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二章 会议(1 / 1)楚耳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着前一段的投资回报陆续到账,李朗的账户资金终于前所未有的充沛起来。不过,对一个投资者来说,账户有大量资金其实是很无奈的事。

可现实是,就算李朗很想拿去投资,但投资对象还是相当有限,多数都是他后来听说过的那些巨头,又以互联网为重点。至于别的行业,就算他是重生者,知道的其实也并不比别人多多少。

结果就是,因为手头积累了大笔资金没有去处,研究院再次扩张了。扩展新的研究方向,招人。于是,园区就越来越热闹了起来。

“西方的研究机构多是一个核心研究者带领小团队专攻一个研究方向,大量小团队共同构成了其研究体系。而国内研究机构多采用大团队研究方式,大量研究员集中力量于部分重点方向,作重点突破。”

园区的大礼堂里,此刻正在举办一场宣讲会。台下坐满了人,台上则只有张平一个人正在做发言。角落里,李朗跟所有人一样,正抱着下发的会议纪要认真听着。

讲台上,张平拿着粉笔写下了一些要点,接着他转回讲台,戳了戳桌面,砰砰直响。

“总的来看,双方各有优缺点,西方模式的优点在于研究方向全面,每个方向都有人在倾尽心力研究,不容易错过可能的科学突破,而且那些研究人员经过多年研究,往往能在那些细分领域做到顶级水平。不过,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力量分散,在对大型研究项目的攻克时,小团队组成的研究队伍不容易形成合力,组织起来也常常出现困难。

国内研究模式的优点在于有利于重大项目的推进,能够在重点项目上快速追赶世界水平,甚至在个别领域达到领先。缺点在于容易形成短板,有些有前景的冷门方向容易被忽视。

这就是我们总结的一些大概看法,我们的想法是,尽量吸取两者的长处,当然,这两种方式存在一些矛盾,完全结合并不可能,我们只是试图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说白了,其实就是双轨制,可以通过维持一些大型研究项目,以保证良好的组织力。另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尝试新的研究方向,鼓励研究的持续性,确保研究的广度跟程度。对于这些问题,新的改革方案将在一周后发布。”

张平端起桌上的茶杯喝了口,又对着话筒道:“接下来是下一个环节,我来宣布不久前科研能力评估通过的新人研究员名单,总共一百二十人。”

李朗连忙收起笔记本,倚着椅背,静静的看向了前方投影仪打出来的人员名单。

“第一位,章云峰。请到前边领取聘书。”

随着张平的话声,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人快步走上了讲台。从他脸上的笑容来看,他的心情显然不错。

两人握了握手,他很快从张平手里接过了东西。

“欢迎你的加入。”张平微笑着点点头。

“谢谢!”章云峰道了声谢。

他们两个是老相识了。当年曾在国外同一所大学工作,不过章云峰研究的是新材料,两人工作联系不多,只是做过邻居,所以还算熟悉。

接着剩下的人陆续上台,完成整个仪式。

“提醒大家一句,新发的身份识别卡拿好了,丢了损失可就大喽!”仪式结束,张平开了个玩笑。

礼堂里顿时一阵哄笑。

那卡是在园区里刷门禁用的,同时也是进出园区所用,不过它还有一个用途是可以在李朗的超市里免费购物。

这也算是一项不小的福利了。毕竟经过几年发展,如今良月公司已经远不是当初那点规模,大型超市业务越发庞大,隐隐成为了国内零售行业领头羊。反正公司不缺钱,扩张速度比别的对手快的多,现在几乎在所有的一二线城市都有业务。

“最后再说一项事情。”临结束前,张平突然拿着话筒又喊了一句,“研究院准备创立一批下属技术企业,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多了解一些。”

说完这些,张平这才宣布散场了。

人们陆续离场,李朗却有些无奈的站在原位。等人走的差不多了,他突然走上了讲台。

“老师,我提的那事,您刚才说的也太不重视了吧?”

他指的是刚才的最后一项议题。

“都压轴宣布了,那还能怎么重视?耽搁事呢。”张平撇了他一眼,说道。

“您这都老脑筋了啊!”李朗越发的无奈:“有需求才有动力,这对技术发展也有推动的,您难道不明白这个道理?再说了,咱们得有自己的资金来源,总不能指望我一直往这输血吧?这事业可是要一直办下去的。”

“我知道。”

张平停下了手里的工作,看着李朗:“说实话,我也支持这事啊。不你的方法不对。第一,这里的多数人研究的是基础科学,是探索未知的。初创企业连事都没做明白,压根还用不到这里的人,你不该在这说。等你什么时候做成业界领先了,那才是基础科学发挥作用的时候。第二,你整天拿着钱在那挥,对我们不一定是好事。我的意思是把这事平淡化,你需要的话可以单独去联系人家,但不要大肆宣扬。毕竟,不是每个学科都能变成钱的,就像你也重视的那个机器学习,这东西现在就是研究着玩的,你能指望它立刻应用?你想想,看着别人赚钱,自己研究的却用不上,这样容易让人心里不平衡的。不说别的,你起码不能让这事吸引大家太多的注意力。”

让张平这一顿训,李朗咂咂嘴,也终于不再提这事。

他心里自然有反对的话要说,可……张平比他要固执的多,还是算了吧。不过,这并不耽搁他继续开始自己的计划。

一个好的组织应该是能自己营造正循环的环境,并能持续提供向前的动力。李朗很清楚这一点的紧要性,尤其是在现阶段来说,毕竟,他不可能一直提供资金,而且,他重生者的优势只有不到二十年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