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33章 台湾政事(1 / 1)浓雾行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入夜时分吴山村丁府厅堂,丁家父子和林氏、陈本莲瞅着林贵平的吃相哑然失笑。只见他右手端着酒碗,左手拿着猪蹄使劲啃着,一口猪蹄一口烈酒,吃的那叫一个痛快。

丁大胜大笑道:“君烈,你这莫不是逃荒来着。”

林贵平喝了一大口酒,舒服的喘了口气,把骨头扔给了小山,擦了把手说道:“姐夫,那岛上除了水鹿,哪有荤食,即便那水鹿现在也被吓跑了。每日里又要耕田,还得放哨,整个岛上的人忙得团团转,如今都是吃些白饭和煮的青菜。”

丁大胜揶揄的笑道:“君烈,那这次回来载一船肥猪过海打打牙祭?”

林贵平摇摇头道:“不可,岛上众人已经习惯了苦日子,这若是吃了一顿大肉,日后还想吃哪里有?”

丁进文好奇的问道:“舅舅,那岛上有甚风土人情?”

林贵平笑道:“哪有甚子风土人情,连个蛮人都未见到,只有一群水鹿和大山、森林,不过石炭甚多,码头附近挖开地面便是。”

丁大胜摇头叹道:“可惜啊,我等要弄些石炭还得钻山打洞,那边到处都是,可又运不出来。”

丁进宝给林贵平倒上了酒,端起酒杯道:“舅舅,我敬你一杯,真是辛苦了。”

林贵平端起酒杯来一饮而尽,说道:“最多再辛苦两三年,台湾岛必将是大宋最富裕之所在,一年三熟,不愁石炭,还有天下无双的机械工坊,姐夫,吴先生说了,打造自行船那是绝无问题。”

丁大胜来了精神,问道:“此言当真?”

林贵平道:“吴先生什么时候说的话没有实现过,你看看苏州城在他的建言下变得如此富庶,如今怕是不会比东京城里差了。姐夫莫急,此次某回来就是去太平州拉铁矿回去,吴先生要开炉炼钢了。”

丁进宝对钢铁有所了解,问道:“舅舅,听闻那钢很是难炼,要无数次敲打才能弄出钢来。”

林贵平摇了摇头道:“不会,吴先生设计的炉子出来便是钢水,无须敲打,姐夫可以和王知县酝酿酝酿马车工坊的前期准备了。”

丁大胜使劲一拍饭桌,嚷道:“大大的喜事,某已等候多时了。”

桌上的动静把林贵平的孩子吓哭了,林贵平赶紧从浑家手里接过孩子哄着,笑道:“你这孩子可真没有学到老爹的胆量,小小声音便能吓哭你,哪天到了台湾,瞧你老子我带你去猎鹿。”

林氏嗔怪的看了丁大胜一眼道:“什么好事,你如此高兴?”

丁进宝插嘴道:“娘,你有所不知,爹爹以前本想把轴承装在大车上,那马车可多拖两三百斤,可大宋的铁料不好,轴承老坏,没法用在大车上。此次吴先生若是炼出了好钢,有了好轴承,工坊打造马车发卖岂不是大大挣上一笔?”

丁大胜频频点头道:“就是这个理,这大车生意啊,可是远超煤球。”

丁进宝问道:“爹,孩儿有一事不明,为何我等非要与县衙分成,自己开工坊不好么?”

林贵平眉头一皱,说道:“进宝此话不对,吴先生不敢在此处炼钢无非是怕泄密。但若不是朝廷派兵去台湾岛,又怎能保证安全?既然朝廷派了军队保护,那我等应该与朝廷利益共沾,切不可有独吞之念。”

丁大胜也道:“大郎,吴先生曾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丁家按当下的势头隐隐然已是苏州首富,说句吞天的话,成为大宋首富再过十余年只怕亦有可能,挣恁多钱作甚?够吃够用,做些善事,与官府、百姓利益共沾岂不是好,何必搞的树大招风?”

丁进文可是深受王夫子影响,鼻子一哼道:“大兄,你可切不可满手铜臭味啊。”

丁进宝低下头去没吭声,但也没赞同家人的说法。

林贵平又问道:“如今的苏州知州听闻是康孝基,此人如何?”

丁大胜摇了摇头,叹道:“康知州不如孙知州远矣,此人天天与一群酸腐文人饮酒赋诗,疏忽政务,若不是孙知州打下的基础,他哪有如此好过。孙知州政绩显著,朝廷见他理财甚精,调去京城做了三司副使,也是人尽其用。”

林贵平奇道:“那某从娄江溯江而上,见那船闸处还有不少工匠在修筑,阳澄湖处也有大批民夫在开挖,某还以为这知州甚是勤政。”

丁大胜道:“苏州的水利现下是江淮发运副使张纶在管着,要是康知州来管,只怕早就荒废了。”

众人闲聊了一会,思虑林贵平一路风尘仆仆,早早散了场歇息去了。

翌日,林贵平依依不舍的挥别了浑家和孩子,坐着运煤的船只扬帆太湖,到了长兴石炭场巡查了一番,见无甚异样,便骑上快马直奔太平州黄梅山铁矿。

黄梅山铁矿经过十个月的建设,已经像模像样,宿舍、食堂、学堂、场务一应齐全,远处的炼铁场也在建设之中。

此处的铁矿加上长兴那边的煤,将来定是仅次于京西路徐州的大型铁场。

矿场内眼下已有上千人,铁矿开采了不少,矿场离长江不远,木头轨道已经直接修到了码头旁,两艘新购买的海船已经满载着铁矿石在码头等候林贵平的到来。

林贵平对这采矿完全不懂,他随着场里的掌柜草草转了转,吃了顿饭就吩咐扬帆起航,顺水而下,直奔台湾。

此时并非远航台湾的好时节,七月正是海上风暴乍起之时,船上的纲首本不想南下,耐不住林贵平的催促,观了观天象,硬着头皮出海前往台湾岛。

............

林贵平上京期间,台湾岛上的建设依然紧锣密鼓,六月中钢铁和机械工坊相继竣工,随后相州铁务调来的铁匠进入工坊修筑高炉。

吴梦画出高炉热进风通道的图纸,吩咐张岩林与丁睿指导铁匠施工。

他则召来郑钧和智能和尚,组建四个村庄行政管理组织。

吴梦的指导思想十分明确,那就是皇权不但下乡,更要下村,没有什么自治组织,更不会有像大宋后期那般宗族式管理。

对于台湾岛的整体管理方式,吴梦一早就有深刻的思考,搞什么西方的皿煮方式那是绝对不可取的,大宋百姓没有那个素质。

至于由百姓来选举村长吴梦更是嗤之以鼻,村子里随着某个宗族的壮大,其人数必然占据绝对优势,这样选出来的村长会偏袒哪方一望便知,更不要说什么贿选、金钱拉票之类。

既然自己有领先千年的见识,便无需再走后世的弯路,台湾岛所有民众百姓必须置于官府的统领之下,绝对不搞什么自治。

大宋乡间的里正原本就是县衙的吏员,所以吴梦决定村里的治理衙门称为村司,村以上设立乡司。

村司主官称为里正,里正由营田司直接任命,由乡司掌管,如今只有四个村庄,故暂不设乡司。

村司设置武吏两名,掌治安和缉盗,接受里正与营田司双重管辖,如今台湾的四个村里还是实行的军管,故武吏暂时由厢军充任。

书吏两名,掌日常文书及催收税赋;

账房一名,掌钱粮;

以上均为流吏,任期暂定三年,在一地任职最多两任,任期一到,便会调任其他地界。

书吏的选拔却是个难题,识字率太低,两千多灾民中能识文断字的不过区区十数人,而且这些人还得先满足工坊人手的需要。

吴梦思之再三,只得每村暂时设里正和书吏各一人,先满足基本管理即可。

吴梦与智能和尚、郑钧三人商议后,从苏州、润州、长兴过来的工匠中选拔了四个粗通文墨的中年汉子,任命为村里的里正。

而从灾民中选拔了四个识字的为书吏,里正和书吏承担了原由厢军负责的民间治理。

............

天禧一村,史三郎的父亲在食堂里吃饱了饭,慢慢的在宿舍区散步,村外大片的农田,禾苗随着微风轻轻摇曳。

看到这一切,他一脸的笑容,等到秋收后粮食一足,便不用拼命开垦田地了,可以抽出人手修筑住宅。

村里的里正孙全看到史父打了个招呼道:“史叔,吃饱了饭消食啊。”

史父摸了摸肚皮笑道:“原来是孙里正啊,前段日子哪敢出来消食,吃完了那得赶紧上床躺着,就怕晚上饿的慌,如今都是吃炒菜,有了油水,老汉都四十好几了,肠胃就不如你们年轻人啰,吃得太多非消消食不可。”

孙全看着野外的农田道:“史叔,今年绝对是大丰收啊,这样的日子只会越过越好。当初智能大师让某来当里正,某还真不想干,真是得罪人的差事啊,每日里看到厢军们抽打百姓,某实在看不下去,屡次想辞去这里正职务。

但如今来看,吴先生那法子还真是对路了,若是不从严管理,百姓们一盘散沙,哪里会有如今一片兴旺的光景。”

史父是个很通情达理的人,不像自己的浑家那般目光短浅,于是说道:“这些法子老汉早就认同,几千人在一起不从严管制,万一起了骚乱,也不知道会死伤多少。

不得随地大小解如今看来也是对的,不但有了肥料,四处清清爽爽,哪有老家那般到处一片臭烘烘的,不小心就踩一脚大粪,吴先生啊,真是当世高人。”

孙全呵呵笑道:“还是史叔明白这些道理,夜里还去扫盲班听课,真是够有心的。”

史父一听扫盲班,顿时一拍脑袋道:“多亏你提醒,老汉差点忘了去扫盲班听课,好歹也多认识些字。”

说罢向着孙全抱了抱拳,往村里夜间的扫盲班走去。

扫盲班是营田司强制百姓们去的,以前缺油,没法点灯,如今有了油料,这扫盲班就在夜间开办起来。

凡是四十岁以下的,不论男女都要隔日一上扫盲班,每日须认识三到五个字,还得考试,凡是考试不合格的,晚上只能去打煮的菜,不给炒菜吃。

在物质条件刺激下,百姓们无可奈何拼命去上扫盲班,平日里干活间歇,都拿着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免得忘记了。

史父年过四旬,其实可以不去的,但早些日子自家三郎数算、文字考核合格,被录取进了工坊,他便对识字断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