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在白书生的盛情邀请和热情款待之下,商队一行,在白狼县城盘桓了一周之久。
这时候,车把式们的伤势也渐渐的好转了,于是,老高头儿决定继续带领商队向南方进发。
尽管略有不舍,但是,白书生知道,自己和慕容霸,终究是聚少离多,大丈夫四海为家,建功立业,志在四方,岂能天天聚在一起。
于是,他决定退后一步,亲自将商队,送到白狼县境之外。
商队的五辆马车,在官道上缓缓慢行。慕容霸----慕之丘又回到了第二辆车的辕板上,双腿耷拉着,随着马车颠簸的节奏向前进发。
白书生,骑着匹马,跟在车队的后面,这样,行了大约20里,就到了白狼县境。
慕之丘根据地形,南面是海,北面是丘陵,判断这里应该属于辽宁和河北的交界地带。现在是燕国和赵国接壤的地方。
国境线两侧,两国士兵都设了关卡。
士丘们查看着来往的商人的通关文牒。
商队停了下来,在依次排队等待。
慕之丘跳下马车,白书生也下了马。
白书生向慕之丘、老高头等抱拳说道:“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老人家、各位兄弟,今天我就送大家到这里啦!大家多保重,一路平安!”
“哥哥,你也要多多保重!”慕之丘也向白书生抱拳说道,“后会有期!”
双方,挥泪而别。
于是,商队排队通过了检验,在燕赵大地上穿行。
商队又恢复了正常的状态,每每路过市集的时候,就卸下一些货物,然后,再买上一些本地的特产。
那四个车把式和商队的帐房先生,经过七天的治疗,也都恢复得如正常人一样,龙精虎猛的,一路上有说有笑。
这样,商队经过了一个市集,又一个市集,朝着范阳进发。
随着商队离范阳越来越近。慕之丘的心情也越来越不平静了。
毕竟,自己在北京念了三年的硕士,还有二年的博士,还有半年就要毕业了。对于现代的北京,他是熟悉的,但是,一千八百十年前的北京会是什么的样子的呢?他很期待。
渐渐的,商队离北京越来越近,慕之丘眼看的路旁的村庄、树林、商铺、房屋在耳边掠过,一闪而过。
慕之丘,渐渐的失望了。
此时的范阳,和龙城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比龙城还要荒凉。
看来史书上的记载是真的,北京的崛起,还得等到1000年之后的元代,在忽必烈定都大都之后,才开始建城,逐渐兴盛起来的。
当晚,商队就住在范阳。
彼时的北京,也没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慕之丘也就窝在客栈里,直到第二天再出发。
就这样,商队晓行夜宿,偶而在经过的市集上交换些需要的商品。
过了几天,就到了河北境内。
细心的老高头,发现慕之丘这几天干什么都没有什么兴致,就将他由他第二台车调到了第一台车的的副驾的位置上。然后将车把式撵到了慕之丘原所在的第二台车的位置上,他亲自赶起了车。
“孩子啊,看你这几天没有什么兴致,是怎么了?难道还在想念白书生大人吗?”老高头问道。
“大叔,我不是想念他。只是,队伍往南行之后,日子过得太平淡了,感觉是索然无味。”慕之丘回答道。
“旅途寂寞了,是吧!我告诉你,再往前走上一点,就到了范阳郡的易县。那里,可是一个有名的地方啊!”老高头说道,“那里有一条著名的河流,叫易水。”
“易水啊,难道就是战国时期燕太子丹送别荆轲前去刺杀秦王的易水吗?”慕之丘惊奇地问。
“对呀对呀,你也知道这段典故啊!”老高头很是兴奋。
“知道知道,对于这个典故,我太熟悉啦!”
慕之丘,回想起大学一年级的时候。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举办了新编“历史剧”演出的活动。学生会组织各年级班以班为单位演出历史剧。当时慕之丘作为学习委员,前去学生会抽签,他们班抽到是演的历史剧“荆轲刺秦王”。
接下来的时间,慕之丘就开始到图书馆去查找资料,然后,根据查找他的资料编写剧本。当时他编的剧本,主要就分两幕。
第一幕,就是易水离别,燕太子丹送荆轲在易水离别。太子丹将樊于期的人头割下来,交给荆轲,作为送给秦王的礼物,以表诚意。荆轲高歌着“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与燕太子丹洒泪相别,表达了视死如归的意志,也表达了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之后毅然离开了。
第二幕,就是到了秦国的宫殿上,荆轲向秦王送上燕国都亢地区的地图,然后,图穷匕见,握住匕首,冒着牲命的危险,向秦王刺去。但是,因为遇到了猪一样的队友----秦舞阳,跟他一起前去时,还没有进殿就紧张得双腿哆嗦,而被留在了宫殿之外,只剩下来荆轲一人孤身作战,从而功亏一篑。
这样,在荆轲握着匕首追了秦王两圈之后,一个郎中用手中的药袋打向荆轲,在他分神躲闪之际,郎中趁机提醒秦王从背后抽出长剑,这样,形势逆转,秦王反而将荆轲斩杀
这是慕之丘上大学后独立组织的这一次大型活动,他怎么会忘记呢。
没想到,这一次有幸能亲自来到易水,亲自体味一下荆轲“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迈的气概。
“高大叔,一会儿咱们的车队,到了易水,一定要停下来,我们来体味一下荆轲的气概!”慕之丘提议道。
“好啊,一定停,我们老头儿也体验一下那种雄心壮志”,老高头答应着。
“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当年多么豪迈的语言啊,走的时候,就没打算回来,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影响了多少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啊。
这也让“易水”,这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河,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