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番外篇的市,不管是京城本地的书迷,还是外地的读者,再度兴起一波讨论《仙侠》的热潮。
对于番外篇里三个不同人物的不同故事,许多人都非常喜欢。
其中对于第一个故事里,流云真人和如月真人的这段忘年之恋,有人表示赞同,有人表示反对。
反对的人认为,双方年龄相差太大,而且刚开始的时候两人就是类似于父女关系,如果两人结为夫妻的话,有违人伦。
赞成的人则反驳说,两人只是师兄妹关系,并非真正的父女,哪里算得有违人伦。
至于年龄相差太大这点,如果是普通人的话那还有可能是个问题,但对于他们这种修为深厚的修真者来说,外表几乎不会变老,所以根本不是问题。
就算是在现实生活中,老夫少妻这种事也并非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妻子去世以后,丈夫娶了个比自己年纪小很多的填房续弦这种事不是经常都能看到或听到吗?这有什么出奇的。
相比于流云真人和如月真人的这段忘年之恋,有更多的读者在为第二个故事争论不休。
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纪正应不应该把小师妹苏小小也收了。
赞成的人普遍认为,如果把苏小小收了的话,那她就不至于一个人形单只影这么可怜了。
其中赞成收下苏小小的几乎全是男性读者,而反对的则清一色是女性读者,两边径渭分明。
这个争论点如果放到现代网文的话,那就是主角应不应该做种马开后宫的问题了。
如果说,在现代一夫一妻制度下,主角想要当种马的话,至少要克服道德和伦理的问题。
所以同时跟多个女性发生关系的主角才会被喜欢专一的读者蔑称为种马。
而在古代社会,实行的却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有财有势的男人想要纳正妻以外的其他女人当妾实在太容易了。
甚至正妻能不能容忍丈夫纳妾,是检验正妻是否大度的重要标准。
那种不允许丈夫纳妾的妻子,很容易会被人冠妒妻的名声。
在这种婚姻制度和社会氛围下,为了迎合众多男性读者的喜好,许多作者在写话本的时候,普遍都会给主角安排多个美女角色。
最后的结果通常是男主角娶了女主角当妻子,然后把其他倾心于他的女配角纳为良妾,从此尽享齐人之福,来个大团圆结局。
看惯了这一套的男性读者们也很自然地以为纪正最后会把苏小小也收了,这样三个人就可以开开心心地在一起了。
毕竟苏小小这姑娘也很好啊,既活泼可爱又善良大方,喜欢她的读者也非常多。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池非并没有这样写。
纪正虽然明知苏小小对他有爱慕之情,但他最后还是只选择了宛灵音一个。
在番外篇里,两人在即将离开修真世界去往另一个世界之前,宛灵音曾经问过纪正一个问题:“你可知你的小师妹苏小小也心悦于你?你真的放得下她?”
纪正当时是这样回答的:“就算她心悦于我,但我心里只有你一个,已经容不下其他人了。
正如我无法容忍别的男人接近你,同样地,我相信你也不愿看到别的女人插入到我们两人之间。
如果两人真心相爱,又岂会允许他人加入。
今生今世,我的妻子只有你一个人,不会再有别人。”
宛灵音感动得泪如雨下,一边紧紧地抱住他一边抽泣道:“不对,不止今生今世,我们生生世世都要在一起。”
“好,那我们生生世世都在一起,永不分离。”纪正低头吻了一下她的额头,然后调动天地之力制造了一个通往现世的临时“裂缝”。最后带着宛灵音和虎妖离开了这个修真世界。
看到这里,那些原本就喜欢《仙侠》的女读者们更是感动得一塌糊涂,把纪正说的那些话看了一遍又一遍,心中又酸又软。
是啊,如果两人真心相爱,又岂会允许他人加入。这话说得太对了。
在感动之余,女读者们都对池非先生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好感。
她们都觉得能够写出这番话的人,肯定是个从心里面尊重女子的谦谦君子。
对他本人有多大年纪,长什么样更是好奇不已。
这些话,也是她们对那些口口声声说纪正应该把苏小小也收下的男性读者们最有力的反击。
随着这波讨论热潮,番外篇再度迎来了抢购高峰。
不仅是京城本地,外省其他地方也大多供不应求卖断货,无数订单蜂涌而至。
聚雅斋自家的印书坊以及其他几家帮忙印刷的书坊,只能天天加班拼了命地印书。
除了书商们赚得眉开眼笑外,那些在茶馆酒楼里说书的说书先生们也很高兴,因为不愁没生意了。
一来是这《仙侠》十分受欢迎,只要一说这个,几乎场场爆满。
二来是这部书足够长,一共十六卷,合计二百三十多万字,慢慢评说的话,足够说好几年时间。
这下他们就不用费心思去想哪些话本听众喜欢,哪些不喜欢,直接开讲《仙侠》就是了。
……………………
就在外界为番外篇讨论不已的时候,池非并不知道,也管不了这么多,他现在忙得很。
他现在不仅要学习普通印刷机的构造原理,还要考虑新书写什么题材。
为了让制作印刷机的工匠张师傅放心大胆地进行试验,他已经提前跟张师傅说好,所有试验新机的材料和人工花费都由他来出,一月一结。
而且还跟他保证,一旦做好能用的机子,就付他两倍的制作费。
看池非如此大方又信得过他,张师傅大受鼓舞,开始卯足了劲进行研究和试验。
经过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后,池非这才知道活字印刷术虽然最早由汉人发明,但实际几百年来却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和使用,大部分印坊仍旧以雕版印刷为主。
活字印刷术无法广泛使用的原因,主要有几个。
一是活字本身的材质不够好。
最早的活字,是用木料做的,但由于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胀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下,所以很快就被淘汰了。
发明者经过不断试验,最后才改用胶泥作活字。
胶泥虽然比木料要好,但胶泥毕竟硬度有限,多印几次的话,字体本身容易出现磨损,因此需要制作大量的备用字。
尤其是像“之”、“也”等常用字,在一页当中经常出现,所以需要为之制作的备用字就更多了。
后来有人想出用锡做活字,但锡不易受墨印刷困难,所以活字印刷术难以得到推广。
二是挑字工人难找。
活字印刷术需要根据每一页的内容,把相应的活字排在一起进行印刷。
但每个活字不是正的,而是反的。所以挑字工不仅要识字,而且还要迅速把反着的字认出来,这需要经过一定的培训和练习才能熟练做到这点。
以京城为例,大部分平民百姓只要有条件的话,都会让自家孩子去读几年私塾,至少把字给认全了。
这样做不是真想让孩子去考科举,而是为了让孩子在将来容易找到一份既轻松又体面的活而已。
京城作为大魏国都,平民识字的比例相对于外地其他地方算是比较高的。
这些读过几年私塾识字的人就算不去考科举,也可以做其他比较轻松的活,因此没多少人愿意做挑字工这种繁琐复杂的工作。
实际,很多像聚雅斋这类的老字号书坊,印坊里的挑字工都是从自家老员工的孩子里挑选并培养出来的,不仅人员稳定而且也信得过。
三是古代需要大量印刷的书并不多。
除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这些最为人熟知的书以外,需要大量印刷的书还真不多。
最多也不过印个几百本或千本而已,有这功夫弄活字印刷,还不如用雕版印刷更方便一些。
因为这几个原因,几百年来活字印刷术才无法得到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如今活字印刷术真正开始得到大量使用,其实是在几十年前由海外来的洋人所带来的结果。
活字印刷术由中土流传到海外后,在洋人那里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发展。
主要的改进包括活字的材质,以及印刷机的出现。
洋人用作活字的材料是铅、锡、锑合金,不仅易于成型,制成的活字印刷性能好,而且坚固耐用,彻底解决了活字材质不好的问题。
洋人还发明了铸字的字盒和字模,使活字的规格容易控制,也便于大量生产。
在印刷机方面,洋人发明了螺旋式手板印刷机,比传统的手工印刷快了好几倍。
不仅如此,洋人还发明了脂肪性油墨,大大地提高了印刷质量。
在活字印刷术的改良和创新方面,洋人的确远远走在了汉人的前面。
那些洋人之所以把自己发明的印刷术在中土推广,当然不是为了做善事,而是为了卖机器赚钱。
但洋人却极大地低估了汉人的仿造能力。
仅仅几年时间,汉人的能工巧匠就已经能够做出一模一样的印刷机,而且价格连原来的三分之一都不到,这让洋人们大惊失色。
更要命的是,洋人当中也不是铁板一块。
有洋人因为经受不住书坊东家的金钱诱惑,把活字的铸造配方以及油墨做法等关键技术都说了出来。
于是短短十年间,洋人千辛万苦才改良出来的活字印刷术被汉人学了个透,再也无法靠卖印刷机来赚取暴利。
与此同时,活字印刷术也逐渐成了各大书坊的主要印刷方式,并且得到大量推广。
如今池非和工匠张师傅要做的,就是改良各大印书坊最常用的螺旋式手板印刷机,让它能够印刷比普通话本要大得多的的报纸。
现在最大的障碍,是如何解决这承重的问题。
由于报纸的版面比普通话本要大得多,因此要堆积的活字数量也要多得多。
要知道现在的活字已经不是用胶泥做的,而是铅、锡、锑合金,单个的重量比胶泥要重得多。
这么多合金活字堆在一起,重量当然会加重很多倍。
如果仅靠人力牵引的话,不仅容易累,而且效率也太低。
关于这个问题,张师傅也很了很多办法,但效果都不算太好。
池非回忆起他那个时代的印刷机,只记得好像是机子在里面压一下,然后印好的东西就从滚筒里滚出来了。但对于机子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他完全是一头雾水,所以根本无从借鉴。
而且现代的印刷机是用电来驱动,因此就算能做出来在这个时代也无用武之地。干脆另外想办法。
不过既然是承重问题,其实可以换个角度来想,把拉升的对象由活字变成纸张不是更加容易吗?
池非把这个提议跟张师傅说了一下,张师傅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用力一拍大腿说:“对啊,我真是糊涂了,怎么就钻牛角尖了,就没想过换一下呢。
对对对,就应该这样做,把机子调过来,活字在下面,印纸在面,这样就简单多了。
只是这样一来,整台机子的结构就要全部改掉了。这路子是对的,就应该这样做。”张师傅十分兴奋地捣鼓起来。
池非看到他有头绪了,于是站在旁边看他画图纸。
除了关心报纸印刷机的制作外,池非还要偶尔到厂房那边了解建设进度,看看有没有什么地方需要改动。
晚回到四合院的时候,他还不能放松下来,因为他还要构思新书。
以现在《仙侠》的火爆程度,假如他再以《仙侠》的故事背景和世界观来写另一个主角的故事,相信一定会有大把人捧场。
但他却不想这样做。
他写《仙侠》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并且想靠这本书来开创一种全新的类型,是他的野心之作。
如今这一切他已经做到了,不仅名成利就,而且也确实开创了“仙侠流”这个全新的类型,跟风者也越来越多。
就像一个登山者一样,如果已经征服了一座高山,就没兴趣再爬第二次了。他现在就处于类似的状态之中。
既然现在已经不怎么缺钱,他不想再写同样的类型,想换个题材试试。
传统的才子佳人他暂时不会再写,因为他已经写过《梁祝》了。
最多人看的武侠类也暂时不会考虑,因为他刚写完《仙侠》没多久,读者们会很容易把他写的武侠跟《仙侠》作对比,尤其是关于武力方面的对比。
例如看到主角跟人对打的时候,读者们会很自然地想,如果换作纪正的话,肯定一招就解决对手了,哪里需要打这么长时间。这主角怎么会这么弱?
实际这是完全不能拿来作比较的,因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类型。
武侠写的是会武功的凡人,而仙侠写的是有各种神通的修真者,甚至是长生不老的成仙者,两者根本就不是一个次元的人,这要如何对比?
但读者通常是很任性的,他们可不管这么多,只要是他池非写的作品,他们会习惯性地把他写的武侠和《仙侠》作对比。
就像平时吃惯辣椒并且做菜时习惯重油重盐的人,你让他改吃少油少盐的清汤小菜,他可能根本吃不出味道来,只觉得淡而无味,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至少在这一两年内,池非都不打算写武侠类,以免被人拿来跟《仙侠》作比较。
一下子把两个最常见的话本类型给去掉,那接下来可以选择的范围就更少了。
如果换作同时代其他话本作者的话,肯定想得头都炸了。
但池非毕竟是从现代网文界百花齐放的世界过来的,他看过的类型岂是这个时代的人所能想象得到的。
在认真想了几晚后,他终于敲定了下本新书的题材和内容。
他要写这个时代的第一本重生文。
没错,就是重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