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考试结果出炉。
果然,李朗惊碎了一地眼球。
名次从全班第一掉到了全班十五。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那天马行空般的各科成绩。
数学149,创记录的分数。
英语141,同样不可思议。
语文109,有点下降。
物理59,……
化学41,……
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全被惊呆了。这是李朗的成绩?有没有搞错!
看着一脸淡然的李朗,不少学生都面色古怪的很。
牛!
还能说什么呢?换个人,这会怕是已经号啕大哭了。
“李朗,出来一下。”
班主任出现在门口,点了李朗的名字。
谈话,这是必然的。
李朗合上书本,脸上仍看不到慌张。走出了教室。
他刚一走,班里顿时小声嗡嗡起来,显然余波未平。
李朗出门的时候,班主任已经在角落等着了。
李朗也知道了班主任的名字。孟奂。
“前几天身体不舒服?”孟奂直接问道。
除了这个,他也实在找不到李朗古怪成绩的原因了。
“后两科考试脑袋有点晕,没考好。”李朗面不改色的答道。
装病,这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了。
孟奂眼中闪过一丝关切,“现在没事了吧?”
对班主任来说,李朗这样的好学生都是心头肉,当然,不是为了什么老师奖励,这年头也没有。只是单纯的盼着学生出息,若是临高考出了问题,那就实在太可惜了。
李朗立刻摇头,“没事了。”
“那就好。”孟奂松了口气。
“回去吧!也别放在心上,我看你英语跟数学进步很大,清北有希望。”
“谢谢老师!”李朗点点头,心里存了感激。
不过清北的事,还是算了吧!
若是物理化学有原本的水平,那清北自然不在话下,可现在,能到原本的成绩他就满足了。
李朗回到教室的时候,班里的嗡嗡声还在继续,当然,李朗的事就是个小水花,大家的话题已经转移到了各自的成绩上。
李朗刚坐下,他桌上就递来了块奶糖。
扭过脸,有些疑惑的看向刘雅。
“呵呵,谢谢你退位哈!”这回,她笑的格外甜。
李朗顿时脸色一拉,这才想起来,这次的全班第一是刘雅。
还以为是来安慰自己的呢!
……
模拟考的阴影慢慢过去,李朗的复习状态也渐入佳境。
初步掌握了基本知识之后,他已经开始练习习题了。翻出做过的题目,一道一道的过,他需要重新熟悉起来。
转眼就到了月底,星期五,高三也有两天假期,学生们需要趁这机会回家修整。
“李朗,快点!”教室门口,李立冲李朗喊道。
他们村这一届上高中的就他们俩。上学下学都是一块的。
“等等!”
一边答应着,李朗眼睛扫了眼教室,手头的动作更快了。
收拾完,李朗冲出了教室。他不是最后一个走的,总算避免了收拾门窗,打扫教室的重任。
这会刚中午,而学校离他们村也实在不近,足足有十多里路。幸好,李立有一辆飞鸽,俩人这才不用走路回家了。
车子是李立的,那李朗就有出力的义务。他骑着车,李立坐在后座,俩人风驰电掣一般冲出了校门。
“这回我考试的事你可别说,知道吧?”李朗一边奋力蹬着脚蹬,一边叮嘱道。
他还是怕消息传到老爹耳朵里,就算有原因,可他也不愿家人失望。
“我知道!”李立自然一口答应。
就算他说,那也得有人信呐!堂堂李朗,考试两科不及格,没人信!
车子疾驰在崎岖的小路上,看着四周已经陌生的田野村庄,李朗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一眼看去,整片大地除了拥挤,就是贫穷。究其原因,还是地少人多的老问题。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太多了!全家人就在那几亩地上使劲,收入不增,开销却在不断增加。还要再等几年,等南方的工业发展起来,外出打工的潮流才会慢慢兴起。也直到那时候,农村才会真正恢复活力。
离麦收还剩一个多月,地里的麦子已经有了泛黄的趋势,看长势,今年的收成应该还好。
“叔!”
到了村口,李朗冲树下乘凉的老头打招呼道。
“大学生回来了啊!”那老头抽着卷烟,笑着打趣道。
李朗一笑置之,脚下不停,向村里继续骑。
到了李朗家不远的街口,李朗停下车子,拿下布兜,向李立挥手道:“你回去吧!”
“走了!”
李立麻利的接管了车把,摆摆手,向自己家里方向而去。
还没到家门口,李朗就听到了老娘跟邻居吵骂的声音。
跟他老爹不同,他老娘是直爽的性子,说话做事都爽利的很,眼里也揉不得沙子。农村邻里矛盾十有八九是宅基地的事,他们家也一样,都是无意义且解不开的问题,吵起来更是没完没了的。
“妈,咋了?”看向攀着墙头的老娘,李朗问道。
“呀,你今儿个回来这么早!”看到儿子,张巧娟连忙跳下了凳子。
至于吵架,哪有儿子重要?
接过李朗的布兜,说道:“中午没吃吧?你等着,我做饭去。”
说完,她连忙又奔向了厨房。
李家的房子是农村典型的泥坯房,二十多年前修的,有点漏雨,但也不错了。他们一家五口就挤在这里。
看到李朗,院里的黄狗不停摇着尾巴,兴奋的扑来扑去。可惜,它脖子拴着链子呢!
李朗没心思逗它,很快来到堂屋。
提着茶壶倒了碗凉白开,端起来灌了个饱,他不由畅快的哈了口气。
“妈,我爸呢?”李朗向厨房喊道。
“去地里了,一会就回来。”厨房传来老娘的回答。
坐那歇了会,李朗起身在屋翻了翻,很快找到了一把镰刀。
提着镰刀走出院子,他的目光落在了院里的一丛竹子上。
挑了几棵老竹子,麻利的用镰刀削断,李朗提着来到了树底下。
先去了枝杈,再把竹竿削成长细条,花了大半个小时,他才总算弄完了。
门口传来一阵脚步声,李朗抬起头,是李恒志回来了。
“爸!”
“学习咋样?”放下手里的锄头,李恒志不咸不淡的问了一声。这是他每次必问的问题。
“差不多。”这也是李朗每次必做的回答。
看李恒志回来了,张巧娟这才端出来做好的饭。
馒头,炒青菜,几张鸡蛋饼,稀饭。这是他们家吃饭的高配。
饭桌上,一家人吃饭都安静的很。没有聊天,也没有吸溜声,都在专心而小心的对付眼前的饭。
吃完饭,爷俩坐到院子里的槐树荫凉下,相对而坐。
“复习状态怎么样?”李恒志问道。摸出了兜里的烟叶。
“还好。……您少抽点!”李朗有些担忧的看着老爹。
李恒志抬头看了儿子一眼,手中不停,很快卷好了一根烟,点着吸了口。
“能考重点吗?”
“应该没问题。”
这算是李朗做的最高程度的保证了。李恒志感受到了儿子的自信。
“那就好!”李恒志眼中多了些笑意。
“这两天好好放松些,要劳逸结合,总绷着弦也不好。”李恒志接着叮嘱道。这是他曾经获得的教训,很惨重的教训。
“我知道。”李朗的回答仍是那几句。
父子俩的聊天没持续多久。李恒志获得了想要的答案,很快又扛着锄头出门了。
李朗则是拿出削好的细竹条,又忙活起来。
粗的竹条做骨架,细竹条层层叠叠的被他编成了网,他打算做个竹子的地笼。
“你这孩子,干啥呢?”张巧娟收拾好了厨房,到了儿子旁边。
“准备编个鱼笼子,捉点鱼。”李朗答道。
地笼什么的在他们这还几乎看不到,多数人捉鱼是用抛网,或者鱼钩,或者直接用那种大拖网。
“咋编的?我给你搭把手。”张巧娟问道。
儿子在她眼中算大人了,自然不会像对小孩那样先呵斥一顿,第一个想的却是帮忙。
“嗯!”
有了老娘的帮忙,李朗的工作果然大大加快了。
一个多小时后,一个半米多长,宽度稍小的地笼子就出来了。
“我去河边转转。”说了一声,李朗提着地笼出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