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突厥公主害羞的躲回车中,李世卿与胡飞二人面面相觑。
胡飞使劲埋怨李世卿太不会说话,搞得人家鹰扬公主殿下多尴尬。李世卿却是不以为然,总觉得这个阿思佳有些不寻常,好像是藏着什么秘密又或者在故意闪躲着什么。
罗威和瞿白枫没有参与他俩的话题,而是带着众手下清查其他几辆车中的财物,准备把整个俘虏车队都接收过来。
李世卿对此并不同意。他只是让罗威等人把值钱的东西留下,至于公主、婢女和侍卫则一股脑的送给武威军。
“公主最值钱!”罗威嚷嚷道。
“你懂个屁!”李世卿懒洋洋的说:“你又不娶她,能值什么钱?留下来反而还浪费粮食。”
胡飞也觉得奇怪,毕竟是俘虏了突厥皇族,这样一件大功劳李世卿为什么不要呢?
李世卿贼特兮兮的说,他听说过这位阿思佳公主,她可是突厥大汗阿史那默辛的掌上明珠,谁留着谁烫手。
没准儿哪天吃了败仗被突厥俘虏了,有人翻起此事,说当初鹰扬公主是被他抓住的,那自己非得被人家给活剐了不成。
再说,抓一个公主,论起军功对他来说也算不上有多大,还是应该以一千两银子的价格卖给胡飞。
胡飞可没有李世卿那么多弯弯绕的心思,同时也确实挺想把阿思佳带走。不过,他又觉得为此掏一千两银子实在是肉疼,所以磨磨唧唧的跟李世卿讨价还价。
正说话间,一个传令兵飞马赶来,高声通报:“何大统领有令,武威军全军集结,星夜回师!”
两人本来已经都把价格砍到六百两了,李世卿一听到这个命令,立马又把价格调回到一千两,胡飞差点气的吐血。可他无奈要急着归队,只好被李世卿狠狠宰了一票,以君子协定的方式应承下了这笔巨债。
“小狗儿,你戍边劳苦,千万保重。”胡飞临走前叮嘱道。
李世卿则漫不经心的朝他扬扬手:“胡子,你也一样。遇着事留点心眼儿,多和书虫商量着办。”
-
大唐承业二十年秋,大将军何光华率领武威军,援助安西都护府抵御突厥进犯。
唐军在玉门关外的提津川平原会战中大获全胜,斩首突厥两万余级,俘虏近八千人,其中包括了鹰扬公主阿思佳在内的十几位特勤、别克、帕夏等突厥贵族官员。
然而,胜利的捷报尚未传回,朝中就先传出噩耗——太子太傅兼尚书令韩如柏病逝了。
韩如柏为官清正、刚直不阿,从县衙小小的书吏做起,历任县令、州长史、刺史,再到御史中丞、侍中、尚书左仆射,最后升任正一品的太子太傅兼尚书令,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一步步自地方小衙走进了大唐帝国的权力中枢。
他在世时,可谓是朝廷的中流砥柱,稳定着文武两大官僚系统之间微妙的关系。
自立国至今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帝国战事频仍,几乎没有多少天安生日子。
边疆强敌环伺、诸国林立,反叛、侵扰、进犯此起彼伏。所以,从战火中走过来的大唐国武风极盛,军人的地位也极高,历代都不乏拥兵自重的功勋大将。
而另一个方面,大一统的环境也为国家带来了无限的繁荣。疆界广阔、人民众多、物产丰饶,通商贸易欣欣向荣。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文化的兴盛,无论是近在庙堂还是远在山林,代代都是名士辈出。
这样一来,以读书人为主的文官官僚集团也同样发展的庞大而强势。
自古冰炭不同炉,豪迈疏阔的武将们看不惯文官的酸腐,崇文重礼的士子们也瞧不起军头的粗鄙。平常倒还好,可以老死不相往来。然而到了议论朝廷大政方针的时候,双方不吵架简直是不道德的。
武将如果吵不赢,总是习惯性的摸摸腰,恨不得抽出剑来捅对方几下;文官如果吵不赢,就整天琢磨着,怎么给皇帝打个小报告,让陛下拿剑捅对方几下。
如此一来,朝堂上明争暗斗的事情自然就少不了。
军方以何光华为首,每每喜欢干预政务;文官集团则是由中书令柳诗名带头,总是希望能插手戎机,以文治军。
二十年前,帝都发生晋王叛乱,先帝在战乱中身负重伤,最后不治而亡。
由于其唯一的皇子尚在襁褓之中,时任尚书左仆射的韩如柏,在关星辰等三位大都护的支持下,拥戴先帝的胞弟鲁王即位,并与鲁王在百官面前定下祭天血盟,约定立先帝遗孤为皇太子,待鲁王龙驭宾天后,仍将帝位还于先帝一脉。
鲁王李坤,也就是当今的万岁,在登基前就是出了名的逍遥王爷,整日里斗鸡跑马、打猎饮宴,坚决不涉朝堂之事,活的洒脱自在。没想到四十多岁的年纪,竟被人莫名其妙的架上了金龙宝座。
为了皇家的体面,李坤继位后收敛了很多,不再像以前那样放荡不羁。但是,朝政方面仍然能躲就躲,统统交给韩如柏去处置。只有遇到实在躲不过的大事情,才会出面召集群臣商议。
他虽然算不上是明君,但也绝不是“整日瞎胡搞、过把瘾就死”的昏君,颇有一种“我就是值个班,时间一到立马退休”的应付感。
韩如柏在朝中威望极高。无论是何光华还是柳诗名,都被他收拾的服服帖帖,基本上保持着你不惹我我也绝不主动咬你的和平状态。
文武内斗的状况得到明显控制,朝野间便呈现出一派政通人和、百事俱兴的景象。一切都仿佛那么令人满意,并且永远都会持续下去。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长期的殚精竭虑最终还是压垮了这位朝廷柱石。韩如柏卧病在床三个月,仍然笔耕不辍、政务不荒,最后一口血喷在公文绢帛上,与世长辞了。
太傅大人的死讯,一下子震惊了文武百官。悲痛者有之,窃喜者亦有之,但更多的人是惶惶不安。帝都长安每一个高墙大院的后面,都有隐秘的议论声音:“接下来怕是要变天了吧……”
果不其然,大家的担忧很快就应验了。
韩如柏辞世的第七天傍晚,本应该还在千里之外,正与突厥作战的武威军三万铁骑,竟然事先毫无征兆的现身在帝都城西。
-
武威军的突然出现,把负责保卫帝都的右神策军吓了一大跳。
京畿腹地,圣驾所在,一支目的不明的森然大军,悄无声息的快速逼近,无论换作是谁,都立刻会在脑海中浮现出那两个可怕的字眼——叛乱!
眼前这个情形,已经来不及核实查探了!驻扎城外的六个神策军骑兵千人队,连晚饭都顾不上吃,便立即开始在金光门、延平门、开远门外集结布阵。
各个瓮城的吊桥,也比平时早了半个多时辰,猛然奋力扯起。
守门的兵丁个个面目狰狞、大吼大叫,吓得行人百姓狼奔鼠窜;而城楼上,则是鼓声阵阵,密如雨点,呼喝声此起彼伏,显示着城内各兵营正在紧急动员,做好战斗准备。
所幸,武威军出现之后,没有再进一步的动作,而是于城外五里处扎住阵脚。一队三百人规模的骑兵从主阵驰出,奔帝都西面正中的金光门而来。
“来者停步!报上番号来意!”金光门前的右神策军将官举手高声喝道。
三百骑兵纷纷勒马,停在距神策军百步之外。一名武威军小校回答道:“吾皇必胜!武威军统领、何大将军到——”
其实不用听这个应答,仅凭军服铠甲、大纛旗帜和这帮骑兵头顶上金黄色的盔缨,神策军的将官也知道是何光华到了。
依照唐军法度,他应该是策马上前给何光华见礼的。但是,此时此地的情况实在是太诡异了:事先既未得到上司关于武威军班师回朝的指示,也没有收到武威军的持节官对大军行止的通报。三万黑甲铁骑就这么悄无声息、全副武装的出现在了帝都的西门外,这是要闹哪样啊?
神策军将官犹豫了一下,愣是没敢往前去,仍旧停在原地高声喊道:“请大将军现身说话!”
身处骑兵队伍中的何光华没好气的哼了一声:“本将军就在这里,你眼瞎了吗?”
相比那名神策将官吊着喉咙的喊声,何光华并未提高嗓门,就如平常说话一般。可是百步之外的右神策军将士们,全都听的清清楚楚。单单是这份深厚的内力修为,就着实令人惊讶。
神策将官赶忙遥遥施礼:“末将参见大将军。大将军不是在西域抗敌吗?怎么会来到帝都?”
“你别喊了,我听着都累。”何光华策马来到近前,随扈的亲兵也都紧紧跟随。那位神策军将官纠结半天,终究没敢说出“停步”二字。
只听何光华道:“西域此役,我武威军大获全胜,歼敌两万,凯旋归来。”
将官闻言赶紧回应:“恭喜大将军!武威将士,天下无敌。”
何光华点点头:“嗯,马屁不用拍了。我问你,这么晚,你们右神策军还在演习吗?”
“演习?”神策军将官被他问的一愣:“没有演习啊。”
何光华眯缝着眼睛,冷冷道:“没有演习?那你们大动干戈的戳在这里,是在干嘛?”
神策军将官登时哑口无言。
怎么说?说我们晚饭都没顾上吃,就是为准备跟你们武威军干架?说你何光华胆大包天,竟敢兵胁帝都,我右神策军护驾有责,准备代表正义消灭你?
要是这么回话,还不得被面前这位骄横跋扈的何大将军给当场骂死?
将官身旁一个面庞白净的副将,此时看出了上司的尴尬,赶紧接口道:“启禀大将军,今天巡弋营犯糊涂了。他们远远的看见武威军旗帜,心想大将军正在西域作战,怎么可能出现在京畿腹地?所以断定是有人冒充武威军,意欲图谋不轨,便急急报了警号。依大唐军制,我巡防营接巡弋营示警,当立即鸣鼓聚兵,于瓮城门外一千步列阵,设拒马、扎阵脚,布设鸣镝弓箭手……”
何光华不耐烦的挥挥手掌:“得啦得啦,别跟我这儿东拉西扯的背军规。你们现在搞清楚了,是本将军没错。赶紧撤阵、放吊桥、开城门,我还要去面圣报捷。”
神策军将官犹豫道:“这……”
白净副将接着替他解围:“大将军明鉴。按军制,我营防御阵型一旦列成,须有右神策将军手令方能放人通行;若是要撤阵撤防的话,更须右神策将军手令、卫尉令和京兆尹府令三方勘验无误才行。”
“放肆!”何光华眼睛一瞪:“本将军有陛下钦赐的金鳌令牌,皇城尚且通行无阻,尔等焉敢阻拦?!就算你们右神策将军马洪杰也没这个胆量。再要多半句废话,按军法就地问斩!”
三百名武威军骑兵刷的一声抽出马刀,动作整齐划一、干净漂亮,齐声大喝道:“遵大将军令!”
何光华看也不看周围的右神策军,就那么轻轻松松的带着亲兵穿阵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