,只需要训练基本的瞄准、上弹和发射就好了,只要把枪发下去,就OK了。
更何况上弹药这个也不需要太过多的去教导,毕竟根本没那个时间打出第二轮齐射。一百步,有你上弹那个时间人家都冲过来了。
人家还等你换弹药?人家一刀砍死你,换点军功买点肉不香啊?
所以,李荨昆开始逐渐把弓箭手的配置减少了,但是并没有取缔。
弓箭手有弓箭手的好,它没有那么大的声响,暗袭或者袭营,或者远程压制也是有用的。
现在许褚军的常规作战方式就是三百米开始弓箭手打击、持续打击,一百步火枪兵开始瞄准,弓箭手继续抛射。
三十米前两排火枪兵一轮齐射,火光威慑、后撤、替补、齐射,最后兵刃战。之后,微量的骑卒开始收割。
许褚军只有两个兵种,火枪兵和弓箭手。火枪兵即使火枪兵,又是刀盾手、长枪兵。
突火枪在吴郡彰显了火药的威力,也证明了突火枪的可用,但是李荨昆并没有进一步扩大生产,而是召集忠于自己的那一批能工巧匠,开始升级研发,俗称攀科技。
因为突火枪的弊端也很大,寿命短就是主要原因,为了防止炸膛而导致己方士卒受伤,李荨昆严格命令发射十次后就废弃掉。
竹筒当枪管,熔点不高,也不抗压,而且因为是竹子的原因,不可能每一个都长得一模一样,再加上工艺水平不平均,制式和规格也不那么统一。
所以,李荨昆日以继夜的奋斗在研发的岗位上,李荨昆觉得自己称帝后应该给自己颁个“科研之父”的奖章啥的。
毕竟自己是这方世界军备改革的先驱不是。
“火铳是我依据突火枪的发射原理制成的,火铳与突火枪相比,有许多改进之处。
首先,火铳的使用寿命较长。
用金属制的火铳铳壁的熔点高,耐烧蚀性好,抗压力强,不易炸裂,能够适应因火药性能的改良和装药量的增多而增加的膛压,所以一支火铳能够使用多次而无须更换,使用寿命大为延长。
哪怕成本再低,也经不起来回更换不是?”
这句话可谓是说到荀彧心坎上了,这任何问题一旦数量放大,多小的事它都让人头皮发麻。
“其次,火铳的制造规格易于统一,在我的规划中,火铳是按一定规格进行成批铸造的,同一批火铳的各部尺寸事先都有设计,除了因制造工艺不平的限制所产生的误差外,其他误差甚小,这样便可严格控制火铳药室的尺寸,保证装药量达到标准,既能保证发射威力,又可提高发射时的安全性能。
再次,火铳的构造相对于突火枪,更加的合理!”
李荨昆从自己桌案下拿出了一把试验品,正是火统!
“你们看,在外形上已能明显区分出铳膛、药室和尾銎三个部分。
各部分的横截面都呈圆环形,口径、铳长、铳膛长、药室长之间,虽无准确的数量比值,但其外形结构已反映出适合发射需要的粗略的数量关系。
如果要更加精确的测量的话,恐怕要研发出王莽那时候发明的……游标卡尺了。
不说他,你们看,药室部呈灯笼罩式隆起,内外径大于铳膛的内外径,使药室具有较大的容积和横截面。
这种构造的特点,能使火药在较大横截面的药室内迅速燃烧,增大了横向燃烧面,提高了燃烧的瞬时性。
一瞬间生成具有较大压强的大量高温气体,并被挤压入截面较小的铳膛中,使压强再次增大,从而提高了发射力和弹丸飞行速度及杀伤力。
最后一点,重中之重!
火铳的射速较快,火铳的内壁较光滑,发射后残存于铳膛内的药渣清除较易,费时较少,因而提高射速。”
由于李荨昆不似其他诸侯,可以说的上是十分的平易近人了,所以在好奇心的趋势下,郭嘉三人早就离开了位置,凑到李荨昆身旁围成了一圈。
就跟学习小组讨论的时候没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一个在讨论公式,一个在讨论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