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之川小组,对所进入的具有浓郁高句丽文化特点的墓穴的发掘,进入了尾声。
随着江之川等人,一件一件将棺椁内的物品清理出来,放进特制的保存箱之内。棺椁内显露出来了墓志铭。
研究中国北方民族历史的学者都知道,北方一些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是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而研究他们的历史,只能借助于汉文文献的记载。
古高句丽民族的语言也是这样。目前可见与古高句丽有关的具体的语言资料有《三国志?东夷列传》的高句丽条目,《后汉书?东夷列传》的高句丽条目,《日本书纪》等所记录的零散高句丽语。
其中,最重要的是由《三国史记》〈卷三十七?高句丽地理志〉与〈卷三十五?新罗地理志〉所纪录的高句丽地名中导出的高句丽语词汇。
高句丽语指在高句丽(公元约前37年-668年)使用的语言,属于扶余语系,高句丽灭亡之后衰亡,作为一种已不存在的语言。
由于资料不充分,语言学上的分类尚不明。根据中国资料的记载,与扶余、沃沮、东濊、百济(统治阶层)的语言属于同系,在中国东北部至朝鲜半岛北部形成扶余语系。
此语言系列被认为与邑娄(在今外东北)的语言(通古斯语族)及朝鲜半岛南部的韩系语言系列皆有相当大的差异。
高句丽帝国的扩张大致上始于大武神王高无恤时代,也就是王莽篡汉时代。王莽贬高句丽为下句丽,从此引发了战火。高句丽连战得手,击败新莽政权,占有乐浪。并吞并了周围的小国,势力进入朝鲜半岛。
后光武帝刘秀击败高句丽,收复乐浪,以朝鲜半岛上清川江为界,以北归东汉,以南归高句丽。后来,高句丽趁五胡乱华时期大举入侵,名义上尊奉北方政权,但暗中掠夺土地,曾经占有了辽东四郡,而且征服了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政权,迫使其臣服。
这个墓志铭,就是用汉文隶书书写的。
看着墓志铭上面密密麻麻的隶书小字,大家知道,墓室女主人的身份,有望马上揭开啦。
这座女墓主人的墓志铭,不是很大,约一尺见方。
墓志铭的文字,也不生疏,是用汉隶书写的,共约900多字。
上面记载了陵墓女主人的生平。
金英爱盯着墓志铭上的文字,心中默默读着墓志铭:
“慕容高氏,讳淑惠,太宗武皇帝之季妃也……。
“父高钊,句丽国之世祖……。
“既嫁太祖,称为慕容高氏……”
“性行淑均……
…………
“前燕三十九年十月十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四十年九月九日,归葬龙城墓侧。
“铭曰:“是惟慕容高氏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细细解读,考古发掘小组的成员们也就大略了解了墓主人的生平。
根据墓志铭的记载,此墓的女主人,是古高句丽王国的一位公主,姓高名淑惠。
后来,嫁给了大燕国皇帝慕容垂,作为他的第三个妃子。
从铭文中的记载看,高氏嫁给慕容垂,也是被迫的。
高氏的父亲,古高句丽的王高勋泽在与大燕国的争霸战争中,败给了大燕。整个高句丽的国都都被燕国的大军攻破,高句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
高钊作为高句丽的王,都城被攻陷,为了保存国家,不得不签订城下之盟,将自己心爱的独女高淑惠嫁给了燕国的王子慕容垂。
这样,满足了燕国近乎苛刻的条件,大燕国才从高句丽的国都撤军。
虽然是城下之盟,淑惠公主下嫁之后却仍备受燕国王子,后来大燕皇帝的慕容垂的宠爱。
后来高淑惠因病去世,归葬在燕国的故都龙城。
当然,里面还记载了古燕国与古高句丽国的婚庆、丧葬的习俗,以及慕容高氏的一些生平事迹,这些都是研究北方少数民族历史的珍贵史料。
当然了,更多的解读,都是留待考古学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们以后有大把时间的时候去慢慢研究的事情。现在,通过粗略的阅读,大家了解个大概情况就可以了。
现在,江之川小组的四个人,通过通读墓志铭,也就初步搞清楚了,为什么在北方出土的类似帝王规制的陵墓中,却出现了古高句丽的坟墓样式。
目前,这个墓志铭的解读,初步回答了这个问题,解除了大家心中的疑惑。
高句丽丸都城被前燕攻破的事件,是有史料记载的。
根据史料记载,晋咸康八年,也就是前燕九年,公元342年,前燕王慕容皝率军攻高句丽。
那时候,前燕东部与古高句丽为邻,前燕王慕容皝常常害怕高句丽乘虚而入,将古高句丽视为心腹之患。就在当年十一月,采用其庶兄、建威将军慕容翰的策略,主动进攻,免除后患。
于是,前燕分兵两路进攻高句丽。
第一路,由燕王慕容皝亲自率领燕军主力精锐约4万,从南道进攻,燕王子慕容霸与燕王弟慕容翰作为前锋。
第二路,燕王慕容皝下令由长史王寓等率兵约1.5万,从北道进攻。
高句丽王高钊听到消息后,判断前燕军队主力一定会从北道而来,就命令其弟高武率精兵5万防守北道,自己率领弱旅防南道。
由于兵力相差悬殊,前燕军在南道大败高句丽军,乘胜追入丸都城,高钊只身逃走。
但是,史料只记载了高句丽的王城—丸都城被攻破,却没有记载高钊的女儿高飞燕被迫嫁给前燕国的王子慕容垂的事情。看来,里面有更多的内幕和背景可以深入进行挖掘和研究。
破解了初步的疑惑,大家的心情,都非常的激动。
因为,凭借目前出土的这些文物,就够大家研究一辈子的了。
这次出土的文物,简直是太珍贵了,可以说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的空白。
根据这些出土文物所能取得的研究成果,将会奠定考古小组在北方少数民族考古研究史上的泰斗地位。
毕竟,由于民族历史发展水平的限制,北方各少数民族自身留下的史料是太少了,唯一一些留下的,都是汉文文献中的记载,缺乏考古资料的支撑。
现在,有了这些珍贵的出土文物的支撑,通过考古学家的研究,一定会给当代人展示出一幅古人生活的多彩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