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章 帝陵钥匙(1 / 1)凤皇玄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毫无疑问,这几百个字就是通往帝陵的钥匙。

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的工作就按部就班的展开了。

江之川副所长向省考古研究所进行了汇报。省考古研究所的领导非常重视,又给考古队拨了款,增加了新的人手和力量。

赵文超副所长也向国家考古研究所进行了汇报。国家考古研究所也非常重视,要求赵文超副所长、李文海研究员作为先期派驻在考古发掘现场的国家考古研究所的专业人员,要发挥专业作用,支持、指导、帮助辽宁省考古研究所的工作。

考古发掘现场又喧嚣了起来。

虽然现在有了通往帝陵的钥匙,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发掘验证。

为了不破坏文物古迹,考古发掘工作没有采用大型的挖掘设备,而是全部采用手工操作,由考古研究所的专业人员进行。

这样的考古发掘,效率是低下的,速度是缓慢的,但是,却是最专业的。

省考古研究所的专业人员,按照计量换算单位,将古代的步换算成国际通用的米,然后,按照翻译出来的文字批示人,找到了帝陵的入口方向。

为了保障发掘工作的安全,挖掘的作业口选得很大,两米乘两米见方的方形入口。

选定了入口,然后就是按照文字提示的方向向下挖掘了。

挖掘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还是个细活累活。

省考古研究所雇佣了几个民工。

论干活的速度和效率,民工兄弟们是专业的。

但是,为了避免破坏文物,考古研究所要求,每次下锹不超过半锹,每次下镐不超过半镐。

所以,挖掘的进展很慢,一天,只能两三米。

但是,在挖掘的过程中,陆续发生发现了一些古脊椎动物的化石,也算有所收获。

挖掘工作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到了第三天,已经掘进十几米。

慢慢的,通过土层对比,专家们发现了这里的土层曾经被动过的痕迹。

因为,按照自然规律,地球的表面被不同的岩层和土层覆盖着,即使由于地壳的运动,发生了褶皱和断层,但是,一般来讲,相邻的岩层和土层的组成成分应该是一致的。

但是,这里的岩层和土层,相邻的岩层成分并不完全一致。

尽管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已经淹没了回填的痕迹。

但是,经过专家们的分析,这里的岩层呈碎块状,与其他地方呈条状不同,明显有人工操作的痕迹。

这也坚定了考古工作者们挖掘下去的信心。

到了第三天,考古工作者和工人们又有了新的发现。

按照正常的地理分布情况,这里的地貌特征,上层一般是土壤层,下面再是石灰岩层。

可是,在向地下方向掘进了十几米之后,却发现了厚约一米的岩石层,整齐的铺在地表的土壤层下面。

岩层无比坚硬,切成条块状,相互之间连接得严丝合缝,即使是地下水,也不能渗透进去。

发掘工作,暂时便被迫停了下来。

经过对岩石的化验,确认这种岩石是磁铁矿石。

它们的存在改变了附近的磁场,使磁力线发生混乱,这也是为什么指北针到了这里失效的原因。

到了这个时候,考古研究所的三位专家才彻底放了心。

帝陵绝非子虚乌有,而是真实存在的。

在整个山丘上覆盖上一层岩石,既是对帝陵的保护,防止其被阴阳先生们反复选中,从而暴露地下的秘密,同时,也是避免渗入地下的雨水渗入帝陵,是对帝陵环境的一种保护措施,在古代的帝陵中,是常见的一种做法。

这种石层,叫护墓石。

一般来讲,找到了护墓石,后面就应该是通往陵墓的地下甬道。

所以,专家们非常兴奋,也是拍手相庆。

参加发掘工作的慕之丘、宋旖旎和刘思琦,三名同学是更加的兴奋。

因为,这是他们三人第一次亲身参与的重大考古项目,而且,能够见证和实践发掘的整个过程,这是人生中的特殊经历,可遇而不可求的。

工作进展到这里,考古研究所的专家组,让民工们暂时先停了下来。

赵文超副所长、李文海研究员,还有江之川副所长,三位重量级的发掘现场负责人,坐在一起,碰了下头,研究下一步的发掘方案。

赵文超副所长说道:“现在挖到了护墓石,真实的证明了帝陵的存在。怎么进行下一步的发掘,大家有什么看法?”

李文海研究员说道:“我看,请民工们准备点撬杠,再准备点矿工灯。因为里面长期密闭的环境,有可能缺氧,我们不能贸然进去。需要先通风,用火把试探一下,看是否会熄灭,才能进去。

矿工灯,则是为了照明使用,发掘文物的人每人准备一个。在黑暗中前行,没有灯,肯定不行。”

江之川副所长点了点头,表示赞同,然后补充道:“这样,我安排几个人,到附近的村庄,再去买几头牛,牵来。”

“买牛?”,赵文超和李文海停顿了一下,马上明白了江之川的意思,“这是防止帝陵中中设置了机关,对首先进入的人员进行伤害吧?”

“是的,我们不得不防啊。”江之川答道。

“好,大家就按照这个思路,分头去准备。准备好了,咱们下午一点准时进行挖掘。”赵文超副所长拍了板。

下午一点钟,各项物品准备齐全了,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开始指导民工们开掘护墓石。

由于护墓石的连接非常好,而且也很厚,这个过程整整花费了大家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才将护墓石撬开,运走。

随着一块块石条被运走,下面出现了一道石门。

石门高约2米,在圆拱形的门框下,呈现出左右两扇。

每扇门中等偏上的部位,各有一个怪兽形脸,怪兽的鼻孔里,各穿着一个石环。

石门上,长满了苔藓,显得阴森可怖。

不知石门究竟有多厚。

这时,一个民工走上前去,伸手就要推一下。

“停,别动!危险!!”赵文超研究员高声喝止了民工的鲁莽行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