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江寒操作着电脑,心无旁骛,很快就进入了状态。
夏雨菲也不再来打扰他,拿着手机,半躺在床上,自己上网、听歌。
江寒将高老师发送来的和下载下来,连同夏雨菲下载的前11个文件,放在了同一个文件夹中。
然后在第1个文件上点击鼠标右键,选择用in解压缩,很快就得到了数据包。
一共两个文件,trinigesidx3ubyte与trinbelsidx1ubyte。
idx3ubyte和idx1ubyte都是自定义的文件格式,官网上就有格式说明。
triniges文件大小超过1g,保存了20万张手写数字的图片信息。
而trinbels中则存储了20万个标签数据,与triniges一一对应。
和公开版本的不同,用于比赛的这个手写数字数据集,数据量要大出好几倍。
ggle官方将数据集分为两部分,训练集trin向参赛选手公开,而测试集test则内部保存。
比赛的形式很简单,大家根据公开的训练集,编写自己的程序,提交给主办方。
主办方用不公开的测试集数据,对这些程序逐一进行测试,然后比较它们在测试集上的表现。
主要指标是识别率,次要指标是识别速度等。
这是“人工神经网络”在这类竞技场上的初次亮相,江寒可不想铩羽而归。
事实上,如果想追求更好的成绩,最好的办法,就是弄出卷积神经网络来。
那玩意是图像识别算法的大杀器。
在“机器学习”这个江湖中,的威力和地位,就相当于武侠世界中的倚天剑、屠龙刀。
一出,谁与争锋!
只可惜,这个东西江寒现在还没研究出来。
现上轿现扎耳朵眼,也来不及了。
再说,饭要一口口吃,搞研究也得一步步来。
跨度不能太大喽,免得扯到蛋
所以在这次比赛中,江寒最多只能祭出“带隐藏层的全连接神经网络”。
有了这个限制,就好比戴着镣铐跳舞,给比赛平添了不少难度和变数。
那些发展了几十年的优秀算法,也不见得会输普通的多少。
所以,现在妄言冠军十拿九稳,还有点为时过早。
不过,有挑战才更有趣味性嘛,稳赢的战斗打起来有什么意思呢?
江寒根据官网上找到的数据格式说明文档,编写了一个文件解析函数,用来从两个trin文件中提取数据。
trinigesidx3ubyte的格式挺简单的,从文件头部连续读取4个32位整形数据,就能得到4个参数。
用来标识文件类型的魔数、图片数量n、每张图片的高度h和宽度。
从偏移0016开始,保存的都是图片的像素数据。
颜色深度是8位,取值范围0255,代表着256级灰度信息,每个像素用一个字节来保存。
然后,从文件头中可以得知,每张图片的分辨率都是2828。
这样每张图片就需要784个字节来存储。
很容易就能计算出每张图片的起始地址,从而实现随机读取。
如果连续读取,那就更简单了,只需要每次读取784个字节,一共读取n次,就能恰好读取完整个文件。
需要注意的是,图像数据的像素值,在文件中存储类型为unsignedhr型,对应的frt格式为。
所以在ythn程序中,在igesize这个参数的后面,还要加上参数,这样才能读取一整张图片的全部像素。
如果忘了加,则只能读取一个像素
trinbelsidx1ubyte格式更加简单。
前8个字节是两个32位整形,分别保存了魔数和图片数量,从偏移0009开始,就是unsignedbyte类型的标签数据了。
每个字节保存一张图片的标签,取值范围09。
江寒很快就将标签数据也解析了出来。
接下来,用tplt的绘图功能,将读取出来的手写数字图片,绘制到屏幕上。
然后再将对应的标签数据,也打印到输出窗口,两者一比较,就能很轻松地检验解析函数是否有问题。
将解析函数调试通过后,就可以继续往下进行了。
首先要将图片的像素信息压缩一下,二值化或者归一化,以提高运算速度,节省存贮空间。
像素原本的取值范围是0255。
二值化就是将大于阈值的数值看做1,否则看做0,这样图片数据就转换成了由0或者1组成的阵列。
归一化也比较简单,只需要将每个像素的取值除以最大值255,那么每个像素的取值空间,就变成了介于0和1之间的浮点数。
两种手段各有利弊,江寒决定每种都试一下,看看在实践中,哪个表现更好一些。
由于江寒使用的是全连接网络,而不是卷积神经网络,所以还要将2维的图片,转换成1维的向量。
这个步骤非常简单,将二维的图片像素信息,一行接一行按顺序存入一维数组就行。
事实上,在解析数据文件的时候,已经顺便完成了这一步,所以并不需要额外的操作。
20万张图片,就是20万行数据。
将这些数据按顺序放入一个200000784的二维数组里,就得到了eture。
ble的处理比较简单,定义一个具有20万个元素的一维整形数组,按顺序读入即可。
江寒根据这次的任务需求,将20万条训练数据划分成了2类。
随机挑选了18万个数据,作为训练集,剩余2万个数据,则作为验证集vlidte。
这样一来,就可以先用训练集训练神经网络,学习算法,然后再用未学习过的验证集进行测试。
根据网络在陌生数据上的表现,就能大体推断出提交给主办方后,在真正的测试集上的表现。
写完数据文件解析函数,接下来,就可以构建“带隐藏层的全连接人工神经网络”了。
类似的程序,江寒当初为了写论文,编写过许多次。
可这一次有所不同。
这是真正的实战,必须将理论上的性能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有说服力的成绩。
因此必须认真一些。
打造一个神经网络,首先需要确定模型的拓扑结构。
输入层有多少个神经元?
输出层有多少个神经元?
设置多少个隐藏层?
每个隐藏层容纳多少个神经元?
这都是在初始设计阶段,就要确定的问题。
放在数据集上,输入层毫无疑问,应该与每张图片的大小相同。
也就是说,一共有784个输入神经元,每个神经元负责读取一个像素的取值。
输出层的神经元个数,一般应该与输出结果的分类数相同。
数字手写识别,是一个10分类任务,共有10种不同的输出,因此,输出层就应该拥有10个神经元。
当输出层的某个神经元被激活时,就代表图片被识别为其所代表的数字。
这里一般用sftx函数实现多分类。
先把来自上一层的输入,映射为01之间的实数,进行归一化处理,保证多分类的概率之和刚好为1。
然后用sftx分别计算10个数字的概率,选择其中最大的一个,激活对应的神经元,完成整个网络的输出。
至于隐藏层的数量,以及其中包含的神经元数目,并没有什么一定的规范,完全可以随意设置。
隐藏层越多,模型的学习能力和表现力就越强,但也更加容易产生过拟合。
所以需要权衡利弊,选取一个最优的方案。
起步阶段,暂时先设定一个隐藏层,其中包含100个神经元,然后在实践中,根据反馈效果慢慢调整
确定了网络的拓扑结构后,接下来就可以编写代码并调试了。
调试通过,就加载数据集,进行训练,最后用训练好的网络,进行预测。
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江寒先写了一个标准的模板,让其能利用训练数据集,进行基本的训练。
理论上来说,可以将18万条数据,整体放进网络中进行训练。
但这种做法有很多缺点。
一来消耗内存太多,二来运算压力很大,训练起来速度极慢。
更严重的是,容易发生严重的过拟合。
要想避免这些问题,就要采取随机批次训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