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二章 说教(1 / 1)大男孩的星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四月来了,羽林卫、山地兵都已成军,内部演练均已结束,四大行营也已经摩拳擦掌等待军令。此时,今年的春耕已经安排好,正是春光明媚的时候,所有人摩拳擦掌等待军令。

在四月的议事堂会议上,柴宗训咨询各位宰相、枢密院后,宣布了秘密任命:

张永德为南征行营总管,王著为监军,吴廷祚为参谋长,率领慕容延钊、张光翰、赵彦徽、张令铎、高怀德、袁彦、宋延渥、张彦斌、吕端出征,率领禁军大部出征南平、武平、蜀国。

向拱为西征行营总管,率领王全斌、潘美、凤翔节度使王彦超,禁军步兵骑兵二万人、山地兵一万人、凤翔路驻军、工程兵、羽林卫一个分队由凤州路进讨蜀国。

李筠为西北行营都督,石守信为行营副都督,率领禁军到泽州驻扎,预防北汉入侵。

李重进任征东行营都督率领王审琦到寿州驻扎,赵匡胤在扬州防备南唐。

张美为汴梁城留守、韩通率部留守、魏仁浦统领工程兵协防、皇城锦衣卫正副统领杨旭、卢明任汴梁城巡检使,周处为皇宫护卫。

朝廷加快备战步伐,部队也开始昼伏夜行、出三返一的方式调动部队南进,各种战略物资也沿着商路一直向各个囤积点运输,大量马车的运用提高了运输能力,加快了调兵、物资囤积的速度。

与此同时,朝廷大张旗鼓地宣布任命张永德为特使,到北边巡视各个边镇,敕令各个边镇认真提高城防能力以及练兵备战,等待检查。

任命李重进为巡察使,巡查北汉及西北的边防,敕令各个边镇认真提高城防能力以及练兵备战,等待检查。

一系列的真假公告发布出来。。。。。。

皇家军事学堂的集训班已经学习一个月,在这个月里面,既有兵书理论学习,又有高级将领或枢密院官员对战例的推演,还有军事素质的训练、纪律训练,三十人朝夕相对,相处融洽。这天接到命令,各人分别编入不同的部队准备随军出征。

出征前夕,柴宗训来看他们,见到各位将领精神奕奕,甚是高兴,询问他们在学堂有没有学到新的知识,大家都说有,说这样的学堂如果时间长一点,然后再去南征就更好了,柴宗训就说:“你们的想法是对的,以前培养一个将领要好长的时间,需要这个人用心学习、既要看书又要练武,还要有机会上阵实践才能慢慢积累经验,慢慢成为有能力的将领。有些有能力的将领年纪大了,再上沙场就有点勉为其难,他们所拥有的经验就无法保留下来,甚是可惜,现在在军事学堂教授年轻的将领,就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所以,朕要禁军推举各位出来,安排专门的学习,然后随军南征,你们既要用心杀敌又要看书,认真观察这次出征的过程,总结经验教训,这样学习的效果就会提高,如果只做一样,就浪费了这次机会了。”

“下面朕讲两件事,一个是普通老百姓艰苦劳作供养将士,一个是唐朝安西四镇留后的将领郭昕。”

“请问各位,你们来自何方?想想自己的父母,其实也就是来自于老百姓,我们是专业军人,拥有强大的武力,我们需要爱民如子、不能伤害普通老百姓,因为正是他们长年累月的艰苦劳作养活了这个国家、这些军队,没有他们的付出,我们的军队就成了无源之水,很快就失去战斗力。我们都是这个民族的一份子,军队的责任就是保家卫国、普通老百姓就是生产、建设我们的家园,军队来自普通老百姓,应该爱护老百姓。那些掳掠老百姓的军队根本就是强盗。他们可以横行一段时间,但终归会因为失去老百姓的支持而失败。”

“你们爱护老百姓,他们全心全意去生产、建设,打造更多更好的兵器、种出粮食、生产肉食来支持你们,你们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大,是不是更容易获得更多的胜利呢?”

“如果你们掳掠老百姓,摧毁了他们的生产能力,哪里还有粮食、谁来打造兵器呢?这样我们就成了无源之水,终将失败。”

“你们是否理解?”

“明白。”

“你们要记住,南征只是为了统一华夏,然后一致对外,抵御外族的入侵,保家卫国,南征的那些国家其实就是割据势力,他们的存在导致我们民族的内耗严重,给外族入侵我们创造条件,所以我们要消灭他们,然而,那些地方的老百姓跟我们有区别吗?没有!我们都是华夏子孙,几十年前我们都是大唐帝国的一部分,我们本不应该兵戎相见,在已经过去的几十年里,五个朝代十个国号分裂,相互攻伐,生灵涂炭,现在历史给予我们机会,让我们拥有超越他们的力量,就是要我们来肩负一统华夏的重担,我们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对抗外敌的入侵,收复幽云十六州,重现大唐的盛世。这才是我们军人的责任!”

“是,一统华夏,收复幽云十六州,重现大唐的盛世。”

“好,下面朕讲一下郭昕的故事。”

“你们有没有听过大唐的安西都护府?”

“没有。”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朝在西域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在天山以南的焉耆、龟兹、疏勒和昆仑山以北的于阗,设置四座军事重镇是为安西四镇,以龟兹为治所。安西都护府是唐帝国武功之盛的体现,安西四镇构成唐帝国控制西域的最强防线。安西都护府的管辖范围异常广阔,北起阿尔泰山,南至昆仑山,西至波斯帝国。长期驻扎在西北边地的二万多将士是震慑西域四百余国的重要保障。”

“龙朔二年(662年)之后,吐蕃和唐朝反复争夺安西四镇,此处几度易手。唐肃宗为平定安史之乱,被迫在河西、陇右等地征兵。安西精兵先后共计一万五千余名将士参与平叛,最终收复了两京。由于安西、北庭及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内调,吐蕃人再次乘机占领了陇右、河西地区,导致安西都护府与唐朝的通道中断,但安西四镇留守将士却一直孤军坚守唐廷的每一寸领土。”

“对于安西都护府,有些腐儒会说遥远大漠,徒费钱粮,守之无益,不如回师守好中原即可。”

“朕告诉你们,就内部来说,控制了西域既可凸显国威浩荡,又保证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就外部而言,可以牵制和削弱北方游牧民族的势力,进而保障河西、陇右的安全,防止南、北两个方向游牧民族势力的汇合。”

“你们可知道朝廷在商业税收获得越来越多的收益,保证对外贸易安全就可以增加朝廷的收入,而且安西都护府有无数的草原、良田、铁器,可以放牧、种粮、炼铁,扩大我们民族的地盘、教化万民,况且教化万民本来就是我们的义务,这是读书人的天职,这难道不是好处和应该做的吗?”

“现在说的故事就是在吐蕃攻陷关陇之后,吐蕃已深入唐朝心腹地区,西域地区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战略意义,西域的存亡对整个唐朝边防来说已经没有多少实际的价值,所以朝廷却因‘事势不及相恤’,不得不采取了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随着吐蕃占据陇右、河西后,肆意蚕食西域之地,最后只剩安西四镇与北庭两地孤悬。时任安西四镇留后的将领为郭子仪的侄子郭昕,他带领安西四镇的将士们完成了对大唐西北边陲的最后守护。”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暴雪漫天的冬天,安西四镇最后的一支队伍,死守在龟兹的戍堡中,他们在吐蕃的围攻下早已弹尽粮绝,却仍然秉持着誓死守卫大唐的初心。已近花甲的郭昕将军带领着为数不多的白发将士们与吐蕃军队展开了最后的较量。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全数壮烈殉国,无一人投降!从安史之乱爆发到安西守军全部阵亡,五十多年,帝王换了六任,唯独西域将士们初心不改,守卫大唐边境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依旧无怨无悔,他们是大唐荣耀的见证者,更是王朝维系的守护者。”

“这段历史讲到这里是落下帷幕了,而其中彰显的民族精神却始终贯穿于我们的历史脉络中。每当山河有恙,总有华夏儿女挺身而出。”

“唐代诗人戴叔伦笔下的《塞上曲二首》即来缅怀这位大唐英烈:‘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各位将军,这些先烈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他们都是铮铮铁骨的英雄好汉,正所谓: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才是我们民族应该有的英雄气概!我们上课学习、出征,就是为了早日统一华夏,收复幽云十六州,抵御外族,驱逐契丹人到长城之外,不让外族的铁骑肆虐华夏大地,郭昕就是我们的榜样,安西勇士就是我们的榜样,你们扣心自问你们可以做到吗?”

“做得到!做得到!”

“这里面还有一个道理,每当我们的民族团结一致、没有内乱的时候,就可以强力抗击外敌的入侵,捍卫民族的利益;每当我们群雄割据、烽烟并起的时候,外敌都可以肆虐中原,都是我们民族的苦难日子,有史以来无不如此,十三年前,契丹人还在肆虐中原,朕想问,我们拥有强大的武力,为什么要为了荣华富贵而自相残杀,你方唱罢我登场,为什么我们的刀枪要面对同胞,不能一致对抗外敌呢?对于妄图分裂国土之徒,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予以摧毁,现在四方割据,我大周已经枕戈待旦,正要一统华夏,我们铁血男儿可以安坐家中享富贵吗?”

“不可以!我们要一统华夏,一统华夏!”

“好!现在朕年幼,待时日,朕必定继承先帝遗志,跃马草原驱逐胡虏!”

“皇上,臣愿为前驱!”

“好!南征看你们建立功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