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入长安城的李渊,命令李世民和李建成带兵去把府库封了,禁止不听话的士兵在城中抢掠,军民不得混杂,尽力安抚城中百姓官吏,所做的一切与当初刘邦入关一样。
而李渊则下马趋入东宫,仍然执臣子之礼拜见代王杨侑,并请代王迁居大兴殿后厅。
大兴殿是皇宫中朝,是皇帝主要听政视朝之处,在诸殿中地位最尊,李渊如此做,已摆明了遵奉代王为帝的意思。
代王年仅十三,能有什么主意,见外面李渊的兵马环立四周,刀刃在白昼显得尤为刺眼,加上刚才被李玄霸那么一吓,身体一直处于颤抖中,不曾缓过来。
姚思廉见此,无奈知悉啊,只能扶着代王到后面,他现在是代王唯一能依靠的人。
李渊见安顿了代王了,退出大兴宫,寓于长乐宫。
紧接着是着手一切善后工作,李渊与民约法十二条,悉数废除隋朝苛禁,对城中羁押的囚犯,基本全部释放。
之后是牵出阴世师、骨仪等十余人顽固抵抗分子,批判他们贪婪严苛残酷,与天下为敌,对抗顺应民意的义军,给他们定了十数条罪状,然后随着李渊一声令下,全部斩首于朱雀街道。此举也是为其子李智云报仇。
至于其他俘虏、投降的隋军,全部从宽处理,概不问罪。至此,长安城内军民听后,甚是欢欣,甚至在街道上载歌载舞起来,一个个感念唐公的恩德。
却说在长安的囚犯中发现了一个人,是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此人恰是当日李渊起兵前夕逃离晋阳的李靖。
李渊叫人把犯人李靖提上来,问他犯罪情由。
那李靖竟也毫不隐瞒,坦然笑道:“我并不曾犯罪,只是当日得知唐公要举事,我无从向主上告知你叛变的消息,所以才自入囚车,令长官传送江都,以便密告天子。无奈晋阳往江都的道路被各路贼帅、反王隔绝,因此才打算绕道长安。万万料不到唐公举兵迅速,进军更是神速,三个多月的时间就杀到了长安。城守不知我的计划,因此将我暂行羁押在牢中。”
听了这一番话,李渊勃然大怒道:“好一个竖子!当日本想找你入伙,共享荣华,不料你突然失踪,没想到安的是这份坏心,敢去江都告发我!既然道路隔绝,那就送你上路,想必你的阴魂断不会受此影响,可以更快地区见你的主上。来人,左右与我推出正法!”
铁纲靖得知李靖是长安囚犯后,紧跟了过来,听了李靖说的那番话,才知他当日失踪时自囚上变去了。偏偏在这种生死关头,李靖还如实招了,这不是自己找死了。
果然见到李渊大怒后,铁纲靖心中大叫不妙,他记得李靖号称是“大唐第一战神”,为大唐开国立下汗马功劳,可不能让李靖死了。可是他年纪轻,在李渊面前说话不管用,偏偏刘文静又不在身边,正与屈突通相持在河东,远水救不了近火。
他转头寻找救星,见到李世民刚从外面回来,正狐疑地看着他。这让他大喜过望,救星驾到了。
而那李靖听到要被正法,大声疾呼道:“唐公兴义兵,是为平定天下暴乱,而今暴乱未平,竟以私怨杀壮士乎?”
李渊并不理会,只是脸色越发冷了。左右见此,即刻上前将李靖架到外面,准备行刑。
铁纲靖急了,抓住李世民道:“世民兄,快去阻止,李靖可是你的第一战将!”
想当年,李靖的舅舅、隋朝名将韩擒虎说了一句:“当今可与我谈论兵法的,只有李靖而已。”让李靖闻名天下。
但是李靖的真是带兵能力如何,却还没有经过检验。虽然出任过马邑郡丞,但还没来得及施展才能,刘武周就造反了,杀了郡守王仁恭。他自己还算机灵,及时逃出了马邑才保住了性命。
李世民当然听说过李靖的名声,两人在晋阳时还有过交往,素知李靖才勇双全,算得上是知根知底,但是李靖如今已经四十多岁了,还没有立过什么战功,因此对李靖的真实实力将信将疑。不过现在铁纲靖如此称赞李靖,想必不会有错,毕竟铁纲靖是一千四百年后穿越过来的。
在即将行刑的紧要关头,李世民上前阻止,大声道:“杀不得!此人杀不得!”
等不及李渊问话,他快步来到李渊面前,道:“父亲大人难道不记得韩擒虎遗言么?”
李渊冷哼一声,道:“只怕是抬举了他。”
李世民没有退让,继续道:“李靖谋略高超,智勇双全,若收为我用,必能立大功。还请父亲大人勿念旧恶,对其赦罪授官!”语气非常坚决。
那裴寂在晋阳时,对李靖甚是看不惯,认为其不过是一个恃才傲物、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而已,因此站出来说道:“此人目中无人,他既然忠于远在江都的天子,若留下来,只怕是养虎为患,将来反噬起来的话必然凶猛,难以控制。”
沉吟半响的李渊道:“说的不错,我看他相貌魁奇,若留下此人,只怕是不易驾驭。”
李世民猛拍胸脯打包票,道:“父亲大人,不必担心,孩儿自有驾驭李靖的法儿。”
此次起兵进据关中,李世民功劳甚大,李渊见他拼命保李靖,不想泼他冷水,这才允诺道:“由你去吧,不过他若是敢露出半点叛变的苗头,到时可别怪我下狠手。”
李世民笑道:“父亲大人,尽管放心,我保证让他服服帖帖。”
至此,铁纲靖悬着的心才算放下来。李世民得到李渊允许,即刻出来给李靖松绑,好言安抚。
李靖经此一事,心中明白,只怕这辈子都难以消除李渊的疑虑,看来以后要收拾起以前的心高气傲,夹着尾巴做人,才不致遭到莫名的杀身之祸。
他随李世民步入殿中,向李渊叩谢后,由李世民引置幕府,待若上宾。铁纲靖则对自己又为李世民揽下一名将才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