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绅们考虑对策的时候李升平正在抱着一封信傻乐,有人给他写信了,不是他在河南老家的便宜爹娘的信,他和青符结婚的回信去年的时候就收到了,老两口对于他结婚表示了赞成,唯一的要求也就是让他事后再回乡补办一个婚礼而已。
了结了便宜父母的事情之后李升平当时是松了一口气,虽然对这两个便宜爹娘没有什么感情,不过李升平也不想落个不孝的名声。
至于现在手里的这封信是从北京城的翰林院寄来的,封皮上遒劲有力的,写着“张居正寄与李升平贤弟”虽然对于不明不白的就成了贤弟有点不满,但是李升平马上就陷入了开心之中,张居正给我写信了,是张居正的信哦!赶快,裱起来!裱起来!这玩意儿是传家宝!李升平开心的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拿着这封书信都没有打开就一个劲儿的傻乐,衙门里巡逻的衙役们窃窃私语:“大人高兴什么呢?”
“不知道啊!从刚才有驿卒给大人送了一封信之后大人就一直在傻乐。”
“是不是老大人和老夫人来信了?”
“不会吧,去年冬天来过一次信,大人也没这么高兴啊!”
“那,是不是有人要给大人送钱,大人看了礼单就很开心?”
“还真没准儿!”
一直抱着信傻乐也不是事儿,李升平乐了一会儿才想起来:“对了,张居正怎么突然会给我写信?”
打开信封,小心翼翼的注意不要伤到封皮上的字,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张信纸,轻轻的抖开一看,抬头一行字:“升平贤弟亲启,愚兄张居正顿首。”
然后就是洋洋洒洒的一大段个人介绍:我叫张居正,今年223岁,字叔大,曾用名是张白圭,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叫我白圭。我现在是翰林院的庶吉士,跟随翰林院侍讲学士徐阶学习,然后才算是进入正题,你给朝廷的那封奏折我看了,觉得你的办法很棒,很有可行性,我很欣赏,所以我就把你的奏折拿给了我的老师徐阶,然后老师又把你的奏折拿去朝堂上讨论,不过被严嵩否决了,如果不是我把奏折拿给老师,很可能你的奏请就通过了,因为我的老师徐阶在和严嵩党争,然后就是巴拉巴拉一串的分析朝廷局势,以及为什么这份奏折会被否决,然后得出一个结论:我对不起你,都是我的错,如果不是我贸然的把这份奏折送给我的老师徐阶,你的这份奏折还是有希望通过的。
最后的地方说了他查了一下李升平的生辰发现比他小三个月,所以就自认是李升平的兄长了,希望李升平不要嫌弃,很想跟李升平交个朋友。
李升平在意吗?当然不在意,别说张居正现在就是翰林院的庶吉士,就算是他穷困潦倒不名一文李升平也不会在意,那可是张居正!张居正要当你的愚兄,还不赶快扑上去抓住大腿求带飞?
小心翼翼的把信纸按着皱褶叠回去,再塞进信封里,好了,传家宝到手了!
以后李升平家里最珍贵的东西就是这封信了。
对了,回信,回信
,李升平手忙脚乱的把这封信塞进柜子的最下面,这才想起来应该给对方回信,表示自己不在意这些,顺便认下这个兄长。
铺开信纸:“兄张居正亲启,小弟李升平得见兄长来信,不胜惶恐之至。”
这就行了,只是接下来写点什么呢?
写点当时的心情吧:“奏折一去宛如石沉大海,鸿雁无踪,小弟心如死灰之际,得见仁兄来信,宛如天地重光,日出破晓的一般心生欢喜,真恨不得飞至兄长身边,与兄长秉烛夜谈,抵足而眠,以遂平生之愿。”
嗯,再舔几下,拉近一下关系,化解一下尴尬气氛,接下来,张居正对于朝堂上的党争好像不是太满意,李升平就洋洋洒洒的开始批判党争之害,从空耗力量到为党争为了反对而反对,再到党争可能会出现的后果一行行写下来是畅快淋漓,自觉是把党争的利弊关系写了个清清楚楚。
写到这里,其实也没什么可写的了,然后李升平又在后面隐晦的表示自己已经等不及朝廷的批准,抢先在甬城县里推行了摊丁入亩和一条鞭法了,然后想要请张居正和自己一起关注这些政策的进展,自己会每个月把甬城县的情况写成信寄给他。
如此一来,我和张居正就是笔友了!
想象着以后别人求都求不到的张居正手书自己家里一大把,李升平又傻兮兮的笑了:“朝廷里的党争,现在徐阶就和严嵩对上了吗?等等,我记得好像嘉靖二十六年的时候应该是严嵩和夏言在争夺首辅权力吧?”
脑海里突然电光火石的掠过了早已经有点模糊不清的记忆:“我记得,接下来好像是叫曾銑的会被诬告陷害?”
想到这个的时候,李升平打开自己已经叠好了的信纸,在最后面写下了自己的推测:“现在的朝廷局面是首辅夏言步步求稳,而严嵩步步紧逼的局面,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严嵩步步紧逼之下夏言难免会有纰漏,接下来可能会是严嵩获得党争的胜利。”
写完之后,李升平颓然的把信扔在一旁,现在的自己只是一个从七品的芝麻小官,在大明朝属于是最底层的官员,即使是知道了未来发展的局势也没有太多获利的途径。
“我要升官!”
一声不甘的怒吼,传遍了整个县衙门,也吓到了正在大门口探头探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进来的说客马百济:“这个李老虎发什么疯呢?”
马百济想走了,在他的印象里,李升平一直都是淡淡的,从容不迫,宠辱不惊,似乎他的官职对他来说不算是什么太重要的东西,这种态度甚至让他想起来了他年轻时见过的那位圣人,王守仁王阳明,所以他才肯接受甬城县的士绅们的委托,前来县衙求见李升平想要当中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