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9章 因材施教(1 / 1)凤皇玄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天早晨,慕容霸起了床,和这些小兄弟们一起,先是进行晨读,然后,享用了早膳。

接下来,每天上午的时间,是这些孩子们的读经时间。

王子们的师傅太傅周志政,则按时来给孩子们上四书五经课程。

由于很久未见到太傅了,看到周志政走进来的第一时间,慕容霸就走上前去,向着周志政长施一礼,说道:“慕容霸拜见太傅大人,徒儿有礼了!”

在慕容霸的记忆里,这位太傅周志政可不容小瞧。

周志政是远近有名的鸿学大儒,老家可是齐鲁之地,后来从那里迁徙过来的。饱读诗书,富有韬略。

他深得慕容皝的欣赏,所以,慕容皝才会安排他来做王子们的老师,对他寄予了厚望。

而周志政也不负众望,运用自己的所学,教授王子们诗、书、礼、易、春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授王子们一些治国理政的道理,所以,他深得慕容皝的信任。

周志政也早就听说了五王子慕容霸失踪和即将归来的消息,作为王子的师傅,他不想掺和到王位继承人的纷争中去,但是,对于天资聪颖、为人平和的慕容霸,他还是很喜欢的,所以,他很想尽一位人师的本分。

因为他知道,自己此时多尽一些力,多教王子们一些治国的道理,天下的苍生们可能将来就会少一分杀戮,多一份平安。

儒家的修心、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他还是明白的,所以,他首先注重的是王子们的心术、德行,除了知识之外,教给王子们更多的是修心,使他们明白君为亲、民为本的道理。

上午的课程就是孟子的“舜发于畎亩之中”。

看到各位王子们安安静静的坐在自己的小书桌后面等待着授课的时候,周志政用眼神环绕了一下这些学生,说道:“各位王子,将你们的经书翻到第二十页,今天我们接下来学习舜发于畎亩之中,昨天已经教大家预习了,谁来读一段?”

王子们你瞅瞅我,我瞅瞅你,都不太想主动来读。

“慕容霸,你来读吧!”看大家都不想出声,周志政只好点名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对于这一段文章,慕容霸早已是烂熟于胸,他念初中的时候就学过这段文章。

作为现代人,他不可能像古代人那样对四书五经每一段都学习得很精细,并且精通句读之学,所以,他只能是知道最精华的东西,而语文课本,则是最精华的浓缩在一起的东西。

“王子们,谁能解释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慕容友你来说说!”周志政继续点名道。

“这些话说的是,上天要赋予大任于一个人,一定要让这个人受到一些痛苦,使他受到了各种环境的锻炼,提高能力,知道了人间的疾苦,然后才能堪大任!”慕容友说道。

“对,就是这个意思,你说的很好!”周志政说道,“大家还有谁说一说?”

王子们又不吱声了,周志政又点名问到了慕容霸。

慕容霸想了一想,说道:“慕容友说的很对,孟老夫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作为一国之君,一郡之首,一县之长,必须要对自己国家、郡、县的情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至于究竟针对什么情况,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那要因时因事因地有所不同。

这就对郡守、县令、国君的治国理政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那些真正知道民间疾苦的人,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古代的一些贤人都出自普通百姓家庭,因为,他们深知民间疾苦,所以制定的国策才不会高高在上,才会想到老百姓的需求,才会适应大势。

周至政听了慕容霸的分析,感觉到耳目一新。

“这五王子慕容霸出去游历了一圈,不仅人变黑了,而且见识也提高了。孺子可教,孺子可教!”,周志政的心里有了评价。

于是,他又滔滔不绝的给各位公子,讲了孟子的思想和主张。

“比如说各位王子吧,你们的经历就赶不上古代这几位贤人的经历了。

但是,你们如果能够深入百姓之中体察民情。知道老百姓想什么,需要什么。慢慢的,你们一旦有了权力,就运用这种权力去帮助老百姓解决他们想的事情,解决他们急的事情,那么就会受到老百姓的拥护,政权才能够巩固发展。

如果你们一味的想着的,只是让自己住更大的房子,有更多的财富,而不顾国家、郡、县的财力,去一味的索取的话,那么对百姓的危害就是巨大的,就会遭到百姓的唾弃,政权也会被百姓所推翻,难以巩固下去。

而我华夏大地,自秦汉以来,国力强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只是汉末以来开始衰落了,各方诸侯拥兵自重,互相攻伐,缺乏真正的明主,缺乏有远见的君主,从而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上午的课上的还是很舒心,慕容霸听了周志政的一些想法,觉得有股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感觉。

不知怎么的,慕容霸竟然喜欢起这种学习氛围来,他想这种私塾还是有很好的效果的。

自从孔子创立了私学,能够流传几千年,经久不衰,是有道理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并且,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这才是真正的起到了教化的功能,所以,才会历久而弥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