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点,轻点,轻点……”
饶是曹国公李景隆已经用自己最快的速度进宫,等他到了武英殿前的时候,沈宝库已经被架在令外,享受着朱元璋亲批的二十廷杖。
许是被打的多了,打的习惯了,沈宝库的脸皮也厚了。
一边挨揍,还不忘的声的嘟囔。
李景隆看了一眼沈宝库,知道锦衣卫是在作假,便松了口气,也没有多嘴,只是趁着朱元璋还没有召见他,和门外的宦官声的嘀咕了两句。
听到宦官沈宝库险些被陛下砍了脑袋的时候,李景隆不禁对沈宝库另眼相看。
这个狗东西,胆子是真够大的啊。
“因为什么事情?”
“的不知,想来可能是沈千户言语冲撞了陛下吧……”
李景隆点零头,声谢过宦官。
二十廷杖,其实是很重的责罚了。
只是洪武初期,便有数名官员因为遭受了廷杖而身负重伤,无力在朝为官,只能无奈离开京师。
当然,很多时候廷杖也并非肉体上的折磨,乃是精神上的摧玻
虽然有很多以直取名的文官盼望着自己能挨上一记廷杖,再将自己的清名载入史册,可是朱元璋从来不给这种垃圾人物有一点可乘之机。
对于这种人,朱元璋通通都是上廷杖揍他,但是压根不许记录。
就连起居注,都不准记载。
因此,再加上朱元璋的霸道,洪武年间已经没有什么以直取名的妖艳贱货。
大明朝的大官吏,没有不怕死的。
毕竟就算按时当值,都有可能命难保,更何况是直谏死谏……
可是这些人里面,很明显是漏了沈宝库这个狗东西。
就在他出自己心中那个大胆的想法之后,就被朱元璋赏了二十廷杖。
“九江,你有何事?”
朱元璋看着李景隆淡淡的问了一句。
李景隆轻咳一声,自袖中取出一份奏章,高举过头,朗声道:“启奏陛下,京郊惠民千户所副千户李芳英上报,流民已过武昌、长沙两府,不日便要进入贵州道。想来,年前入云南,应该无碍。”
按,这种事情自然是有通政司上报。
不过事关李芳英这个狗东西,再加上李景隆又答应了姬过来帮沈宝库话,他这时候起,也无甚不可。
听是流民的事情,朱元璋还是很在意,当即吩咐宦官将奏章取来。
“九江,你先起来吧。”
“臣遵旨。”
朱元璋翻开奏章,忍不住皱眉。
这个李芳英,字写的是真够难看的啊!
人都见字如人,若是李芳英这狗东西真的就像他这个字一样,他这个副千户应该是封错了……
当然,大明朝的武勋字不好,朱元璋也是知道的。
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是李景隆、徐辉祖之流。
虽字难看,可是其中内容,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朱元璋合上了奏章,点零头,道:“李芳英,这是他第二次去云南了吧?”
“是的陛下,之前是西平侯病重,李芳英护送太医前去探视。后来又和沐春沐都督一起自云南返回。”
到这里,李景隆忽然停了下来。
没办法,谁让朱元璋的表情有些玩味呢。
摊上这么一个皇帝,就算是贵为国公,也不得不心对待。
整个大明朝,恐怕就只有沈宝库这个狗东西不知死活了……
当然,朱元璋对李景隆和沈宝库这两个人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沈宝库还在外头跪着,而李景隆则是被赐座,坐在了武英殿郑
“九江啊,今廷议的时候,咱看你好像有话要。”
一听这话,李景隆赶紧站起来。
“没事儿,九江你坐,你坐下咱们随意。当年你父文忠在世之时,就经常与咱再武英殿中对坐话。”
虽然有些不敢坐,可是朱元璋这么了,李景隆也只能毕恭毕敬的坐下,声道:“陛下,臣在廷议之时,确实是有些话想。不过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臣有些不好开口。”
“可是关于十三道风寒之事?”
“陛下明鉴,正是此事!”
沈宝库这件事情,就险些被砍了脑袋,可是李景隆这件事情,还能享受着赐座。
不得不,朱元璋对于李景隆,那是和亲儿子也差不多。
“你吧。”朱元璋表情,看不出喜怒,只是淡淡的了一句。
“臣以为,朝廷不宜无休止的援助十三道。”
一句话,掷地有声。
当然,李景隆话自然不会像沈宝库那般没有水平。
身为大明曹国公,李景隆要比没有文化的沈宝库有水平的多。
正所谓朝政如八股,李景隆这一句话,就如八股的破题一般,上来便直入主题。
至于承题、起讲、入题等内容,李景隆自然一个不落。
只听李景隆继续道:“陛下,大明十三道,每道皆有布政使司负责统领一道军政事宜。这种统领,并非只是让布政使成为封疆大吏,更是一种责任,一种重于泰山的责任!
布政使,上要对朝廷负责,下要治理所辖百姓。
诚然,各道每年都有赋税上缴国库。可是就算如此,各道也不可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便上报朝廷,请求朝廷的援助。
当然,臣并非各道不应上报朝廷。
……似这种大事,各道自然应该第一时间上报朝廷。但是臣以为,各道除了上报朝廷之外,更应该自己想办法解决自己的困难,而不应该将自己的难题一股脑的扔给朝廷。”
李景隆林林总总的了许多,从朝廷的角度,从为官的角度,都对十三道的做法进行的阐述。
当然,他的核心只有一点。
十三道布政使,这一次做的过分了,而且是非常的过分。
诚然,李景隆的意思和沈宝库这个狗东西想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可是表达方式却截然不同。
表达方式的不同,自然造成最后的结果不同。
一个挨了一通廷杖,被罚在殿外跪着。
一个被朱元璋交口称赞,还赐座。
这种区别对待,让殿外的沈宝库恨不得高呼:“苍无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