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6章 木家家主之位(1 / 1)咿辰江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沐天波道:“据老师获得的消息,木靖因为抗婚,已经向其父亲放弃了家主的继承之权。”

朱慈煊奇怪问道:“他是长子,理当继承?他父亲岂会同意?”

沐天波道:“听说这位木家公子傲气得很,为了表面自己辞去家主的决心,竟然认了二弟的儿子收弟弟木櫾的儿子木尧为养子。据说他的弟弟,想法和他父亲差不多,也倾向投降建奴。”

“这木大哥的性子可刚烈得很,”朱慈煊叹了口气,苦笑几声。

“殿下不觉得可惜吗?”沐天波捻了捻须发,轻轻问了一句。

“老师,可惜什么?”朱慈煊结交木靖本是因为看中了对方的忠义,也不觉得惋惜。

沐天波惋惜道:“倘若木靖是木家家主,以殿下和木靖的结拜之情,木家将不会倒向建奴了。如今木靖舍弃了家主之位,那影响力就差多了。”

朱慈煊笑道:“倘若木大哥不舍弃家主之位,归隐昆明,我哪里有机会跟他结识。如此说来,倒是老天爷对学生不薄呀。”

“殿下年纪轻轻,竟有如此胸怀,何愁大明不能中兴?”沐天波哈哈大笑,欣慰得捻了捻须发,道:“老师跟殿下比起来,倒是显得小气了。”

“学生能有今日的见识,这都是几位老师教导的结果,”朱慈煊谦虚得应了一句,又道:”适才老师说,木家的继承之位有了变数?不知是什么变数?”

见沐天波笑而不答,知道老师在考验自己,想了一会儿,道:“学生明白了,木大哥现在自己有儿子了。”

“对,”沐天波又捻了捻胡须,沉声道:“他们夫妇自幼出身世家,又蒙受儒家圣人之语,从未经历世间坎坷,所以将情爱志向等虚无之物看得极重,但如今有了儿子,自然会有所改变。”

“老师觉得木大哥会因此而去争夺继承之位?“朱慈煊想了想,摇头道:“以学生对木大哥和凤七姐姐的了解,他们只怕无心与此。”

沐天波笑了笑,长叹了口气,道:“殿下难道对木家和凤家一点不动心吗?”

“自然动心,“朱慈煊沉思道:“虽然学生有三位老师支持,但真正属于学生的势力却很少,如果木大哥能继承家主,木家和凤家很可能成为学生的第一只势力。”

“对,”沐天波哈哈大笑:“殿下能想到这些,便不枉费了老师的一片苦心,

但眼下我们最重要的敌人还是秦王。“

“那木大哥夫妇留在老师府邸,倒是给老师添麻烦了。“朱慈煊又提了一遍。

沐天波道:“那木靖的父亲木懿也曾经托老师照顾他,殿下且放心就是。”

朱慈煊这才将话题转到秦王上,问道:

“老师如今还在纵容王尚礼的军队?“

“为师虽然不喜欢他们,但也无可奈何,“

沐天波叹息道:”如今保国公还能给为师几分薄面,秦王虽然有谋反之心,但终究还没有动手。这面子上的事情还是要给的,免得他们狗急跳墙。“

又问朱慈煊道:

“如今秦王和蜀王都不在,秦王作乱的迹象越来越多,只怕不久就会兵压昆明,殿下有什么主意?“

朱慈煊知道沐天波对他寄予厚望,笑道:

“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孙可望不得人心,纵有数十万大军,也不过是乌合之众;他可不是晋王老师和蜀王的对手。“

顿了顿,又道:

“如今蜀王老师在川蜀,晋王在永昌;得让父皇召他们回京,商议对策。“

沐天波捻须哈哈大笑道:“英雄所见略同,为师也是这般认为。“

又皱了皱眉头,特意嘱咐:“如今昆明城中有秦王亲信许多,殿下要特别小心,以后还是少离开皇宫为好。“

朱慈煊不以为然道:“皇宫中也未必比外面安全,学生还是觉得在老师旁边更加踏实。“

这是他的心里话,所以言语十分真诚。

“殿下,这话以后可不许随便说。“

沐天波摸了摸朱慈煊的头发,道:“殿下要记住,在这世上,殿下最大的依靠永远只有一个人,那就是陛下。陛下强大,殿下才有机会强大起来。”

沐天波说得句句在理,太子之所以受人尊敬,乃是因为他有一个皇帝的老爹,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但若是如此,

这个皇帝老爹实在无路可救,自己若是依靠他,自然断没有活路可走。

朱慈煊心里虽然不认同沐天波的话,却还是躬身道:“老师的话学生记住了。“

沐天波神色格外认真,望着朱慈煊道:

“陛下自登基一来,一直被乱臣贼子所困,如今又遇到秦王作乱,心态难免惶恐,殿下是陛下唯一的儿子,以后要留在宫里,好好陪陪陛下和皇后娘娘。

一方面体现殿下的孝心;另一方面也让陛下和朝臣们看到殿下的老成稳重。”

朱慈煊点头同意。

师生两人又聊了半个时辰其他对朝政的看法,这才分开。

且说朱慈煊回到皇宫,发现宫中的护卫又多了一些,当见到父皇朱由榔之时,发现他的神情虽然镇静,但眉宇之间仍然掩饰不住内心的恐慌。

朱慈煊想起沐天波的托付,暗暗叮嘱自己,之后的日子尽量留在宫里,安抚惊慌的父皇和母后。

至此之后的数十天,朱慈煊便留在宫里,除了温故学习,便陪着父皇朱由榔和王皇后。

每当朱由榔内心惶恐之时,朱慈煊便说些《资治通鉴》里的故事,借以安慰父皇:

父皇乃是天命所归,秦王孙可望作乱不得人心,必将溃败!

朱由榔虽然听完心绪会缓解下来,但第二日仍是惶恐,这情况直到刘文秀和李定国回京才改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