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94章 历仕六朝——胡濙[ying](1 / 1)徐夏半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没有了

胡濙,字源洁,号洁庵,武进人,文学家、医学家。生下来是白发,满月后才变黑,曾奉朱棣之命前往各地追寻建文帝朱允炆下落。历仕六朝,前后近六十年,为人节俭宽厚,喜怒不形于色,是宣宗的“托孤五大臣”之一。任礼部尚书三十二年,留心医学,曾与戴思恭讲内、难诸经,推仲景为医学正宗,著述有卫生易简方、芝轩集、律身规鉴等。

胡濙,生性节俭,为人宽厚,喜怒不形于色,能屈尊待人,在礼部任职多年,礼部上表恭贺祥瑞,按官衔他应当第一个署名,人们因此说他喜欢奉迎。南城人龚谦会很多妖术,胡濙把他推荐为天文生,他还推荐道士仰弥高,说他懂得阴阳兵法,派他去守边,因此时人颇讥讽他。胡濙留心医学,曾与戴思恭讲内、难诸经,推仲景为医学正宗,著述有卫生易简方、芝轩集、律身规鉴等。

明史专家认为,实际上从永乐初起,先后共有四路人马在追寻建文帝一行的下落。这四路人马中,与建文帝最具关联的要属胡濙,胡濙因为追踪建文帝时间之长、范围之大、力度之强成为永乐帝最忠实的“超级捕快”。据史料记载,胡濙先后曾有三次入闽:第一次他到了武夷山,名义是寻访张三丰,寻访张三丰之所以与建文帝扯上关系,民间与武林中一直在传说,建文帝逃亡途中,张三丰一直在暗中保护建文帝。

据史书记载,早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即派人寻找过张三丰,如果当时民间与武林中的传说是确有其事,那就说明朱元璋已经找到了张三丰,并且对他有所嘱托,另有一种传说是张三丰曾到过四川眉山瓦屋山传道,创立了“屋山派”,朱棣担心张三丰造反,以瓦屋山是“妖山”为借口,派兵剿灭,张三丰是逃了,一直被胡濙追至武夷山。这件事在明徐象梅著的两浙名贤录中有记载。

追到武夷山的胡濙,最后还是被摆脱掉了,张三丰“最终不知所终”,来到武夷山的胡濙在此留下了一首诗,诗云:武夷形胜一蓬莱,山下停舟几往回,未尽平生游览意,云缣写入画图来。当然,也有可能是传说中的张三丰并不存在,南京明史学者马渭源认为,作为还算是一个明君的朱棣,会派一个重要朝臣去追踪一个传说中的仙人,而且整整找了十四年,这不太符合有为之君的正常行为。因此,不管胡濙是奉命对全国寺院进行颁行僧道度牒、对僧人进行登记造册还是长年巡访仙人在外,其真实目的不言而喻。因为建文帝采取了声东击西方式逃亡,胡濙跑错了方向,由于方向不对头,结果是无功而返,直到回到南京,向朱棣汇报了外出所见所闻,直至十七年,胡濙开始第二次出访。

当胡濙再次出发寻找建文帝时,他将目标锁定在了东南沿海归属海洋文化的“断发纹身”之所,浙、闽、粤一带。来到了福州闽侯雪峰寺,在那儿他刻下了一段有关洁庵禅师颇有争议的身世的碑文,胡濙的造假行为暴露了他的雪峰山之行的真实目的,以此免让世人知晓建文帝尚在人间,且隐跸在雪峰寺的史实,既要达到让雪峰寺和尚封口,又要让后人无从查考建文帝之事,立个碑还是很有必要的。在明实录与清编明史胡濙传中,看到的有关明永乐十七年胡濙再度出巡的行程记录中,只有“巡查江、浙、湖、湘诸府”,而没有闽粤两省,而在雪峰山志中所载的胡濙自己所写的碑记中,就十分明确地写着“奉使闽粤”一语。

第三次到闽浙边,目的极有可能是清理建文帝遗迹,关于胡濙来闽的三次记载中,史学家认为以这最后一次记载最为重要,它在明万历年间进士黄景昉著的国事唯疑一书中有着明确的记录。在闽东通往周边的浙南、闽中的古官道两侧,有几十座寺庙同时被毁,几千名僧人同时被杀,对这一曾经发生在闽东大地上的惨案,正史与官修地方志虽然没有一个字的记载,但是民间与宗教界都代代相传此事。这显然是一个有计划的摧毁行为,目的就是封锁建文帝尚在人世间的消息,消除其在寺庙的影响。

借机摧毁建文帝与从亡大臣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以临济宗为主流的禅宗佛教系统,因为这个系统从上到下都是支持和保护建文帝的。因而也就成为胡濙、周觉成及其手下锦衣卫的重点清理区域,而胡濙及其手下越是关注闽东,就越能证明建文帝就在闽东的某个寺庙隐跸,其越是大面积地摧毁闽东的寺院,屠杀大批闽东临济宗的僧人,就越能佐证上金贝古墓就是建文帝陵。

除了清理寺庙以外,胡濙及其手下还对闽东的文化典籍进行了一次大清理,无论是州志府志还县志,竟然找不到任何与建文帝史事关联的记载,而这种现象在浙西、苏南一带就不存在,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建文帝流落闽东,金邶寺是他的最后归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