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睿站在那里,内心进行着斗争,他心里想道:“不如再考察考察吧!”
“小弟弟,不知你对当今列国的形势怎么看?”司马睿问道。
慕之丘回答道:“当今的形势是,各国群雄并立,互相争霸。各国都在拼力发展自己的实力,以便将来能够在国与国的竞争之中,吞并其他的国家,取得华夏的统一。
先说北面的赵国皇帝石虎,虽然荒淫无道,对待百姓穷奢极欲,但是他也有着自己的野心。他占有地域广阔、物产富饶的河北地区、中原地区,兵强马壮,粮草充足。
西北的梁国,利用地理条件,偏安一隅,发展扩张自己的势力,横亘在丝绸之路的要道上,占尽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长处,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流融汇,国力有向上不断发展之势。
东北的燕国,在鲜卑慕容、鲜卑段氏、鲜卑宇文三部的争斗中脱颖而出,现今的皇帝慕容皝年轻有为,雄心勃勃,颇有问鼎中原之势。
再在东北的高句丽,占有白山黑水,地狱广袤,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
最后,就是我晋国,传承中央政权之余波,占有江南地区广袤的土地,发达的经济,众多的人口,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实力。”
“那么,你认为将来哪一国能够在国家竞争之中脱颖而出,统一全国呢?”司马睿再接着问道。
慕之丘看了看司马睿殷切的眼光,回答道:“从理论上来讲,各国皆有可能!
但从地域上来讲,目前最有可能的是晋国和赵国。
两国都是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一个占有中原地区,一个占有江南地区,经济发达,粮食充足,人口众多。
但是,晋国、赵国又都有各自的劣势。
赵国是少数民族政权,众多的王公大臣,都是由北方南下而来,他们内部派别林立,目前都臣服于石虎的高压,一旦石虎身体出现问题,或者政策出现失误之后,赵国立刻就会分崩离析。
而我晋国,司马氏政权占有正统地位,由北方迁至江南,我们存在的基础是江南豪强大族的支持,一旦江南的豪情大族,不再支持我们,那么我们的政权也是岌岌可危。
所以,最关键的是人心,对内要争取人心,发展经济,苦练军事,招揽人才!
对外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一切力量对付主要的敌人。”
“那么,我们对外的策略应该是什么呢?”司马睿接着谦虚的问道。
慕之丘说道:“战国的时候,秦国有一个著名的策略,就叫远交近攻。
我觉得这个策略同样适合运用于我们晋国。
远交,对遥远的燕国、凉国、高句丽,我们要结交,派出使臣和他们进行接触,形成对赵国的合围,逼得他们不得不三线作战,从而无法集中精力对我南方边境地区构成直接的威胁。
近攻,就是我们对离我们最近的赵国,只要有机会,就对他进攻,伺机夺取他的土地,掠夺他的人口,壮大我们的实力。
当然,前提是我们一定要准备好,经济实力能够支撑战争的进行,武将能够奋勇作战,文官能够支持战争。
那样,我们就能稳操胜券,逐步的取得对赵国的优势,进而能够统一全国。”
听了慕之丘的分析,司马睿深有同感。
“谁能够充当使者,前去联络啊?”他感叹道。
慕之丘自告奋勇地说:“我可以充当燕国的使者。因为,我生在大燕,对燕国比较熟悉,而且,在那里也有一些人脉。这次,我本来是随着贩卖皮货的商人到南方来的。我可以利用回燕国的机会,将晋国的善意带给燕国的皇帝,从而,说服他们进攻赵国,作为我们晋国北方的接应。”
“你能够完成这项任务?”司马睿意外地问道。
“我想,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完成这项任务”,慕之丘肯定地说道。
本来,他是想说,我就是燕国的五王子慕容霸,这个任务对于我来说,就是举手之劳。可是,想到自己目前的身份,是谢家的女婿,而如果谢家的女婿,却是燕国的王子这个消息泄漏出去的话,对谢家不一定是好事。
因为,谢家也有很多政敌。
而一旦这件事被政敌抓住了的话,如果,晋王对谢家失去了信任,就有可能给谢家扣上一个里通外国的帽子。特别是,如果晋国和燕国因为某种原因,关系发生了变化的时候。
所以,未雨绸缪,不得不防。
他压下了暴露自己真实身份的冲动,而是信誓旦旦地向司马睿直接表态。
见到司马睿对慕之丘的欣赏,谢安知道自己的目的达到了。
其实,他是真心希望慕之丘得到司马睿的赏识的,但是,他也知道,以慕之丘现在的年纪,却无法真正任用起来。
因为,他还是太小了。
谢安只是希望,在司马睿的心中,能够留下慕之丘的一点印象,就是谢家的成功。
可是,他也不想事与愿违。如果,过分地突出慕之丘的话,对谢家不一定是好事。
因为,以目前晋国的政局,需要的是平衡,这对司马睿来说,是目前需要把握好的头等大事。如果不能够平衡好各大家族的势力,那么,司马氏政权的存在就失去了班底。
“皇上请移驾大堂,休息一下!”谢安机智地提出了一个理由。
正好,司马睿现在也累了,就停止了对慕之丘的考校,离开了湖中小亭,向湖北面谢家早已腾出的休息室走去。
“恭送皇上!”慕之丘和谢飞燕两人连忙作揖相送。
司马睿心中,对慕之丘所提的建议非常认可,他打算回宫之后,和母亲好好商量一下,给慕之丘派一个职务,让他辅佐自己,能够随时给自己一些建议。
但是,他的心中也没有底。
因为,这毕竟是国家大事,得征求母亲的意见。
如果,自己的提议连自己的母后大人都不同意的话,那他就要再深思熟虑地考虑了。
毕竟,这是需要上朝和朝臣们一起研究才能定下的事。
自己和母亲,首先得达成一致。
如果连自己的母亲都说服不了,那么,那些朝臣的思想,更得是五花八门。怎么才能够切实调动他们报名的积极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