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三章:东林新秀(1 / 1)我家二姑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大早,李崇文在丫鬟的服侍下穿戴好官服,这万恶的封建社会。

哈哈,我李崇文竟然越来越喜欢了。

在丫鬟的小脸上调戏一下,笑问道:“本少爷今天帅不帅?”

“帅!少爷太帅了!”丫鬟们只能按照标准回答,不然就该挨罚了。

“哎呀,今天我穿的可是官服,应该自称本官才对”

李崇文得意一阵,叫道:“礼物都备好了没有”

“备好了,少爷”丫鬟们回道。

“嗯哼,那就起驾吧!”李崇文坐上马车,他平时更喜欢走路,或者骑马,今天不同往日。

他要去拜会几个东林的大佬人物。

李崇文对朝廷诸事一般不太关注,他只是一个商人,就算现在当了一个从五品的小提举,对于复杂的朝政来说,水太深,容易淹死,能远一点尽量离远点。

崇祯皇帝初即位,算是大刀阔斧的把魏忠贤给灭了,虽说也查处了不是阉党人物,可查的一点都不干净。

再加上他觉得时局不稳,一口气抽签抽出六个内阁大学士,加上之前的,一共九个阁老。

那都是些什么玩意,李崇文是挨家挨户的拜访过,一个都不认识,历史上好像也没名字。

这帮贪婪的阁老们,无德无才,也不知走了什么狗屎运居然还是内阁大学士,主宰一国的权力顶端。

难怪大明没多久就折腾完了,用的都是什么人。

东林党虽然也不怎么名声好,可气质方面,至少也是半个道德模范。

李崇文还是喜欢和他们打交道的,因为他是一个商人。

在商人的眼中看来,东林是一群很可爱的人,说话都是讲那么点信誉的,至少在利益方面,他们更喜欢交换,而不是贪婪的索取。

对于东林党这个称呼,最先是魏忠贤提出的,结党对于每个文官来说都是大忌。

至少在东林内部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自称的,他们甚至不会以东林自居。

东林就像一种高贵的信仰,一种象征。

李崇文这段时间的与这些人的相处,他们比起那些阁老和齐浙楚党更有担当。

“世人可能多有误解吧”李崇文想,毕竟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听张凤翔说,这次算是东林难得的一聚,作为一个官场新人,可以适当的多参加这样的聚会。

大家坐在一起聊一聊,品品茶,官场如商场,多一个朋友就能少一个敌人。

李崇文年轻有才,这次又蒙圣恩眷顾,这次能就任盐提举,也算文官中的一员,有那么点资格了。

可惜这次聚会人数太多,新人也挺多,他一个从五品的小官,没有多少背景更无德才之名,被很礼貌的忽视了。

一大群人,除了一个自称汪乔年的同他说了几句。

汪乔年有意无意的提到荥阳县令乃他同乡同族,这次京察评优,有不少是因为红河村的缘故。

原来荥阳县令的靠山在这里,两人客套一番,互相交换了名帖,有机会的话李崇文得上门拜访才是。

大明官场就是一张关系网,你需要不断的吐丝结网,才能在危险或机会靠近时,提前得知,再一把抓住或提前撤离。

比如这盐提举,就是搭了张凤翔和王承恩这两条线,现在汪乔年有意示好,说不定能牵到自己想要的那条线。

这种文官之间的聚会主要就是社交的作用,老人提携新人,新人结识老人。

说到场中知名度最热的人物,非钱谦益莫许了,作为朝廷礼部侍郎,东林魁首之一,曾被魏忠贤等阉党排挤,退出仕途。

新皇登基后,又复启用,如果不是礼部侍郎是温体仁,他的下一步就是入阁拜相。

在张凤翔的带引下,李崇文很懂事的向几位身居高位的前辈递上见面礼,顺便自我介绍留下一些印象。

文人送礼一般都是名帖里夹个礼单就可以,一般都是古董字画金玉器具类,没有多少人会庸俗到送多少多少银子。

李崇文是从张大人那里冒出头的,之前也一直以张府幕僚的身份出现。

所以按照官场的规距,李崇文就是张府一脉的后进,虽然幕僚的身份比起同门和同族来说疏远许多。

张凤翔逢人便说李崇文乃他的晚侄,大家见了自然而然就把他们搭上关系,这就像同舟共济。

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办事,李崇文的礼也送的差不多了,张大人便让他去外边结识些圈子里的年轻人。

外边这个圈子,并非都是东林一派,这种规模的聚会不可能全是东林标签的文官,堂而皇之的岂不是不打自招。

所以说是什么文会交流,其实就是做个场面,大家谁不是忙着拉关系,找靠山,或大佬们扩展自己的影响力。

就比方礼部侍郎的钱谦益,在官场上的声势和德高望重,便是那些阁臣也远远不如的。

明眼人都知道,九个阁老的局势不会存在太久,用不了几次风波,那些没有底蕴的阁老们,统统都会下台。

除了送上重礼在里边的圈子露个脸,他此行的目的就是完成任务了,大佬们听说这个新上任的盐提举,不仅年前有送上西山煤业的分红,还在前段登门拜访过,被委托代管部分自家的产业。

难怪有点眼熟,这个年纪轻轻的盐提举,看来也是不简单,大家也都是生了拉拢的心思,可是此人早已拜在张凤翔门下,以后稍加关照便是。

这种场合,李崇文毕竟还是年轻了些,官场大都是混资历的地方,一个从五品的小提举,只有跪舔他人的份。

不过李崇文没想四处讨好那些三四品的文官,更没兴趣去追捧他们的高谈阔论。

很快被冷落的李崇文,不得不和比自己还年轻的一群人混在一起。他们有的和李崇文一样,初入仕途或随长辈涨见识的。

年轻人说话没那么多规距,很快相互熟络起来,李崇文十分喜欢一个黄姓年轻人的言论,

他也是刚刚从里边出来的,不用说,以后也是东林一派,李崇文意有所指的过去套近乎。

一番详谈后才知其名为黄宗羲,浙江绍兴余姚县人,此时他才十八岁,比自己小一点。

李崇文历史学的并不好,但对于黄宗羲这个名字还是有点印象。

两人相谈甚欢,李崇文的事迹他入京后也听说过,虽然从事的都是商贾之事。

不过光西山煤炭就解救了京城数十万百姓的寒冻之苦,让年纪相差不大的黄宗羲十分崇拜。

在他的引见下,李崇文也认识了不少东林新秀和年轻一代的翘楚。

比如学富五车的顾炎武,虽然是众人中年纪最小的,但无疑是才华最横溢的。

顾炎武乃是南直隶苏州府人,顾氏可是江东望族,东林一派的文官多出自江南一带。

比如黄宗羲的浙江绍兴,顾炎武的苏州昆山,那都是文风鼎盛之地,顾炎武作为望族后辈,经常会被长辈们带到这种场合见见世面。

不管是学术交流也好,还是同年交友,对于年轻人来说都是有益的。

李崇文也算是这群年轻人之中的佼佼者,不到二十岁便凭自己一人之力,在商界创下这么大的产业,还能受皇帝器重,实授长芦盐场盐课提举司一职。

他们都是蒙父辈的余荫庇护,才能在文坛留下一点点多才的名气,相比之下,几人颇有把李崇文当做大哥的意思。

李崇文对黄宗羲和顾炎武等人的才华也是钦佩不已,十七八岁的年纪,无论是经书倒背如流,还是各有其精辟独到的见解。

这让对四书五经略知一二的人是惊为天人,无论是诗经唐诗宋词,还是史记公羊传谷梁传等晦涩难懂的史料典故。

他们都是信手捏来滔滔不绝,搞得连八股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李崇文很是尴尬。

不过大家都知道李崇文没有读书的经历,不会像大部分文官一样看不起他,反倒更加细致的向他解说其典故出处。

几次之后,见李崇文对谈经论道不感兴趣,顾炎武便说起自己的一些经历见闻。

大多是各地风俗人情,他对诸如水利、农田、矿产、交通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令众人也是大开眼界。

说到这些,李崇文也是眼睛一亮,这个哪里是人才,简直就是全才,和他说军武之事他也懂,讲钱粮算法他更能把你说的五体投地。

这小脑袋里究竟装了多少知识在里面,李崇文突发奇想,以朋友的身份邀请他有时间就去他的中学堂做教授。

以他学富五车的知识,没有各种老学究的自恃清高,若是他肯去,学生们肯定能得到进步更快。

当然,李崇文不好意思只请他一个,于是将自己筹办中学堂的事同几个聊的来的说起,邀请大家如果有闲暇之时,可以帮忙教导一二。

作为朋友,如果肯赏脸,李崇文暗示他会给予不菲的酬劳。

在场的诸位都是高门望族的子弟,虽然家中富裕,对于年轻人来说,能不靠父辈,自己亲手赚到银子岂不更能证明自己的能力。

只是教授一些十三四岁的孩子,不是行商贩走卒等有辱斯文的事,圣人说过,有教无类。

而且李崇文保证,这个绝不耽误大家读书的时间,只需利用闲暇之时随教随走,按时计酬。

李崇文的意思大家都明白,谁不想问父母要钱,或自己想做点什么事,都可以来做个兼职,酬劳高,时间自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