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9章 飞鸽传书(1 / 1)凤皇玄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三个道人,进了后殿。

这个老道姑的后面,站着三个人,两个道姑,一个道士,他们小心翼翼地承受着老道姑的斥骂,不敢吱声

这时,一个道姑大着胆子说道:“师傅,师姑传来的消息不是那么太准,毕竟,这是靠着他的描述画出来的画像,也许那个少年没有到我们地界来呢?我想,如果到了我们的地界,就照我们的实力来看,他一定会露出行迹来的,我们一定会找到她的踪迹的,您不要过分担心!再说了,师姑那么聪明伶俐的人,她应该不会遇到什么危险。”

“你知道什么?”那个老道姑又训斥道:“你师姑的飞鸽传书,轻易不使用。她一定是遇到了非常的危险的事,危及生命的事,才会用飞鸽传书的方式。

既然,她飞鸽传书说到了传国玉玺的下落,那我们就应该不遗余力的去找。否则的话,我们,千辛万苦地把他从北国运回来,所有的一切努力不都白费了吗?”

这个传国玉玺,一定要送到有德有才的贤王手中,不能被那些庸庸碌碌的平庸之辈所拥有,可是,现在它竟然脱离我们的控制了,这还不严重?”

这一下,下面的几个道人都噤声了,都唯唯诺诺的,没有人再来回答。

老道姑,大发雷霆之后,说道:“我们费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传国玉玺,本来要将它交给有德有才,值得托付江山的人,找一个热爱和平、厚待百姓的好皇帝,帮助老百姓过安居乐业的日子。

“想我太平道,已经存在了数百年时间,列位师尊,为了实现匡扶天下的宏大志愿,教育我们热爱百姓,热爱黎民,做尽善事,为百姓和黎民的福祉做些事情。

“所以,扶植热爱百姓的皇帝也成了我们太平道的传统,并且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们扶植的皇帝,都建立了丰功伟绩。

“到了汉末,甚至在天下大乱,皇帝碌碌无为,我们失去了奋斗的精神力量的时候,我们不惜带领黎明百姓揭竿而起,搭上性命也要为黎明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虽然,后来不幸我们失败了。但是我们那颗为了黎明百姓奉献的心,为了天下苍生造福的心,却一直没有改变。

“作为道家,我们提倡无为,但我们的无为,不是真的无为,我们要用无为来达到无所不为。

“皇帝无为,就是不主动去增加苛捐杂税,不大兴土木,不征召兵力,使老百姓得到休养生息,这样,国家的财政和老百姓的腰包才会鼓起来。国富民强了,那么再想干一些事情,就有足够的财力,足够的力量,才能达到无所不为。

“可是,汉末以后,天下群雄并起,国家分裂,真正有德有才的君主还没有出现,造成天下分裂。

“而我们的师祖,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倾尽全教之力来寻找天下英明的君主,并且准备将自己手里的传国玉玺相送。

这时,小道士插话道:“不就是一块玉玺吗?哪用得着这么麻烦,找玉石匠人刻一个,不就完了吗?”

老道姑,严厉地瞪了一眼小道士,解释道:“你懂什么?这块传国玉玺,可不是普通的玉玺。

和氏璧的故事,你们一定听过吧!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楚厉王让玉工前去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罢了。楚厉王大怒,定了卞和的欺君之罪,砍下他的左脚,逐出国都。

楚文王继位后,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楚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多了,为什么只有你这样悲伤呢?”

卞和感叹说:“我并不是因为被砍掉脚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

故此,楚文王命人再次剖开这块璞玉,这块稀世之玉才见了天日。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

“可是,和氏璧和传国玉玺有什么关联吗?”作为大弟子的女道姑也问道。

“当然有关系!”,老道人继续说道:“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

后来,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十五座城池相交换。当时,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但是,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秦始皇命人用和氏璧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宝”。高祖刘邦之后,又经历历代皇帝的流传,维持着正统的地位。

到了汉末,王莽篡汉的时候,这块玉玺被某位皇后带走,不小心这块传国玉玺摔在了地上,掉了一个角,于是,王莽就命人用金子将这块玉玺修复,因此,这块传国玉玺又被称为金镶玉玺。”

“可是,这么重要的东西,不应该在皇宫里吗?怎么会到了师祖的手里?”小道士接着问道。

老道姑诲人不倦,接着说道:“到了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魏、蜀汉、东吴都没有得到传国玉玺,都失去了正统的全国地位,而这块传国玉玺,因为机缘巧合,却被我派的开山大宗师天一道长所得。

天一道长没有得到天下、自立为王的雄心,但是,他却有匡扶天下、普济苍生的仁心,他决定,这块传国玉玺就应该交由最具有正统地位的君王所拥有,这个君王要有雄才大略,要有文治武功,要优待百姓,善待群臣。

可是,在三国鼎立的时期,他悉心进行了考察,仍然,认为三家都不是合适的人选,所以在那个时代,他没有将这块玉玺送出去。

没有办法,选择查访贤明君主的重任,就传到了我的师祖地玄道长身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