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19 生意上门(1 / 1)令狐BEYOND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从第四期文学报开始,开书店的书商们发现,那连载在报纸的其余八本书竟然变得好卖了,开始陆陆续续地有人来店里问有没有那几本书卖。

书商们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报纸还有这种作用。

能把一些原本不好卖的书在经过连载后,变得好卖起来。

不仅是书商,其他商人在看到有这么多人在报纸打广告后,也开始动心了,纷纷来报社询问广告的事宜。

尤其是那些同为皂业商会的商家会员们,在知道池非就是报社东家后,纷纷找门来,要求在报纸打自己商行的广告。

自从这些京城大商家从香皂和肥皂产业里赚得盆满钵满后,他们对于始作俑者的池非有种迷之信心。

都觉得池非这人要不就不弄,否则弄出来的东西一定是能赚大钱的。

商人们都精于计算,只要细想一下就知道这报纸有多赚钱了。

首先每份报纸并不贵,只要三十文钱。

但他们推断,纸张、油墨等材料,再加人工,每份最多也就十文左右,这样一份报纸光纯利就有将近二十文。

以最保守每期卖出五千份来算,一期的纯利就有一百多两,一个月六期最少也有六百多两纯利。

这已经比大多数中等规模的店铺赚得还要多了。

但这只是小头,真正的大头是商业广告的收益。

一家店铺一期广告随便随便就是几十两,不用多,每个月只要有十个商家打广告就是一二千两的收益,二十个就是三、四千两。

如果不止二十个广告,而是三十个,四十个甚至五十个呢?这利润想想都吓人。

最重要的是,这玩意除了低廉的印刷成本外,几乎再无其他支出,简直就是无本生意。

能想出报纸这种赚钱玩意来,这绝对是天才的构想。

在知道这文学报就是苏真开的,所有认识他的商人都对其生意头脑赞不绝口。

想起之前的香皂和肥皂也是他弄出来的,商人们不得不感叹一句后生可畏啊。

由于这皂业商会的十几个会员全部都在文学报打广告,而且个个都财大气粗地每人一打就是十期,使得池非一下子又多了四千多两的收益,这钱赚得真是比打劫还快。

不仅如此,池非刚跟皂业商会的会员们谈成,又有一单让他意想不到的大生意主动找门来。

对方不是别人,正是去年曾经想挖他到江南的苏元府长庆坊少东家林长生。

林长生特意从江南过来,就是要跟池非谈一笔生意,想从他这里进一批文学报到江南销售。

一到四期全部都要,每期五千份,四期一共两万份。

这两万份订单只是试试水,如果卖得好的话,以后还会大量进货。

只是林长生有一点要求,那就是面的商业广告不能用原来的,要换成他指定的店铺。

以后江南那边所有商业广告的洽谈业务,由他们长庆坊全权负责。

至于广告的收益,双方五五分成。

听完他的合作要求后,池非不得不感概,能成为商人的果然都是人精。

尤其是这长庆坊少东家,简直是人精中的人精,竟然连这种赚钱的法子都能让他想出来。

关于替换广告这点,池非可以理解。

毕竟如今在报纸面打广告的都是京城本地的商家,在江南那边基本没有分店。

江南的读者就算想买他们的商品也买不到,所以这广告打了也是白打。

但如果由长庆坊全权负责江南那边的广告业务,那他们就相当于文学报在江南的总代理。

以后想在文学报打广告的江南商家只能找长庆坊去谈,这已经相当于独市生意了。

长庆坊谈好后,直接把广告内容往池非这边一送就完事了。

然后等新的江南版文学报印好后,他们再卖出去的话就能以极低的成本赚了将近一半的广告收益。

能想出这种赚钱法子的人,不是人精是什么?

不过对方虽然是人精,但池非也不笨,不会白白替他人做嫁衣裳。

他提出的条件是:换广告可以,但不搞什么分成,而是直接一口价买断。

也就是说,他首先定死了江南版文学报每个广告位每期收多少钱,他只收这固定的广告费。

至于长庆坊跟江南的商家怎么谈,最后卖出多少钱,他这边完全不管,他只要之前说好的价钱就够了。

这个方法能够有效避免长庆坊在帐本面作手脚。

否则别说五五分成,就是三七分成,池非也不知道这帐本究竟是真是假,里面的水实在太深了。

而且江南离京城太远,他就是想查帐也手长莫及。

与其这样,还不如定个固定价把广告位直接承包出去省心省力。

听完这个新方案后,林长生知道池非这人不好唬弄,只好答应下来。

接下来,双方就具体广告位的价钱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最后经过一轮讨价还价,双方终于同意,以现有价格的四分之三成交。

两人都是做事干脆的年轻人,双方签好协议书后,林长生立刻把要替换的广告内容交给了池非。

池非也马对一到四期的广告位进行重新修改,然后把做好的样版交给印刷厂那边加急印刷。

因为突然多了一笔这样的大订单,池非决定再买两台报纸印刷机来扩大生产。

也就是从那天起,文学报不仅风靡了整个京城,也开始在江南地区逐渐漫延开来,成为一种非常时髦有趣的新鲜事物。

……………………

截止到第四期报纸市为止,第三期报纸一共卖出了七千六百多份。

这个数字在第四期报纸市后的第三天就被打破了,而且数字还在不断攀升当中。

从这个销售量来看,文学报已经在京城当中成为了最流行的事物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追捧。

池非算过,整个京城大概一百多万人口,就算识字率只有5%,也足有五、六万人之多。

而这里是京城,大魏的国都,其中读过私塾认得字的人远比其他地方要多得多,因此这5%的识字率还算是比较保守的数字,池非相信应该远远不止这个数。

换句话说,文学报的销量还有很大可提升的空间,池非对此很有信心。

由于突然增加了长庆坊那两万份订单,印刷厂为了赶货,开启了加班模式,几乎每天都要做到很晚才收工。

还好京城晚没有宵禁,不然那几个老工人怎么回家还是个问题。

池非不是一个小气的老板,他给每个加班的印刷工人都开出了适当的加班费。

这个举动可以说是创了所有作坊的先河,因为这时代的作坊根本没有加班费这一说法。

好一点的东家例如聚雅斋这种老字号书坊,最多在晚加班的时候给工人煮点夜宵什么的作为慰劳。差一点的则是干巴巴地说声大伙辛苦了,然后就没有了。

别扯什么工人权益之类的话,古代社会压根就没有这说法。

古代汉人社会本质是农耕社会,发展工业并非主流思想,也不符合当权者的统治理念。

别说工人权益,在许多权贵眼中,平民百姓的性命就跟草芥一样不值钱,更别说什么人权了。

但池非毕竟是个有良知的现代人,他可不管别的作坊是怎么做的,他只知道既然加班了就应该给加班费,所以他给得理所当然。

池非这个做法让那些做了这么多年从未拿过加班费的老工人们十分高兴,纷纷称赞东家真是个大好人,于是做得更加起劲,就算加班也加得心甘情愿。

当印刷厂旁边的新建员工宿舍房已经干透可以住人后,池非决定把那些流民孩子全部迁到宿舍区来。

所有男孩子住在东边那排员工宿舍里,每三到四个人一间房,并把那里作为男生宿舍区。

而女孩子则分到了西边那排员工宿舍里,把那里作为女生宿舍区。

由于女孩子只有区区六个人,她们可以一人住一间房。

平日的三餐,则改为在厂区那边的厨房进行煮食。

负责煮饭的还是原来那两个中年妇女。

她们除了要煮三餐后,还要在白天照顾六岁以下的孩子,以免孩子太小容易发生意外。

至于那间租来的四合院,池非并没有退租,而是继续租下来作为备用的住处。

说干就干,池非立刻找木匠订做了一大批双层床和桌子,以现在高校宿舍的标准每间房放两张双层床和一张桌子,这样就可以住四个人了。

在双层床和桌子还没有做好之前,就暂时先让他们打地铺,反正天气还很暖和,不用担心会着凉。

在听说明天就可以住进厂区那边的新房子后,所有孩子都兴奋不已。

这四合院不是不好,但如果有得选的话,他们当然更宁愿三、四个人一间房。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大堆人睡在一起,连晚起夜的时候都担心会不小心踩到人。

晚睡觉的时候,许多孩子仍然兴奋地讨论着明天搬家的事,睡在同一间房里的六个女孩子也不例外。

她们甚至比男生那边更好,男生那边是三、四个人一间房,而她们则是因为人少可以一人住一间房,光想想都觉得开心。

当然,会这样想的只是其中四个年纪较大的女孩,其余两个一个才三岁,另一个才五岁,她们才不想一个人睡一间房呢,她们害怕。

而且这两个年幼的小女孩早就睡着了,现在还有精神聊天的只有那四个较大的女孩。

说完搬家的事,四个女孩又说起了那些卖报的男孩子。

对于那些负责卖报的男孩子,她们心里是很羡慕的。

因为他们是现在唯一能实实在在赚到钱的人,其他人包括她们这些女孩以及那些在印刷厂里当学徒的男孩,都是没有工钱的。

不过这也正常,哪有当学徒的还有钱拿的,不用给师傅学费就已经偷笑了。

以现在报纸的销量,就算他们所有人每期只能卖出四千份

那他们每人每期平均能赚到一百四十文到一百六十文钱之间,一个月下来就是八百文到九百文左右,将近一两银子。

这笔钱对于他们这个年纪的普通孩子来说,绝对是笔巨款。就算他们以前在家的时候,大人也不可能给他们这么多钱花。

这个年纪的孩子大多都是嘴馋的,自从他们手里有钱后,开始时不时地在外面的摊当买些好吃的零食吃,吃得可高兴了。回来还不忘炫耀几句,真是气死人。

可惜她们都是女孩子,不方便像那些男孩子一样在外面到处跑,所以只有羡慕的份。

还好小娥姐跟她们说过,等她们把字都学会后,就可以跟先生学排版,学会以后就有工钱了。

虽然不懂什么是排版,但既然是先生说的,她们都不会有任何怀疑。

想起不久之前她们还在街流浪,过着朝不保夕、战战兢兢的日子。如今却过了不愁温饱,不仅有新衣服穿,还有新房子住的生活,实在有种像在做梦一般的不真实感。

而这一切,全都是先生给他们的,他们所有人都打从心底对先生感激不尽。

虽然先生只比她们大六、七岁,有种大哥哥的感觉,但他的言行举止却已经完全是个成熟的大人,完全配得“先生”这个称谓。

尤其在得知是他特意叫小娥姐给她们每人买了一顶帽子遮掩头发的时候,她们都十分感动,甚至有种想哭的冲动。她们没想到先生还有这样细心的一面。

她们现在唯一能报答先生的方法,就是尽快学会认字,这样就能帮先生的忙了。

………………………………

第二天一早,孩子们就在池非和张小娥的指挥下,开始了集体大搬家。

为此,池非还特意请了几辆牛车过来载人和运东西。

几辆牛车跑了两三趟后,终于把所有孩子和要用的东西全都送到了厂房宿舍区那边。

等所有人都分配好房间后,已经是中午时分。

吃完中午饭后,各人开始做自己的事。

卖报的去卖报,当学徒的继续回去开工,四个女孩就像往常一样跟着张小娥去报社干杂活兼学认字。

剩下的六岁以下的孩子以及正在养腿伤的铁蛋则由那两个中年妇人照顾,众人有条不紊地各司其职。

就在池非坐在书房里开始制作第五期报纸样版时,张小娥忽然进来通报说,有人来找他。

等看到像以前一样女扮男装的宁雅芷带着包括红影在内的三个保镖,一边好奇地东张西望一边走进来时,池非这才想起自己确实忘了一件事,那就是忘记告诉这丫头自己开报馆的事。

作为朋友,他是应该告诉她这件事的。

就像他会主动告诉简书棋一样,这样搞得好像有些厚此薄彼似的。

而宁雅芷一看到池非,立刻露出既惊讶又兴奋的表情大声叫嚷道:“阿真,原来真的是你。”

看着她一脸惊喜的样子,池非不禁有些心虚。

但同时心里又产生了一个疑问:这丫头是怎么知道他在这里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