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再现了去年《仙侠》市时的情景,报纸这种新生事物迅速在京城漫延传播开来。
几乎所有人都是奔着池非先生的新书才去买报纸的,至于《重生》以外的其他十本书则只是锦添花而已,就连《梁祝》和《仙侠》也不例外。
毕竟这两部书绝大多数读者都看过了,现在重新连载也只是重温一下而已。
《重生》的第一章实在太惊艳了,跟去年的《仙侠》有得一拼。
重回小时候这种奇妙的想法不是没有人想过,但却从未有人真正写出来过。
而且主角江铭一辈子的人生实在太惨了,所有人都想看看他会如何避免曾经犯过的错误,实现人生逆袭。
在万众期盼下,第二期文学报终于市了。
“文学报第二期,文学报第二期,《重生》第二章连载了,《重生》第二章连载了。”
这天午,背着挎包,剃着光头的报童们以三人为一组,像往常那样在各条大街大声叫卖着。
与半个月前无人问津完全相反,他们刚开始叫卖没多久,很快就有行人兴匆匆地走过来要买他们的报纸。
“小孩,是第二期文学报吗?”
“是的,叔叔。这是刚出的第二期报纸,今天才出的。”
“那给我一份。”
“好的,盛惠三十文。”
“也给我一份,三十文是吧?钱给你们。”
“谢谢这位大哥哥。”
仅仅一个午,很多报童手里的报纸已经卖光,于是他们赶紧跑去报社拿新的报纸。
他们拿得最多的是第二期报纸,毕竟买的人最多。
但也会拿少量第一期报纸,因为有时会有慕名而来的人问有没有第一期报纸卖。
这是他们最喜欢的客人,因为通常买了第一期的人,会顺带着买第二期,一下子就做成了两笔生意。
从第二天报纸发行以来,一连三天几乎每天都能卖出三、四百份报纸。
看到报纸这么好卖,所有孩子都十分兴奋。
因为报纸越好卖,表示他们的提成就越高。
与此同时,在聚雅斋的牵头下,文学报开始在京城各大书店寄售。
这种方式果然有效,许多来买书的人在看到店里有报纸出售后,也会顺便买一份。
池非给书店的提成是两文一份,每卖出一份报纸,书店就赚两文差价,三天一结。
刚开始各书店东家是看在聚雅斋的面才允许报馆在自己店里寄卖报纸的。
但渐渐地他们发现,这玩意挺好卖的,每天卖出几十份到一百份并不难。甚至有些人来店里不是买书,而是奔着这报纸来的。
所谓蚊子再小也是肉,而且还能顺便提升店里的人气一举两得,于是各书店东家也逐渐接受了这种新事物。
从第二期开始,读者们发现在《重生》第二章的正文下方,出现了一个十分显眼的边框,里面印着:随缘皂店,出售各种优质香皂和肥皂,欢迎各位客人来店里参观采购。本店地址:城东将军街北侧。
如果简书棋看到这一幕,一定又会跳起来大骂池非太无耻了。
这人竟然在自己印的报纸明目张胆地给自己的店打广告,而且还是在自己新书的正下方。这不是无耻是什么?
事实,简书棋也的确这样做了。
文学报一二期他也买了,在看到这里的时候,立刻跑到池非家里控诉他这种无耻行径。
池非懒得理他这个土著,他这广告并非是为了提高皂店的销量才特意打去的,而是另有目的。
他曾经在现代听一个搞自媒体的大佬说过:当一个人或节目红了起来,根本不需要考虑如何赚钱,自然会有商家来寻找合作。因为现代社会大流量会带来高人气,高人气自然会产生高收益。
因此才会有那么资本去追逐所谓的大IP大流量,目的不过是为了赚钱而已。
他相信,就算他不打这个广告,当文学报火了以后,那些精明的商人也一定会从中看到巨大的商机。
而他现在这样做,只是提前做个示范而已,让众商家看到原来报纸还有这种操作。
只要那些商人“开窍”了,他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等着鱼儿钩而已。
然而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最重要的还是《重生》第二章的内容。
江铭自从确定自己重生回小时候之后,就开始寻求改变命运的办法。
他辈子毕竟活了这么多年,对于许多人情世故还是懂的。
他知道假如现在对父亲诉说茶氏的种种恶行,父亲不仅不会相信他,还会把他当成恩将仇报的小人。
毕竟在许多人眼中,茶氏这继母实在做得无可挑剔。
不仅对江铭关怀备至,而且从小就对他百依百顺。
他如果敢说茶氏不好,所有人都会觉得他忘恩负义。
再加茶氏这个人心机深沉狠毒,如果现在让她发现江铭已经对她起了戒心,肯定会用别的手段来害他。
所以江铭这时候不仅不能让别人知道他对茶氏起了戒心,还要装作什么也不知道的样子来麻痹对手。
现在的江铭才七岁,江父为了给他尽早开蒙,早在他五岁的时候就专门花大价钱请了一个秀才过来教他。
可惜江铭自小就被茶氏宠得无法无天,不仅不听先生的话,而且还经常装病逃课,让教他的秀才很是生气,不到一个月就请辞了。
之后江父又请了几个先生教他,结果还是一样,都没做满一个月就走了。
这让江父大为生气,对这个儿子很是失望,就没有再请人来教他了。
使得已经七岁的江铭连三字经都没学会,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如今重生回到小时候的他,深知不能再重犯以前的错误,必须要振作起来才行。
所以在身体恢复后,他装成以前那副蛮横无礼的样子,对江父提出想去外面的私塾去读书,这样就可以跟其他同龄孩子一起玩了。
对于儿子的这个请求,江父在认真考虑了一会之后,终于同意了。
虽然很失望,但江铭毕竟是他第一个孩子,身为父亲的他总是希望儿子能够有所出息的。
既然请回来的先生教不了他,或许外面的私塾先生有办法让他听话也说不定。
抱着这个试试的想法,江父就去打听外面比较好的私塾。
经过打听,他决定把儿子送到离家最近、名气也不错的一家私塾去。
然而江铭却不同意,胡搞蛮缠地要去最远的长春私塾。
最后江父被他烦得没办法,只好把他送到长春私塾。
江铭之所以一定要这个私塾,那是因为在辈子的时候,这个私塾曾经出过好几个秀才以及一个进士。
尤其是出了进士以后,长春私塾自此名声大噪,许多家长都想把儿子送进去读书。
但塾长是个性格古怪的老夫子,他只收资质好又勤奋的学生,其他看不眼的学生就算给他再多钱也不肯收。所以许多在里面读书的学生家长都以自家孩子在长春私塾读书为荣。
江铭已经想好,既然要,就最好的私塾。
假如他运气好的话,将来真的考了秀才,这样他就不怕被继母茶氏算计了。
虽然确实有某些朝代规定商人及后代不得参加科举,但并非所有朝代都是如此。
例如在池非那个世界里,隋唐时期确实规定,商人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然而宋朝开国之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规定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中可以做官。
接下来的元朝就延续了这条规矩,没有规定商人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到了明朝商人后代不仅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明朝政府还不断为流动性很强的商人提供了参加科举的便利,即给予他们与其他流寓人员同样的,可以在异地寄籍暂居或附籍的权利。
清代就放得更开了,商人不仅可以参加科举,清代商人捐官的还很多。
至于在这个时空里,早在好几个皇朝以前,就已经放开了这条规矩,允许商人及后代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也可以当官。
究其原因,一是拥有大量资本的商人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所致。
尤其很多皇朝建立之初,推翻旧制者都曾或多或少地得到过商人们的资助,这是不争的事实。
二是异地为官这个传统确实有效避免了商人为官以后,有可能会在当地形成官商一体,为祸当地百姓和经济的弊端。
大魏也延续了这条规矩,没有规定商人及后代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因此没有读者会觉得江铭身为商人之子,想读书甚至考科举有问题,这本身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接下来,就是江父带着江铭去长春私塾拜师的过程。
在面对塾长的时候,江铭一反平日的蛮横无礼,首先毕恭毕敬地给塾长跪下,然后十分诚恳地表示自己虽然没读过书,但很希望可以进入私塾好好学习,请塾长能够收下他。
态度之诚恳认真,不仅让江父刮目相看,连塾长也颇受感动,最后终于答应让他进入私塾读书。
就这样,江铭开始了在长春私塾里的读书生涯。
池非虽然没有过私塾,但他有个无可匹敌的外挂,那就是他的朋友简书棋本身就是个读书人,而且还是个新科举人。
对于读书之事,还有谁比他更清楚?
而且他在考秀才之前,也是在私塾里读书的,这简直就是有关读书科举的人型度娘。
抱着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原则,池非在他门做客的时候,像个专业记者一样问了他大量读书时的细节,而且还一边问一边在本子记着,以免遗漏。
简书棋听说池非打算把这些有关读书的细节放到新书《重生》里,很是激动。
不仅有问必答,还提出了许多池非没有想过也不知道的事给他作参考,简直可以说是倾囊相授。
在他的热心帮助下,池非在写江铭在私塾读书的部分时,才能够把各种细节描写得巨细无遗,让人有种仿佛自己也在私塾里读书的错觉。
实际,相比于其他地方,京城本地过私塾读过几年书的人还是很多的,因此识字的人也远比其他地方要多得多。
只不过真正会走科举这条路的人很少,因为这条路实在太艰难了。
大多数家长让孩子去私塾读书,只是不想让孩子做个睁眼瞎而已,另外期望孩子长大后能因为识字而找到一份比较轻松体面的工作而已。
正因为池非写得足够真实详细,所以看到这里的时候,很多过私塾的人都产生了一种十分怀念的感觉,回忆起了自己当年在私塾里课的情景。
许多人甚至还清楚记得自己因为没做好功课,而被先生打手板的光景。
当时觉得很痛,甚至想哭,但现在想起来却感到十分的温馨和怀念。
与其他同龄孩子相比,曾经活过一世的江铭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所以远比其他孩子学得更加认真和刻苦。
别人练字的时候可能最多写五、六遍,而他却会自动自觉地练二、三十遍,直至确定自己不会忘记为止。
江铭虽然不是天才,但经过这样刻苦自觉的学习,他的成绩很快就从众多同龄学生当中脱颖而出,成了师长眼中的好学生。
至此,第二章结束,全篇一共一万字左右,光是写江铭在私塾读书的部分就写了将近六千字。
对于这么详细的描写,读者们不仅不觉得冗长无聊,反而看得津津有味。
尤其是看到江铭刻苦读书的各种细节描写时,读者们都被这种充满励志的故事情节给深深打动了。都想再看下去,可惜没有了,只能无奈地等第三期文学报市。
还好文学报不像《仙侠》的话本一样,要一个月才市一卷,而是每隔几天就会发行新的报纸,这极大地缓解了读者们焦急的情绪。
随着《重生》第二章的,文学报再度迎来了一波销量高潮。
从第二期报纸市之后五天过去了,截止目前为止,已经售出了三千多份报纸,而且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同样地,打在第二期报纸的广告一经推出,随缘皂店的销量立刻有了明显提升。
店里的马掌柜和张帐房以为这广告是东家特意花钱打的,都对池非这一英明决定赞不绝口。
不知道怎么解释的池非,只好厚着脸皮接受了他们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