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5章 飞车的社会影响(1 / 1)松岩之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6月的一天,北京基地的胡主任第3次送来了铧元素。

何毅超立刻带人开始生产硝酸铧电池组,李松则带着胡主任逛了一遍西湖,随后应胡主任的要求,来到钨堡科技参观。

在租来的旧厂房里,刘蕊正在指挥技术人员和工人施工,陈岩在一旁协助。厂房的中间,一个环形管道的支架已经搭建好了。

胡主任有些疑惑:“钨堡的环形管道只有这么大吗?”

刘蕊看上去略显疲倦,却仍然神采奕奕,她回答:“这是经过特别优化的,去掉了所有不必要的环节。”

看过了设计图,胡主任赞叹:“看得出,你们在设计上花费了很多心血,以至于仅用这么小的规模,就能完全满足钨原子对撞的需要,真是不容易。”

“说起来,我要感谢从北京基地来的技术人员,他们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有很多是我没想到的。有了他们的帮助,才使得设计方案能最大限度地简化。”

胡主任笑道:“不用客气,那是他们应该做的。”

李松很关心一个问题:“钨堡什么时候能投产啊?”

“到今年年底,工程就能基本能完工,再经过一、两个月的试运行,明年年后就可以投产了。”

李松计算了一下:“哦,还要等8、9个月。”

10多天后,第3批硝酸铧电池组生产好了,该给江南公司送去了。可是陈岩在钨堡那边忙得不可开交,赵坤也有课,李松只好和何毅超一起,带着电池组来到了江南公司。

见到李松,王树林很高兴:“就等着你们的电池组呢。现在每个月只能满足2个客户的订单,媒体上已经有人在说,我们江南公司是在搞饥饿营销,其实哪有这回事啊。”

李松宽慰他:“等明年年后就好了,钨堡那边投产后,电池组的供应量将比现在大得多。”

这时总经理从门口路过,看到堆放的电池组,走进来问道:“又有飞车可以交货了?”

王树林苦笑着说:“总经理,上个月的两辆飞车,是首批交付客户使用的产品,都被你的两个好朋友瓜分了。”

“两辆哪够啊?我还有好几个朋友等着呢。”

“可是你的朋友都是后来才找的你。而那些向我们订货的客户,早就下了订单,他们却迟迟没能提货,很有意见呢。”

“这样啊。”总经理挠挠头,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无论如何,这个月的两辆飞车,得卖给最先订货的客户了,不然会影响我们公司的声誉的。”

“那好吧。”总经理也意识到自己的朋友随意“插队”十分不妥,表示同意。

李松问总经理:“你的那两个朋友买了飞车后,感觉如何?”

“赞不绝口。他们跟我和王总的情形差不多,也是每天节省1个多小时的时间,这样就可以多花些精力在工作上,或者多培养些个人爱好。”

这时,李松提出了一个疑问,这个疑问是他想了很久的:“总经理,能购买飞车的都是成功人士。他们本来就比普通人有优势,有了飞车,当普通人还在路途中深受交通堵塞困扰时,他们就已经在办公室里开始工作了。长此以往,他们岂不是更加占优,跟普通人的鸿沟也越来越深?”

办公室里一片沉默,这个问题有些深奥,远超技术范畴,大家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半晌,王树林打破了沉寂:“这是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问题了,咱们做企业的,哪管得了这么宽?把自己的产品做好就行了。”

总经理却表达了不同意见:“我觉得李松的这个问题问得好。一个社会,如果各阶层差距太大,必然会不稳定。比如明朝末年,土地兼并严重,朱家皇族和地主豪绅占有大量土地,无数底层百姓只能给他们打工,忍受盘剥。这样的社会现实,让老百姓怎么可能认同朱家王朝!”

王树林表示同意:“这话有道理。我要是生活在明末,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肯定也懒得管大明朝的死活,改朝换代说不定还好些。满清只是后来强推剃发令,才招致了激烈的反抗。”

“对啊,就是因为很多人都有这种心态,才导致1亿多人的大明帝国,被只有10多万精锐军队的满清打败。要是大明百姓都决心反抗,10多万人马撒胡椒面都不够啊。”

这时,一直没说话的何毅超问道:“两位老总是不是一直在看《明月拂清风》?”

总经理和王树林都点点头。

“我也是当初看了那次访谈节目的视频,听总经理说起这本小说,我才找来看的,最近都有些入迷了。”

总经理很高兴:“好啊,那我们3个人是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了。”

何毅超也来了劲:“您不知道,自从您提到《明月拂清风》后,这部早已完本的小说,一下子就火了起来,连作者本人都有点懵,还出来致谢呢。”

总经理深感意外:“有这回事?我不知道啊。”

李松感叹:“总经理的号召力很强啊,几句话就能带火一本小说。”

总经理摆摆手:“我没那么大影响。主要还是大家很关注飞车,听到我说节省下来的时间在看小说,就顺便对小说也产生了兴趣。”

王树林感叹:“的确,是飞车让我们有了一些闲暇,这才想到要去做些事,而这些事是以前想做却没时间做的。当然,李松刚才说飞车加剧了成功人士与普通人之间的鸿沟,确实有这个后果。所以我多次希望宇宙阳光能大幅降低电池组的成本,让飞车普及开来,有更多的人用得起,只有这样,才能减轻那些不利影响。”

李松点点头。这时,他想起在那次访谈中,王树林也提到在看书:“王总,我记得你接受采访时曾说过,找了一本科幻小说在看?”

“是啊,我看过这本书后,感觉很受启发,书名叫《偷太阳的人》。”

总经理这时想起来了:“那天你跟我说过,是老外写的,说是通过利用太阳能,让人类拥有永不枯竭的能源?”

“对。”

“那天我没来得及细问,不过,太阳能不是已经在大规模利用吗?”

“不一样的。作者的想法是,在外太空使用太阳能电池板来吸收太阳能,然后通过微波等方式,将能量传回地球。由于这种方法前所未有,故而作者将这一方法的发明者,称为‘偷太阳的人’,这不是个贬义词,而是赞扬他们巧妙地利用了太阳的能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